为提升学生人文底蕴助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zhongcan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古诗文教学恰当拓展延伸,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开阔视野,能够增加学生文化积淀,提升其人文底蕴。了解作者生平、开展花样诵读、串联新旧知识、走向生活等等,都是很好的拓展延伸方式,对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古诗文;拓展延伸;人文底蕴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7-0005
  今天倡导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备受重视,古诗文在统编教材中更是加大分量。面对考试,师生都感到古诗文教学很有难度,单调的背诵默写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点点磨灭。很难静心体会古诗文的美和内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创新教读古诗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就初中古诗文教学略谈几点看法,希望通过各种拓展延伸,来引导学生探索,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人文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重指明學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重在培养人文素养。即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时,还应增加学生文化积淀,培养审美意识,提升文化品位。古诗文教学亦如此。
  经长期实践,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恰当拓展,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对更高层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巧妙地拓展延伸,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积累。这对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起积极作用。
  一、了解作者生平,提升人文素养
  《孟子》曰“知人论世”,即要正确理解别人写的诗和书,就应当了解写诗著书的人。我们学习古诗文,不能脱离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否则便不能领会作品真意。一位名为“何处春江无月明”的人气博主在博文里说“诗为心声”,说“诗词是诗(词)人内心世界真情实感的流露。读诗先读诗人心”。这是他读过纳兰性德传奇人生之后得出的感受!笔者认为这对古诗文教学也适用。要读懂一首诗或词,首先得了解诗人人生经历、作品背景,方能让孩子爱上古诗文和优秀的文化精髓。
  去年到芜湖参加第十二届“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研讨会”,观摩不少来自江浙沪皖的优秀语文教师的精彩课堂。江苏胥江实验中学李江华老师教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李老师带领学生领悟词人思想感情,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他向大家介绍苏轼生平,补充写作背景,启发学生思考:“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是豪情还是落寞?引导孩子们理解苏轼的“鬓微霜,志未筹”的怨愤,读出文字内里的情感。对这一环节的学习,教育专家邓彤老师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酣”评析得很好,“胸胆”评读到位。笔者认为,这个“很好”,这个“到位”,应该都离不开教师在了解作者生平方面的拓展延伸。因为恰当的拓展延伸,学生对文本内涵有了深入理解,自身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也有极大地提高。
  二、开展花样诵读,培养人文情怀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诵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背诵古诗,可以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一位同事教学《木兰诗》,诵读方式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他们朗读的阔大“舞台”是撤了桌椅的整个教室。领读女生边朗诵边舞蹈;伴读同学肢体语言也很丰富:姐妹们送别的悲伤难过;欢迎木兰归来的欢欣;士兵或紧张或惊讶,表情绝对到位,场景非常感人。如果学生没有对课文深入理解,演不出这种效果,而这样投入的“演读”,又能促进文本解析。这种拓展延伸式的诵读,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成绩不太好的孩子还能增强自信心。这让我们看到古诗文课堂也能如此活跃,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学生文化品位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人文情怀的养成。
  三、串联新旧知识,增加文化积淀
  曾用一名师教法讲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延伸到中国人的日暮情思,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到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学生特别感兴趣,感受到诗人笔下黄昏的意象,传递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家园落日的温馨,渗透着人生迂世的感情。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前后知识串联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更增加了文化积淀,提高了人文素养。
  四、走向生活,培养审美情趣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语文学习不能局限课堂,应向生活延伸,让学生阅读地方史;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表演课本剧;还可以走向田间地头体验生活……
  比如,隆冬季节,大雪覆盖。校园里腊梅绽放,花瓣鹅黄晶莹,香气沁人心脾。孩子们徜徉花丛间,观赏、轻抚、深嗅它,满心怜爱。洁白的积雪,嫩黄的梅花,鲜红的羽绒服,灿烂的笑脸……他们争相依梅合影,人面梅花相映成趣。我们还在花下比赛朗诵写梅诗歌。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课堂知识在生活中延伸,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审美情趣。
  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拓展延伸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他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如此,孩子们的心智必豁达,情感必纯净,意志必坚毅。这正是社会需要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第1页].
  [2]刘卉.从材料选择角度论“知人论世”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研究,2017(2).
  [3]张建伟.知识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4]王芸.摭谈语文课堂的生活化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0).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第六中学230000)
其他文献
如果蔬菜、水果都像人一樣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来自美国的艺术家Alex Solis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看,在他的笔下,蔬菜和水果们的生活多有意思呀!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学习古诗词是提升小学生素养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需要,因此小学生学习古诗词需要良好的指导策略。“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主张是比较好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感悟能力,增强其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意识,提升文学素养,使其能够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关键词:古诗词;学导策略;一语三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方仲永家中以务农为生,他儿时非常聪颖。
鼠大大有件红毛衣,鼠老二有件黄毛衣,鼠小小有件蓝毛衣。  但是他们的毛衣都破了,于是,三个兄弟鼠坐下来开会。  鼠大大说:“看来,我们的破毛衣都过不了冬天了。”  鼠老二说:“得想个办法。”  鼠小小说:“得快点想。”  会开完了,三个兄弟鼠有了好办法。  他们把毛衣都拆了,拆成了毛线,洗呀洗,把旧毛线都洗干净了。  他们把毛线拿到山上去,像蜘蛛结网一样拉来拉去,晾在树枝上,因为那里离太阳最近,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4-0041  一、《图形的平移》例题教学设计  1.引例(教材上的课内练习1):如图1,把方格纸中的线段AB向上平移3格,在方格纸中作出平移后所得的图形。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本题。教师演示平移作图。教师总结:平移作图步骤:(1)明确方向和距离;(2)作端点的对应点;(3)连线。  2.把引例中的方格纸隱去,得到了
要是从前的从前,当你来到茶花镇茉莉街时,你准能一眼看到街角那棵玉兰树下的绿邮筒。那时他还很年轻,挺着结实的、圆滚滚的大肚子,墨绿的铁皮外衣是崭新的、亮晶晶的。  他最喜欢的食物是写满字儿的信,或者是画着漂亮的风景画的明信片。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祝福和秘密,都从绿邮筒起程,向遥远的远方飞去。  每到周三,“丁零零”的自行车铃声由远及近,绿邮筒就知道是阿康来了。阿康是茶花镇的邮递员,他的年龄比那棵玉兰树
12星座之御寒大作戰
期刊
反转节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三(2)班 黄沛烨  我们现在的节日很多,既有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等,还有很多外国的洋节,比如圣诞节、复活节等。  听妈妈说,现在一年的假期有一百多天,可是我觉得每个假期都差不多,不仅要完成学校的作业,还要参加各种课外兴趣辅导班。  我想,能不能有一个反转节,在那一天,大人、小孩的角色互换,来反转一下。这样可以让爸爸妈妈体验一下我们的快乐与忧愁,我们也体验
摘要:语法填空是新课标高考英语全国卷的重要题型,本文分析了2019全国卷Ⅲ语法填空的命题特点,并总结分析了试卷中普遍的错误和问题,继而提出了对今后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高考英语全国Ⅲ卷;语法填空题;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150  一、引言  语法填空题于2014年成为高考英语科目全国卷新题型,该题型是在一篇短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