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的护理

来源 :新医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h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3-0104-01
  【摘 要】本文报告了23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超早期(发病后7小时内)手术的护理体会:术前以救治脑疝、缩短准备时间尤为重要;术后则重点是稳定病人血压,预防和观察有无再出血,这是在护理工作中使超早期手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超早期手术 护理
  
  我院于2000年11月至2005年5月,对23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采取超早期(即在发病后7个小时内)手术治疗,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例中男性占14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者为60岁、最大者74岁。发病前均有高血压病史,因活动、饮酒或情绪激动而发病。
  1.2 主要临床症状 发病后意识朦胧4例、浅昏迷9例、中昏迷5例、深昏迷3例,出现去脑强直2例,术前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6例,肢体偏瘫12例,呕吐20例,有急性脑受压表现8例,消化道出血4例。
  1.3 治疗及效果分析 23例中在发病后5个小时内手术者6例,其它在发病后5~7个小时手术。手术方法均为开颅探查、血肿清除。
  术后肢体、言语未留有任何后遗症,可参加一定体力劳动者有8例;肌力恢复到Ⅳ级、生活能自理者有5例;肌力恢复到Ⅱ~Ⅲ级、生活仍需有人照顾者有4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26%。
  
  2 护理要点
  
  2.1 术前同开颅前常规准备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病情急、变化快,特别是出血速度快、量大时,病人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因此需要争分夺秒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对已有脑疝者还应给予吸氧和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等脱水药。
  2.2 术后护理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2.2.1 卧位 在病人麻醉恢复后血压平稳的情况下。将床头抬高15°~30°,以减轻脑水肿和有利于呼吸。并需保持环境安静,减少病人头部的活动。
  2.2.2 病情观察 每15~30min记录一次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血压、脉搏、呼吸情况。每2~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注意观察肢体活动及语言功能恢复情况。以上观察项目是判断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2.2.3 防止再出血 此类病人均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因此脑血管病变明显,再出血的可能性很大。一般再出血易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血块凝固不牢和第6~14天脑血管破裂处血块开始溶解之时。预防再出血的关键是术后血压管理,多数病人术后血压趋于正常且比较稳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血压波动明显,有时短时间内收缩压波动幅度达6.67~8.00kPa(50~60mmHg),舒张压波动幅度达4.00~5.23kPa(30~40mmHg)。此时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查明并消除引起之诱因,血压高时可使用利血平等药物控制。一般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或稍高水平,以不超过22.70/14.70kPa(170/110mmHg)为宜,若血压低于正常则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为观察有无再出血,术后医生常于血肿腔内置入内径0.8~1.0cm的软质胶管做引流,该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护士应密切观察引流液色泽及量,如有出血迹象及时报告医生。
  2.2.4 饮食管理 病人术后禁食48小时、然后视情况给予进食或鼻饲,注意保持其水与电解质的平衡。有消化道出血时可通过鼻饲管注入云南白药、白芨散等止血药。
  2.2.5 预防并发症 加强病人呼吸道管理,保持口腔清洁,协助排痰,防止误吸,避免受凉以预防肺部感染。另外病人卧床时间较长,而且肢体活动不便,需加强基础护理,防止褥疮发生。
  2.2.6 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有计划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减少后遗症。
  
  3 典型病例
  
  董某某,男,68岁,退休工人,于2002年9月23日入院。CT诊断:右内囊及右侧脑室出血。
  病人于9月23日11Am劳动时突然摔倒在地,当即昏迷。左侧肢体瘫痪,小便失禁,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于6pm在全麻下行开颅探查,术中清除积血约90ml。由于手术及时和护理得当,病人
  术后恢复顺利,住院28天出院。出院时切口愈合良好,神志
  清楚,四肢肌力正常、活动自如,语言流利,能自行排便。随访术后三个月即可骑自行车行驶10km,还能下田参加劳动。
  
  4 小结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可达80%。死亡发生在24小时内者占23.4%~60.5%;48小时内者占42.1%~70.6%;一周内者占72.8%~92.5%。过去多主张在发病后24小时至一周内进行手术,结果死亡率高达70%。高血压脑出血经CT检查证实,发病后6~7小时仅为单纯性血肿,而且在血肿压迫下出血多已自行停止。超过此期则血肿周围开始出现继发性脑水肿。病人临床表现的加重主要与出血未能停止和继发性脑实质的损害有关。如果争取在发病后7小时内对病人实施清除血肿的手术,就可以尽早解除脑受压,降低死亡率,减少术后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
  我们认为:护理工作中以最优化的程序完成各项手术前准备工作,争取超早期手术的最佳时机以及术后控制血压,预防和观察有无再出血是使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的关键。
其他文献
近年来,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在坚持固体与流体的非线性力学行为和规律的学术方向下,突出了多尺度力学和跨尺度关联的研究.这既与国际上近年来出现的对多时空尺度演化和
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呈现出突发性、差异性、矛盾性、无法复制等特点,经过得当的处理,就能让学生享受快乐的思考,迸发智慧的火花,成为“节外生‘姿’”。“节外生枝”考量着教师的实践智慧和知识水平。那么,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将“节外生枝”转化成“节外生‘姿’”,驾驭“动起来”的课堂呢?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贵在发现,留住意外  在一次哲学复习课上,笔者一如既往地讲解着,课
经济类计算题和图形题,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起着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因而常常出现在高考题之中。但很多考生面对这些试题时,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所措.直呼“头痛
为了深入交流动力学与控制学科近年来已取得的成果,探讨今后学科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青年学者对履行历史使命的责任感,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科学教学中,问题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问题呈现给学生,就是教师通过语言、教材或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出有关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有已知的解决方案和方法;另一种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设置需要通过学生的努力才能创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有关现象、事例、实验或其他学习材料的感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而在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弱,怎样让学生敢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摘要:新经济时代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在这个背景下,创业型企业因其具有首创精神;利用社会或经济的机制将资源转化为最大收益;具备承担风险或失败的能力特点有别于传统的经营型企业而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另外,由于企业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使得战略型领导者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战略领导的构成要素为创业型企业的战略实施提供了相应的策略,为创业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意见。 
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以知识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可是在常态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更多的教师则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