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日,中国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沈丹阳对印度排灯节期间部分政客发起抵制中国商品运动一事做出回应:“希望印方采取必要措施,管控事态发展,并引导媒体客观报道中印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情况,共同维护好中印友好合作大局,为双方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营造良好氛围”。此前的10月26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新闻处谢立艳参赞就分别致函印度报业托拉斯和《印度快报》《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教徒报》等主流英文媒体,希望印度理性对待中国商品。
印度部分政客发起的这一抵制运动,已不是本年度里的首次。6月24日,印度申请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失败后,断断续续发生多起“反华”意味浓厚的示威活动。排灯节期间的“抵制中国商品”运动,涉及范围较广,间接反映出印度内部对中国的不满情绪正在回升。
不满的直接原因是印度加入NSG的努力受挫,很多人将其归咎于中国的“阻挠”。5月初莫迪政府向NSG正式递交加入申请后,在国内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和动员活动,6月的失败令执政的印人党高层“倍感羞辱”,印媒不停地渲染中国在其中是如何“给印度设置障碍”的。另一原因是印巴矛盾重新趋热,致使印度对中巴关系发展的不安情绪再度表面化,一些言论指责中国“纵容”巴对印搞“恐怖活动”。笔者8月底访问印度智库时,印方学者严肃地告诉我,中巴关系涉及印度的核心利益,中国要尊重印度的“核心利益”。
姑且不论中巴关系是否真的涉及印度核心利益,单就前述两个问题而言,确已损害到中印关系发展的大氛围。这也给中国的南亚政策提出了挑战:中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忍受与南亚最大邻国关系的下滑。我的一个判断是:印度会在加入NSG一事上“坚持不懈”地向中国施压。如果中国坚持原有立场,那么中印关系下滑的趋势也会继续。印人党要在即将进行的地方大选中造势,“打中国牌”是个非常便利的手段。
习近平主席已经同莫迪总理进行过多次会面,一再强调“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把握好中印关系发展大方向”。然而中国的南亚政策正在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印度是否过于注重现实,而不能以大视野和大格局看待两国关系。的确,追求实实在在的现实收益是印度性格的一部分,要不然也解释不了印度政府为什么会因其驻纽约副总领事科布拉加德因虐待女佣在美遭遇官司一事反应过激,不惜将美印关系推入谷底。同样,因意大利海军士兵涉嫌枪杀两名印度渔民一事,印度也可以不惜将印意关系降格。概言之,印度外交中的强烈民族主义情绪是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
当前中印关系的发展趋势考验着中国外交的战略定力。美国著名南亚问题专家科亨在谈及印度人的谈判风格时就说,印度人非常有耐心,他们可以一直等下去,直到要求被满足,很少会因为急于出成绩来匆匆达成一项协议。
在NSG问题上,印度政府将会坚持自己的立场。那么,中国是否应该坚持自己的原有立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还是要坚持原则立场,因为这是中印关系大局的需要。
中国的坚持也许有助于推动印度明白:不要以为凡事搞定了美国,就搞定了世界。美国当然仍是世界霸主,但印度也要学会尊重其他大国。就NSG事件而言,印度早就应该与中国认真磋商,而不是采取外部施压、造势倒逼的方式。印度也不要总是寻求成为国际社会的“例外”,一味享受既有国际体系的特殊照顾。作为新崛起的大国,印度应认真思考如何为国际秩序的巩固和发展添砖加瓦。
印度还需要思考,美印关系多大程度上是一对虚假的“伙伴关系”。中美关系的深厚程度和重要性显然都要高于美印关系。如果印度缺少这样的观察和判断,显然会导致其外交政策与发展经济的大目标相背离。
印度国内已有人开始进行反思,这或许将促使莫迪政府去除一些对华外交中的“骄傲之气”。印度观察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马诺伊·乔西在首尔的一场会议上就指出,莫迪政府采取如此高调的做法,就是以某种“羞辱北京“的方式来维护印度加入NSG的主张。他批评莫迪政府不仅没有给予中国任何好处,反倒让北京看到印度正变得越来越“好斗”。
印度部分政客发起的这一抵制运动,已不是本年度里的首次。6月24日,印度申请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失败后,断断续续发生多起“反华”意味浓厚的示威活动。排灯节期间的“抵制中国商品”运动,涉及范围较广,间接反映出印度内部对中国的不满情绪正在回升。
不满的直接原因是印度加入NSG的努力受挫,很多人将其归咎于中国的“阻挠”。5月初莫迪政府向NSG正式递交加入申请后,在国内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和动员活动,6月的失败令执政的印人党高层“倍感羞辱”,印媒不停地渲染中国在其中是如何“给印度设置障碍”的。另一原因是印巴矛盾重新趋热,致使印度对中巴关系发展的不安情绪再度表面化,一些言论指责中国“纵容”巴对印搞“恐怖活动”。笔者8月底访问印度智库时,印方学者严肃地告诉我,中巴关系涉及印度的核心利益,中国要尊重印度的“核心利益”。
姑且不论中巴关系是否真的涉及印度核心利益,单就前述两个问题而言,确已损害到中印关系发展的大氛围。这也给中国的南亚政策提出了挑战:中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忍受与南亚最大邻国关系的下滑。我的一个判断是:印度会在加入NSG一事上“坚持不懈”地向中国施压。如果中国坚持原有立场,那么中印关系下滑的趋势也会继续。印人党要在即将进行的地方大选中造势,“打中国牌”是个非常便利的手段。
习近平主席已经同莫迪总理进行过多次会面,一再强调“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把握好中印关系发展大方向”。然而中国的南亚政策正在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印度是否过于注重现实,而不能以大视野和大格局看待两国关系。的确,追求实实在在的现实收益是印度性格的一部分,要不然也解释不了印度政府为什么会因其驻纽约副总领事科布拉加德因虐待女佣在美遭遇官司一事反应过激,不惜将美印关系推入谷底。同样,因意大利海军士兵涉嫌枪杀两名印度渔民一事,印度也可以不惜将印意关系降格。概言之,印度外交中的强烈民族主义情绪是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
当前中印关系的发展趋势考验着中国外交的战略定力。美国著名南亚问题专家科亨在谈及印度人的谈判风格时就说,印度人非常有耐心,他们可以一直等下去,直到要求被满足,很少会因为急于出成绩来匆匆达成一项协议。
在NSG问题上,印度政府将会坚持自己的立场。那么,中国是否应该坚持自己的原有立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还是要坚持原则立场,因为这是中印关系大局的需要。
中国的坚持也许有助于推动印度明白:不要以为凡事搞定了美国,就搞定了世界。美国当然仍是世界霸主,但印度也要学会尊重其他大国。就NSG事件而言,印度早就应该与中国认真磋商,而不是采取外部施压、造势倒逼的方式。印度也不要总是寻求成为国际社会的“例外”,一味享受既有国际体系的特殊照顾。作为新崛起的大国,印度应认真思考如何为国际秩序的巩固和发展添砖加瓦。
印度还需要思考,美印关系多大程度上是一对虚假的“伙伴关系”。中美关系的深厚程度和重要性显然都要高于美印关系。如果印度缺少这样的观察和判断,显然会导致其外交政策与发展经济的大目标相背离。
印度国内已有人开始进行反思,这或许将促使莫迪政府去除一些对华外交中的“骄傲之气”。印度观察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马诺伊·乔西在首尔的一场会议上就指出,莫迪政府采取如此高调的做法,就是以某种“羞辱北京“的方式来维护印度加入NSG的主张。他批评莫迪政府不仅没有给予中国任何好处,反倒让北京看到印度正变得越来越“好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