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活动课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意义和做法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5643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活动课是以科技活动为形式,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以科学方法为内容和线索的实践过程。通过化学活动课可以使学生学会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实践
  
  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如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入手。
  人类的实践过程,就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离不开实践。化学学科通常的实践主要是通过实验课来完成的。学生的实验课属于实践活动,但是在通常的实验课上,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做好,各种程序都已规定,学生不需要自己动脑筋思考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也不需要自己想办法创造条件,更不需要考虑杂质、干扰、成本、风险等。实验课的目标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明白:按规定的操作,就能观察到预定的现象,就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即使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带有一定的探索性,但仍然不是完整的实践过程,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完整的实践是以发现或提出问题为起点的。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需经历下列过程:
  (1)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决定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5)得出结果。
  上述过程所包含的诸环节是学科教育的薄弱环节,甚至是空白。化学活动课恰恰可以弥补化学实验课和化学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化学活动课是以科技活动为形式,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以科学方法为内容和线索的实践过程。在学校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地去学习和分析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及其变化规律,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化学活动课使学生学会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本文就化学活动课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掌握学生学习特点,加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针对性
  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记忆型,另一类是创造型。记忆型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忆来学习,其学习成绩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创造型学生是通过思考进行学习,其学习成绩一般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前一类学生在学习时被动地接受知识,很注意记忆老师讲的结论,但不善于自我探索,不敢大胆质疑,缺乏创新意识;后一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寻求多种方案解决问题的习惯,思路比较开阔,对问题钻得较深,解决问题的方法较多,但有时也存在对问题处理不果断,在多种方案前举棋不定,甚至认死理、钻牛角尖。针对这两类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 可将化学活动课进行分结构管理:
  (1)把最基本、最典型的实际问题作为一级结构;
  (2)把解决这些典型问题的基本思路、过程和步骤作为二级结构;
  (3)把每一个过程和步骤中所应用的具体科学方法作为三级结构;
  (4)把具体的活动项目分散在各级框架之下,并针对各种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
  (5)通过观察实验,运用归纳、演绎等科学的思维方法,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实行分结构管理后,对第一类学生主要进行创造性意识的训练,特别是发散思维的训练,重点引导他们进行前三级结构的分析,给他们开创主动探索知识的条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对教师讲的知识以及书本上现有的结论,不能仅停留在记忆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分析、深入钻研,把知识化为己有。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入后两级结构。这样就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自我探索、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并逐渐由记 忆型向创造型转化。对后一类学生,在对他们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应着重加强集中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在进入后两级结构时,教师既要积极鼓励他们善思好问、质疑问难,同时也要善于引导爱钻牛角尖的学生,使他们及时地从钻研问题的误区中走到正确探索问题的途径中去。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好奇心理是创造力的推动力与激发力。多数学生对不感兴趣的学科总是不愿学,所以也学不好;对不感兴趣的内容,总觉得难学难记,因而虽出力不少,最后还是学不好;相反,对感兴趣的内容学得既快又好。因此,我们在化学活动课上,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积极创设条件,采用直观的方法和生动的语言,创造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情景,使学生能够从化学活动课中体验到乐趣,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从而真正达到愿学、乐学。
  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需要教师自身的影响、启发和诱导。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意识地设计成一个个饶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按照分结构管理模式去进行探索性实验。经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开动脑筋而获得的规律和知识,可以给学生带来无限的乐趣,使他们在实验中产生兴趣,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1)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应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这种发现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为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应该利用化学活动课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2) 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在化学活动课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虽然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荒唐错误的,但是只要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动过一番脑筋进行了思考,已向理解迈进了一步,况且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所以,对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应给予鼓励,积极支持学生多提问题,并尽可能地把他们的问题设计成探索性实验,通过化学活动课来解决,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
  (3)多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
  观察、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一起构成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强大武器,是 创新的重要手段。观察和实验是搜集科学事实、取得感性经验或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 是形成、发展和检验自然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因此,在化学活动课中,教师要启发并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提出更合理、更科学的见解,并通过化学活动课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实验,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化学活动课中,当问题提出以后,应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钻研,然后再启发、引导和点拨,最后做重点讲解。这种讲解针对性强,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己归纳、综合的能力,进而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化学活动课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学生提高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加强化学活动课教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其他文献
在目前发展形势下,许多先进的施工技术被应用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有效提高了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钻孔灌注桩技术是水利工程中比较常用的施工技术,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提高工
在地空导弹射程增加和作战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以往单一主动的传导方式越来越难保证地空导弹的制导精确度.美国的'爱国者'PAC-3和俄罗斯的S-300、S-400地空导弹系统已
1观察并做好分娩准备母马妊娠330~345 d,将马驹及其附属物(胎膜、胎水等)从子宫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称为分娩。在人工接生过程中,正确判断母马分娩开始时间(子宫预开口时间)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