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散文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有生活的底蕴,有丰富的情感,有形象的语言,有鲜明的风格。同时,散文的作者还要努力让自己的散文具有可读性和独特性。
散文 生活 情感 风格 可读性 独特性
什么样的散文才算是好散文呢?我认为好散文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有生活的底蕴;第二,有丰富的情感;第三,有形象的语言;第四,有鲜明的风格。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之源,要写好散文就要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散文应该是生活的写照,能够让读者从散文中看到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所写的内容既不是白开水似的流水账,也不是精心粉饰的琼浆玉液,散文适合写小的题材,但这种小,是以小看大,一粒沙里看世界,散文所反映的生活应该是日常小事,但却是长期珍存在作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偶因机缘而慢慢生长起来的东西。散文来自生活,来自写作者自身,是一己生命的呼吸,是一件自我的事情,表述的是個人的性情,如果能让文字浪漫、性情飞扬当然更好,但那最多也只是一个人的狂欢。所以,我们写作散文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跟风炒作,而是要写最自我的感觉,写最真实的存在,建立“自我”的同心圆系。若以自我为核,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了然于心。外界的人事物景全都可以投射到自己的心里。任何文学作品都是背靠“真实”而面朝“虚构”的,这样才能对所写的人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有全面、深刻、细致的了解,这样的作品才具有丰厚的生活底蕴。
情感是散文的精神内核,要写好散文就要有丰富的情感。真正的好散文,应该是人的心灵史、情感史。散文是自由的,心灵、情感也是自由的,散文是最自由的心灵史和情感史,而自由的情感,正是连接我们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正纽带。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散文,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而不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砌。文学散文不是一般的文章,不是议论文,不是说明文,也不是报纸的述评,字里行间必须有丰富的情感在里面,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一篇散文的时候必须有感而发,必须是生活中有触及他感动的东西,触及他心灵世界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当前中国散文写作呈现出多样、复杂的态势,散文不再是文学家的专利,有更多业余创作者投身其中,但是,无论谁来写,无论如何写,散文都要有一定之规,那就是要在文章中见到自由而诚恳的灵魂。
文字是散文的表达介质,要写好散文就要有形象的语言。真正耐读的散文,要具备有弹性、有张力的语言。在散文中,太多平铺直叙的语言很难吸引人,小说的语言尽可以平铺直叙,但是故事要写的精彩。散文大多叙述的是支离破碎的事件,把这些碎片串联起来,可以表达完整的情感。散文看似容易写,但最难的不是写作散文本身,或者说不在于它的文体本身,而在于它的语言。既然是写散文,就要求必须用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要求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具有作者个人的风格特征。在散文创作上要追求自然质朴形象的语言,不要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和花哨,用自然质朴形象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花哨浮华的语言往往会消弱散文的艺术感染力。有时候越是平凡的语言越能够写出生活的真实,越能够表达和抒发朴素的情感,更贴近生活,更容易深入人心,感染人们的心灵世界。散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字,再加上文无定法,语无定律,一切都在变化中。因而,不要去扼杀与附和他人的观点,因为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决定了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方式。
风格是散文的综合特征,要写好散文就要有鲜明的风格。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优秀散文作家必须具备的。凡是文学大家,其作品无一不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林语堂的散文有林语堂的风格,周作人的散文有周作人的风格,文如其人,人与人不同,写出来的散文也风格迥异,谁写的就是谁写的,不用贴标签就看得出来,读起来那味道和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写散文总是写不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那么可以说这个人的散文创作就是失败的,所以说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这是每一个真正的散文作者的追求和信念,否則这种散文创作就没有希望,就没有发展。
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如果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条件,就称得上是一篇好散文了。这四个必备的条件应该是我们创作散文所应努力和追求的,要想真正具备这四个方面的条件,也绝非一日之功,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不断细致地观察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勤奋地创作,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要努力让自己的散文具有可读性,这样才能让读者有兴趣,有耐心读下去。要尽量让自己的散文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作品非常耐读,追逐者众多的原因。耐读其实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一个非常高的境界。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既体现在文章的结构新颖独特方面,又体现在文章的语言文字的锤炼方面,同时还体现在语法修饰的创新方面。
要努力让自己的散文具有独特性。中国文学最动人的是有人情之美,去叙写人与人的温暖,去叙写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正如沈从文所说:“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以湘西乡土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一个田园诗的世界,他着力于挖掘人本真的美,将日常生活现象赋予了颇具诗意的内涵。为了表现这种人性美,他有意识的淡化惨烈、血腥的场面,省略或虚化一般意义上的灾难与痛苦,轻描淡写的交代,从不铺陈其事,却凸显文中的人性美。他以独到的思想认识与艺术表现方式,绘制出了一部上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弘画卷。
散文写作是要发现生活的,发现即创造,靠写作来创造世界也就成为了可能,我们一直在这样做,于是才有了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当代散文世界。生命在大地上行走,存在无论有多么卑微、渺小,对自我的渴望和表达也是必然的,散文是对自己说,也许,捎带的也是对这个世界说,说给一世界听,更何况,还有那么多遗落世间的才华,使得一切言说都了然于心,通透释然。我自爱我的散文,我自爱我的小散文,愿这样的散文也能够天长地久。
作者简介:程云铮(生于1982年9月),男,汉族,山东省垦利区人,文学学士,中学一级教师,毕业于聊城大学文学院,就职于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散文 生活 情感 风格 可读性 独特性
什么样的散文才算是好散文呢?我认为好散文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有生活的底蕴;第二,有丰富的情感;第三,有形象的语言;第四,有鲜明的风格。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之源,要写好散文就要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散文应该是生活的写照,能够让读者从散文中看到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所写的内容既不是白开水似的流水账,也不是精心粉饰的琼浆玉液,散文适合写小的题材,但这种小,是以小看大,一粒沙里看世界,散文所反映的生活应该是日常小事,但却是长期珍存在作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偶因机缘而慢慢生长起来的东西。散文来自生活,来自写作者自身,是一己生命的呼吸,是一件自我的事情,表述的是個人的性情,如果能让文字浪漫、性情飞扬当然更好,但那最多也只是一个人的狂欢。所以,我们写作散文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跟风炒作,而是要写最自我的感觉,写最真实的存在,建立“自我”的同心圆系。若以自我为核,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了然于心。外界的人事物景全都可以投射到自己的心里。任何文学作品都是背靠“真实”而面朝“虚构”的,这样才能对所写的人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有全面、深刻、细致的了解,这样的作品才具有丰厚的生活底蕴。
情感是散文的精神内核,要写好散文就要有丰富的情感。真正的好散文,应该是人的心灵史、情感史。散文是自由的,心灵、情感也是自由的,散文是最自由的心灵史和情感史,而自由的情感,正是连接我们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正纽带。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散文,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而不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砌。文学散文不是一般的文章,不是议论文,不是说明文,也不是报纸的述评,字里行间必须有丰富的情感在里面,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一篇散文的时候必须有感而发,必须是生活中有触及他感动的东西,触及他心灵世界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当前中国散文写作呈现出多样、复杂的态势,散文不再是文学家的专利,有更多业余创作者投身其中,但是,无论谁来写,无论如何写,散文都要有一定之规,那就是要在文章中见到自由而诚恳的灵魂。
文字是散文的表达介质,要写好散文就要有形象的语言。真正耐读的散文,要具备有弹性、有张力的语言。在散文中,太多平铺直叙的语言很难吸引人,小说的语言尽可以平铺直叙,但是故事要写的精彩。散文大多叙述的是支离破碎的事件,把这些碎片串联起来,可以表达完整的情感。散文看似容易写,但最难的不是写作散文本身,或者说不在于它的文体本身,而在于它的语言。既然是写散文,就要求必须用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要求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具有作者个人的风格特征。在散文创作上要追求自然质朴形象的语言,不要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和花哨,用自然质朴形象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花哨浮华的语言往往会消弱散文的艺术感染力。有时候越是平凡的语言越能够写出生活的真实,越能够表达和抒发朴素的情感,更贴近生活,更容易深入人心,感染人们的心灵世界。散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字,再加上文无定法,语无定律,一切都在变化中。因而,不要去扼杀与附和他人的观点,因为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决定了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方式。
风格是散文的综合特征,要写好散文就要有鲜明的风格。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优秀散文作家必须具备的。凡是文学大家,其作品无一不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林语堂的散文有林语堂的风格,周作人的散文有周作人的风格,文如其人,人与人不同,写出来的散文也风格迥异,谁写的就是谁写的,不用贴标签就看得出来,读起来那味道和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写散文总是写不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那么可以说这个人的散文创作就是失败的,所以说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这是每一个真正的散文作者的追求和信念,否則这种散文创作就没有希望,就没有发展。
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如果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条件,就称得上是一篇好散文了。这四个必备的条件应该是我们创作散文所应努力和追求的,要想真正具备这四个方面的条件,也绝非一日之功,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不断细致地观察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勤奋地创作,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要努力让自己的散文具有可读性,这样才能让读者有兴趣,有耐心读下去。要尽量让自己的散文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作品非常耐读,追逐者众多的原因。耐读其实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一个非常高的境界。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既体现在文章的结构新颖独特方面,又体现在文章的语言文字的锤炼方面,同时还体现在语法修饰的创新方面。
要努力让自己的散文具有独特性。中国文学最动人的是有人情之美,去叙写人与人的温暖,去叙写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正如沈从文所说:“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以湘西乡土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一个田园诗的世界,他着力于挖掘人本真的美,将日常生活现象赋予了颇具诗意的内涵。为了表现这种人性美,他有意识的淡化惨烈、血腥的场面,省略或虚化一般意义上的灾难与痛苦,轻描淡写的交代,从不铺陈其事,却凸显文中的人性美。他以独到的思想认识与艺术表现方式,绘制出了一部上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弘画卷。
散文写作是要发现生活的,发现即创造,靠写作来创造世界也就成为了可能,我们一直在这样做,于是才有了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当代散文世界。生命在大地上行走,存在无论有多么卑微、渺小,对自我的渴望和表达也是必然的,散文是对自己说,也许,捎带的也是对这个世界说,说给一世界听,更何况,还有那么多遗落世间的才华,使得一切言说都了然于心,通透释然。我自爱我的散文,我自爱我的小散文,愿这样的散文也能够天长地久。
作者简介:程云铮(生于1982年9月),男,汉族,山东省垦利区人,文学学士,中学一级教师,毕业于聊城大学文学院,就职于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