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群文阅读实践中成长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pseax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推荐我加入了李祖文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几次学习之后,我了解到李老师做的是群文阅读。说实话,在刚开始接触群文阅读时,我有些疑惑,甚至有些排斥,总觉得好像是在作秀。什么群文阅读啊?和主题阅读有什么区别?不就是为了拓宽孩子的视野,增加一些阅读量吗?用得着再起一个新鲜的名字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认识也慢慢地发生了改变。
  首先,我发现群文阅读所选择的文章和教材是互补的,具有可比性、可讨论性。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工作室的一位老师在执教四年级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引出“为什么上学读书”的话题,继而给出日本大江健三郎的《为什么孩子必须上学读书》、美国奥巴马的《为什么要上学》、法国奥斯卡·柏尼非的《为什么必须上学》、网络热文《爸爸,为什么要上学》,以及王安石的作品《伤仲永》五篇文章,让孩子阅读。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最基本的认识问题,并且启迪学生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上学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对于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又为什么要上学呢?通过读上面的几篇文章,学生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再如我们教五年级人物单元里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时,阅读之余,孩子们纷纷感叹,怎么会有这么吝啬的人呢?到死还担心那两茎灯草,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种认识虽然正确,但有些片面。其实严监生的性格具有复杂性,既有悭吝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不乏人情的一面。如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生。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我找出这些片段让孩子们阅读,孩子们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就变得丰满起来。
  其次,群文阅读给了孩子更多的分享机会。
  在群文阅读中,孩子们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篇目,课堂氛围会变得更加民主,更加宽松。在小组里他们一同分享读书心得,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他们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他们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推荐小组成员在全班交流,他们各抒己见,为一个问题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在讨论交流中,孩子们对问题的认识也不再单一,对事物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课堂上,教师不是一味地将文章讲深,而是更多地注重孩子们对文章的多种理解。课堂看似少了一些精彩,但这种“聊”书的方式让孩子们倍感轻松,既给孩子们创造了更多的表达机会,又增加了他们的成就感。
  第三,群文阅读,使我们语文课堂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群文阅读意味着教的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讲太多话,不能提太多的问题,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让孩子沐浴在书的芳香里。记得在我在第一次试讲后就做过一次随机的调查,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感觉这样的上法比平时的语文课更有意思。理由是,文章有新鲜感,不像平时的课堂将课文嚼得过细、过烂,因而乏味;更为重要的是,“聊书”的形式让他们感觉很轻松,有兴趣。教师认真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听懂心声才适时引导,学生倾听之后要学会反思别人的答案。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群文阅读从真正意义上把时间还给了孩子。当然,“群文阅读”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课堂上,孩子们要读一组文章,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只有教师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才能选出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群文。
  对于群文,我想,只要孩子们感兴趣,我就愿意努力,乐此不疲。我愿意用我的努力,让语文教学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群文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我会越来越爱你。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