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现在的数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新数学课程在注重数学的工具性功能的同时,更强调数学的育智功能和完善自我功能,也就是注重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的同时,更强调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怎样教数学呢?
  一、“玩”数学——数学情趣化
  好玩是学生的天性。“玩”数学就是指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如何才能做到“玩”数学呢?
  1.丰富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挖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有趣的。但是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的学习内容过于强调逻辑性,忽略了情感因素。因此,教师应注重挖掘数学学习内容的趣味性,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二、“做”数学——数学活动化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做”数学就是指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要做到“做”数学就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动手实践
  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2.创设“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不迷信教师和任何的权威,同时,每个学生也能保持思想的开放性,乐于进行自我批评,善于接受合理的新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数学活动之中,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三、“问”数学——数学问题化
  “问”数学是指教师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从事思维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只是模仿与记忆。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问”数学的实质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一些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又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2.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四、“用”数学——数学实用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用”数学就是指教师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用”数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现实世界有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用”数学的重要体现。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索”旨在将学习看做独立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的思考方法,由对知识的认知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把自主探索学习引入教学中,教学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教学的发展功能也将得到充分的落实。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逐步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
一节数学课就是一道道习题串联而成的,数学课的教学任务都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来实现。因此,充分研究习题价值,挖掘习题内涵是一节数学课具有内在数学深度与高度的关键。有效的习题练习有利于圆满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它既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又是学生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由知识向能力、智力转化和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检验教学效果、调控教学的重要途径。  反思数学教学有效性不
为了保证学生的成绩,师生习惯于“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的教学组织形式,习惯于遵循教材、教参,遵从名家、名师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忽略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语文这一人文学科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由此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改变这种教学,确立学生主体观,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已成为现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