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有趣的写句之旅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背景】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强调学生口头表达的规范化,更要指导学生用书面语言规范地进行表达。在语言学中,句子是语言最小的交际单位。只有把句子说得或者写得完整、通顺,才能使别人一听就明白,一看就懂。
  因此,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句”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规范地表达完整句。这里的“完整句”是指完整、规范、通顺的句子,主要包括结构完整、用词适宜、标点正确三个维度。比如简单的二素句——“谁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三素句——“谁在哪里干什么”;四素句——“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以及在此基础上加上描摹状态的词、连词、副词等组合而成的句子,如“什么时候,什么正(被、渐渐、一边一边)怎么样”。每种句式的认识与运用,皆是为以后灵活运用各种句式进行个性化表达奠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表明,一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其认识活动的特点是“相对的具体性”,即只能借助表象进行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在句子教学中,我们主要借助教材、图片和生活中的材料,通过“模仿→迁移→运用”的学习模式,借助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围绕“完整句”进行实践和表达。
  本次“把字句”专项训练,是基于《王二小》《小白兔和小灰兔》阅读课中初步认识“把字句”之上的渗透性训练,着力引导学生踏上有情有趣的写句之旅。
  【写话目标】
  1.进一步认识“把字句”,引导学生明确“把字句”图式。
  2.借助照片、联系生活,在有层次的言语实践中,丰富原有“把字句”的构成,联系生活能完整地说、写一句以“我的小手”为主语的“把”字句,引导学生把“把字句”说、写得具体。
  3.鼓励自制绘本行动,激发学生留心生活、主动运用“把字句”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范式引领,口令问答,回顾“把字句”的基本图式
  1.谈话激情,明确主题:比比谁的小手更能干。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指数与学习活动带给他的吸引力是相匹配的。“比比谁的小手更能干”竞赛活动,既能快速地让学生回忆起日常生活中小手的所作所为,又能在后续的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运用句式“我的小手把什么怎么样了”进行表达的兴趣。)
  2.出示A小朋友带来的一组小手做事的照片,说一说:她的小手正在做什么?
  3.逐幅出示照片 文字:
  我的小手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
  我的小手把字写得端端正正。
  我的小手把羽毛球打得很高很高。
  我的小手把商品从货架上取下来。
  读句,发现:小朋友介绍小手做事时请“把”字帮忙,把小手做的事情介绍得很清楚。
  4.师生对口令(如:我的小手把地板怎么样了?我的小手把什么拖得干干净净),回顾“把字句”的基本结构特点,随机板书“把字句”基本图式。
  (设计意图:以图文结合运用“把字句”介绍能干小手的方式,通过师生对口令回顾“把字句”的基本结构图式,为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一年级学生后续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直观的思维路径。四幅来源于儿童劳动、学习、活动、购物场景的图片,也是对学生回忆角度的一种提醒。)
  二、回顾生活,运用“我的小手把(什么)(怎么样)”的基本句式介绍能干的小手
  1.A小朋友介绍了小手做的四件事情,你的小手在生活、学习、运动中也帮你做过很多事情,你也能像她这样,用“我的小手把什么怎么样”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能干的小手吗?
  2.出示表格,自由练说。
  我的小手 把 。
  我的小手 把 。
  我的小手 把 。
  3.指名说句,选取不同视角下小手做事场景的句子现场记录。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学生而言,说是写的基础。写前先说一说,能帮助他们梳理思绪,稳定跳跃式的思维。点评学生句子时,关注句子的完整规范,关注所选小手做事的不同场景,引导规范表达,促使多元回忆,为后续运用“把字句”创编《我的小手》绘本故事做铺垫。)
  三、 补充时间、地点或状态词,继续围绕“我的小手”说(写)“把字句”
  1.游戏一:师说时间、地点、状态词 表演,生猜“把字句”。
  比如:师说“我生日那天晚上”,接着教师动作表演“捧着蛋糕”。学生猜,如:我生日那天晚上,妈妈把一个大蛋糕捧到了我的面前。
  2.游戏二:学生上台说时间、地点、状态词 表演,生猜句子。
  3.游戏三:同桌演、猜。
  4.小结,随机板贴。
  5.给表格中的三个“把字句”加上合适的前缀词。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让学生感受加上表示时间、地点或者状态后的“把字句”,能使表达更加具体、清晰、有意思。同时,丰富“把字句”结构图式,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内容更为丰富的“把字句”结构图式。)
  四、自制绘本,创写以“我的小手”为主语的“把字句”
  1.出示A小朋友自制绘本《我的小手》,图片皆是小手做事图,文字皆是“把字句”,师生共读电子书。
  (设计意图:教师精心制作的《我的小手》绘本快速增强了学生“这样的绘本我也会制作”的信心,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把字句”进行表达的兴趣。)
  2.取出课前准备的小手做事照片,运用“把字句”给照片配文字。现场书写。
  3.集体交流,共同关注:表达是否规范、完整、具体、清楚;字词拼音是否正确等。
  4.自我修改。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拍张小手做事的照片,上课带来。源自自己生活场景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快速、清晰地表达与画面有关的内容。)
  5.现场组合绘本:按时间发展顺序组合绘本,按地点组合绘本等。
  6.上台配乐读自制绘本,介绍《我的小手》。
  7.抒情描绘,激发学生观察家人的手,运用“把字句”创编《爸爸的手》《妈妈的手》……
  (设计意图:单纯地以写“把字句”为目的的教学总是带着很重的写句任务,缺少情趣,很难真正唤醒一年级学生的表达欲望。而自制有主题的绘本活动之下的运用“把字句”,给生活画面配文的行动,却能激起学生创作的热情。在课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通过留心观察、精心记录、认真写句,自制了不少以“手”为主题的绘本。当我们运用教学智慧,开发能激发一年级学生写句兴趣的活动时,学生也就踏上了有情有趣的写句之旅。)
  (浙江省奉化市尚田镇中心小学 315511)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方式,微课的设计必须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着手,并根据教学情况的即时变化作出灵活的跟进调整。从教学本质上讲,微课设计和运用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控好学情起点,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展开进行适时引入,为此,才能走出当下不少在做的“伪微”嫌疑。  【关键词】微课应用 阅读策略 读写结合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习时空大大拓展,学习方式更加丰富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渔歌子》这首词情趣盎然地表现了渔夫悠闲的乡村生活。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的《渔歌子》也是一片诗情画意。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是一篇旷世名作。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诗词已不陌生,并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
编者按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但是,从整体而言,成效尚不明显,两者脱节的情况在一线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有鉴于此,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带领一线教师进行了“读写一体课”的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刊特对部分成果予以刊登,供大家学习讨论。  一、“读写一体课”提出的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
今天上的六节课,其中三节略读课,两节精读课,一节选读课,略读课为主。  一、从几个关键词看六堂课  第一,小组学习。我们原来的课堂教学形式都是秧田式的,排列分得清清楚楚。这次上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形式是圆桌式的。圆桌,就是一张张桌子拼成一个圆,当然也可以是四方的。学生就好像在开圆桌会议,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就“逼”得我们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有很大的变革,要很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这里边肯定有一个“头”,
《穷人》出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之手,因其作品真情感人,且又具有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等精彩语段,常常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现在人教版将其选入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原先的浙教版教材将近提前了一年,尽管在不同的单元里都安排在第一篇课文,但是却赋予不同的主题和内涵。对于今天的教学,笔者觉得更应注重流畅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特点,来探析“穷人”的美好心灵,以品味“人”字所托起的真情社会。    一、
“无话可写”仍是当前不少学生作文时的一大障碍。其实,生活丰富多彩,写作素材无穷无尽。学生之所以觉得无话可写,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会观察,不善观察,对多彩的生活熟视无睹,正所谓“善观察者见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因此,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能力去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正确的认识,从而有效解决作文“无话可写”的困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笔者以叶圣陶先生的《爬
(一)  一些作家——也许比“一些”还要多,主张成年人也应该读读童话——如果不是更应该的话。最近,读到周国平等人的读书心得,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圣爱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和安徒生的一些童话作品,建议成人也读一读。周国平说,也许每一个优秀的童话作家对成人都相当悲观;圣爱克苏佩里在《小王子》里要求他的小读者“对大人要非常大度宽容”;安徒生也说过,他写童话时顺便也给大人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其实,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儿童诗,低、中年级教材中儿童诗所占篇幅更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段的儿童诗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有效教学呢?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朗读,走入诗境  将学生引入诗的氛围,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是儿童诗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学中教师要
【设计意图】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落到荒岛上。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破船上的一点物资,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凭着艰苦的劳动,成功地在荒岛上建起了房舍,开垦了农田,营造了羊圈……28年后,他终于脱险,返回故乡。  小说情节精彩离奇,引人入胜。小说语言明白晓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如《坐井观天》《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这些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新鲜活泼,即便是孩子,也能轻松读懂故事内容。但如何领悟和揭示寓意是寓言故事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因而,教学寓言故事的着力点应该在如何让孩子们在阅读小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地体悟到其寓意。  寓意往往是一条看不见的线,大多数时候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它会通过一些富有深意的词语,暗合故事情节,让读者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