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也应渗透人文关怀,提高人文修养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renxiaon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要注意进行人文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挖掘数学的人文底蕴,让学生体验数学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关键词:人文教育;数学美;关注;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1-0046-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体现和反映了参与者的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精神的催化剂,有其独特的人文性的一面。钱学森先生认为:科学与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建构数学人文精神的体系,加大人文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他们从小就能做个文明的现代人。
  
  一、显露生机,洋溢情趣——挖掘数学的人文底蕴
  
  随着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语言在自然科学和社会领域中广泛而深刻的辐射,数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文化特征,它绝不是单纯的一种符号,一种图形。数学教材内容负荷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和史实,每一个内容背后都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气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去挖掘蕴涵其中的人文知识,使其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
  如在教学圆周长知识时,教师可适当穿插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数学故事。又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布置学生事先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在汇报交流时,发现学生收集的面很广,有的学生说,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少树木的过度砍伐。有的说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食品正像一股旋风席卷中国,据统计,我市去年洋快餐的营业额是中式快餐的195%。看来中式快餐要在经营上多动脑筋,才能战胜洋快餐……这样不但能够开阔学生视野,而且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如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爱,对社会的负责任等等,这些都是教材的人文体现。
  
  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切身体验数学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经过抽象提炼,因此随着数学的产生,美感的一般表现形式——自然美、艺术美就存在于数学之中。数学的美是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向学生展示数学美,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使其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和谐美、简洁美、奇异美,从而产生浓厚的数学情感。
  下面是一次数学活动课的片断:
  出示下图,要求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
  
  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1号、5号与6号长方形。
  师: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实验,而其结果与我们的不谋而合。那这些长方形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你认为主要与它们的什么有关?
  生1:跟它的大小有关。
  生2:跟它的形状有关。
  生3:不要太胖,也不要太瘦,比如2号就太胖,3号、4号就太瘦了,特别是4号,好像会倒下来。
  生4:可能跟它的长与宽有关。
  ……
  师:的确,长方形的美与它的长和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不妨试着用1号、5号与6号长方形的长除它们各自的宽,看看最后的结果有什么规律?
  ……
  请你画一个你认为最美的长方形。
  ……
  在上面的活动片断中教师根据“黄金分割”原理使“美与比”的关系得以深刻展示,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通过数学鉴赏的体验活动,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和能力,使之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到了数学知识所蕴涵着的巨大的人文内涵。
  
  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时时刻刻关注每一个学生
  
  学生作为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个体,其行为难免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捕捉时机,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人文的情感教育。
  如在上活动课“节约用水”前,我布置同学们回家调查一下自己家中每个月平均每个人的用水量和浪费水的情况,结果在小组交流时,有些同学看到自己家的人均用水量高出别人许多,怕被同学说成是浪费水,赶忙修改自己的数字。发现这个问题,我及时地向学生强调,我们调查统计的数据对真实性和科学性有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这是我们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依据……听到这里,个别学生红着脸偷偷地改回了数据。我想,如果教师关心的是能否按时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对那些不利于学生发展而又不会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现象视而不见或不理不睬,这样为了追求知识技能目标的圆满达成而放弃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渗透,其结果肯定会让我们大失所望。我们要明白,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地。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具有极强的前瞻性,要站在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高度来关注学生,来确定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四、孕育人性,关爱他人——为数学命题注入和谐暖意
  
  新课程提倡通过知识的整合,充分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我们要改变那种为知识而命题,为测试而命题的传统做法,将知识和方法与各种人文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生徜徉于浓浓的人文氛围中,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的人文修养。
  如学完折线统计图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李军是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下图是他放学后的活动情况。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为题目主体部分的是一幅折线统计图,它让学生重点关注的是李军放学后16:30~17:30间的行动情况。对此,不同的学生作出了不同的评价。有的认为“李军是个贪玩的孩子,放学后还到书店和体育场玩,很迟才回家,我们要帮助他。”有的却认为“李军是个全面发展的孩子,放学后先是去书店看书,再到体育场锻炼身体,而不进游戏机室,我们要向他学习,多学知识,也要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长大才能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其实,学生作何评价并不重要,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道开放题,重要的是学生在分析信息并作出评价的同时体现出了浓浓的关爱他人,认识自己的人文情怀。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在进行数学命题时,应站在学生人性发展的高度,把数学知识点的检测和人文哲理进行有机地融合,给学生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人性呼唤,给原本冷漠的纯数学题注入和谐的暖意。
  
  五、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鼓励学生参与人文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是可以感受而难以言传的,而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高低最终是在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人文教育思想十分注重学生自己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实际地去从事人文活动,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如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场景:我们班的有些椅子松动了,你能想一个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有的同学说谁坐的椅子就由谁负责修,有的同学说报告学校,有的同学说要请木工师傅修,还有的同学说,我们刚学过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是正好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把它修好……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在肯定同学们积极动脑的同时,将这些意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现实生活,学好数学知识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明白: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好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精神。这样就充分地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价值。
  总之,人文精神和数学像一对亲密的朋友,它们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教师,就要在数学教育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渗透人文精神,使数学教育教学更趋于人性化,更关注人生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高 洁】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可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文,侧重从激发写作兴趣、强化语言积累、注重观察力培养、注重方法指导、勤思多练等六个方面下功夫,在积累探索中,逐步提升他们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33-02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而作文教学则是语
在课程实践的层面上对科学教育作文化学的探索与反思,引领学生在“质疑问难,体验探究”中凸现生态文化;在“对话互动、建构生成”中彰显海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