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叮嘱我做好人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hat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风尚,如今越来越为世人所传颂与接受。做人不能贪,无论你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贪字头上一把刀,腐败贪污就是在自己的头上悬一把刀,即便一时侥幸躲过法律的制裁,但这把刀终有一天会架在你的脖子上。
  “做人要做老实人、诚实人、善良人,多做好事,终有好报!”拜读关于好家风的词条,我禁不住打开思念的闸门,浮想联翩,想起了我那文韬武略而又和蔼可亲的外公的话。
  从有记忆时起,我就被父母寄养在外婆家,虽说是外婆家,却只有孑然一身的外公,因为外婆在我妈妈十二岁那年,没有“兑现”当初要照顾外公同到终老的诺言,独自驾鹤西去上了天堂,留下伤心欲绝的外公苦度余生。
  外公在解放前夕参加过游击队,为解放县镇立下过汗马功劳。当年,他老人家在做通讯员时,为躲避各种关卡上的检查,曾经装扮过各种角色的人物,称得上是智勇双全。解放后,他进入了县公安系统工作,凭借聪明才智,在工作岗位上做得非常出色。由于在游击队做通讯工作时落下了哮喘的毛病,外公不得不提前退休回到老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母亲把不谙世事的我送到外公身边,意在给外公带去欢乐,其实也是为她自己可以安心劳动有个借口而已。
  我还清楚地记得,外公常常告诫我:“外甥女儿啊,做人要积德行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间未到。”“对人一定要有礼貌,要尊重,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要有称呼。”“做人不能贪生怕死,不能贪财,要有志气,要有骨气。”“生活要勤俭节约,不能浪费……”
  久而久之,我就是受到外公的熏陶,在他好家风正面教育的环境中长大,也耳濡目染了外公的许多让我受用一生的品行。比如邻居家来了亲戚而主人不在家,外公就主动把邻居的亲威请到自己家中招待喝茶吃饭;突然下雨了,邻居家外出劳动没有回家,外公会主動帮忙把他们的衣服收进来,暂时保管;过往路人来菜市场打货,突遇下雨,外公就会把自己家的雨具拿出来,让他们使用;乡亲们办事需要文书之类,外公总是乐于代劳,不收分文……凡此种种,外公的行为看似生活小事,恰恰体现了中华民族邻里相帮、和睦共处的美德。
  时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转眼外公离开我们也有许多年头。现在,我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迈入了半百行列,但外公助人为乐的种子,早已在我心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我把外公助人为乐的美德学以致用,在热心公益无偿献血本上记录下了光辉的一笔,曾获得二〇一四年“千灯好人”的光荣称号。
  外公的话如同好家风,就似一件无比珍贵的传家宝,我会孜孜不倦地传递给下一代,并且永远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时间的长廊里,又一个端午节转瞬即逝,午后坐在客厅里,目光所及却没有多少节日的情趣,心头竟生出一丝空落落的感觉,唯有童年端午节母亲忙着煮粽子的身影和粽子出锅时的清香味挥之不去。  童年的端午节总是农村最忙碌的日子。五月初的家蚕正猛劲儿地吃桑叶,刚收割下的油菜堆满了场院,田野里的麦子一地金黄,春玉米地里农人正弯腰锄草间苗,老老少少没一个闲人。  母亲再忙也记着为几个孩子准备过节的粽子。节前的头一天,母
期刊
已是暮春,气温蹿过25℃,是植樟的好时候了。  十几棵新栽的裹着草绳的樟树静默地耸立着,在呢喃的燕语里,摇曳着柔弱的枝、稀疏的叶。  都持续六七年了,逢上这样的季节,我都会觅得一方空地,植下数量不等的这种被称作“南国佳木”的树。  也没去细究为什么,若非要给个理由,就两个字:喜欢,且由来已久。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某个冬天,我因事去了趟四川宜宾。  出了站口,但见大街、小巷都蓬蓬勃勃地生长着一种树,
期刊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以便提高临床输血的效果,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指导临床合理输血。 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1年12月小儿血液病经输血治疗的189例患儿
黑轿车屁股上的红灯闪了两下,车在邢马河桥头就停下了。  车里闪出一个红胖子,红胖子身后跟着两男一女。这行人一下车,就像一支搜索队,从桥东头搜索到桥西头。红胖子竖起短指头,在过桥的马路上指指点点,身后夹着公文包的两个男人只是点头哈腰。他们走回桥头,麻辣子超市隔壁的院门前,红胖子五指张开,倒梳了两把油亮亮的大背头,说,就这里了,你们对主人家说一说。  麻辣子来到红胖子面前。红胖子双目水漾漾的,他不看麻
期刊
上天的恩泽  一如既往  点点滴滴  草木轮回的气息  雨打芭蕉  方言里的昵称与忧思  随风潜入的  多少身不由己  花开花落  倾听生命的诺言  在潮湿的季节里  坦然面对冲动与惊喜  从雨到云到雪  款款都是尊贵的身份  荡涤尘埃  冲刷雾霾  纵然无法选择落点  大地有大地的情怀  清新到蛙鸣一片  干净到彩虹满天  听蝉  一直惊诧于  那次勇敢的蜕变  脱落金衫  露出翅膀  才有蝉唱
期刊
周末,应镇文联亭林文学社的邀请,去歇马桥村参加文学爱好者自发组织的采风活动。说来真是惭愧,作为一个在本地工作了多年的“土著”,对歇马桥村竟然知之甚少。借着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参观歇马桥村老街,了解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歇马桥村,坐落于昆山市的东南部,距离歇马昆山城二十公里左右。从苏沪高速公路千灯(东)出口处转入机场路,到歇马桥村只有三四分钟的车程,交通极为便利。  这日天公也作
期刊
现在网络发达,文化生活丰富,年轻人一般都睡得比较晚。由于我夜里要看点书,长年累月,把全家都变成了夜猫子。  最近一天夜里十一点多,我洗漱完毕准备睡觉,发现老婆蒙着被子跟着手机在学唱歌。我批评她:“你怎么不看时间,都半夜了,还在唱歌。”“你不要烦,我就是怕声音大,才蒙上被子轻轻地唱。”她不耐烦地回了我一句。“你唱的音调都跑偏到哈尔滨去了,被街坊邻居听到了不得笑掉大牙。”我调侃了她一下。她压低了声音说
期刊
千灯,一座从来不缺故事的小镇,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每一个时期都在千灯的年轮上留下印记。挥别神州海岸,去往未知世界的徐福;踏遍千山万水,叩问民族命运的顾炎武;横渡吴淞北上,传唱大江南北的昆曲;追随创业的脚步,激越创新人生的千灯企业家……外向、辐射、传播,这些是千灯文化的关键词。  也许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人们对“乡愁”的品咂,才有更复杂的况味。也正因为文化千灯的传播力及影响力,央视百集大型专题纪录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