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玉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a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与玉的对话中,黄福寿将传神和感动融入其中,创作出一件件充满生命律动的作品,诉说着人间的至情至性。
  每天清早,黄福寿都会游泳两小时。即便因曾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行动略有不便,这一习惯他也从未中断。玉雕需要精雕细琢,对人的体力和眼力都是极大的挑战。虽然黄福寿已年近六旬,但是每日晨泳让他的体能仍保持较好的状态,一天伏案工作十几个小时也不在话下。
  开工前,黄福寿一定要换上干净舒适的衣服,这让他看起来不像去做雕刻,反倒像赴一场重要的约会。“做玉雕几十年,我觉得玉有灵性,一定要先重视它,才能看到它最美的内在。”黄福寿说。
  心有所动
  工作室收拾得窗明几净,虽然没有栽培绿植,但碧玉特有的翠绿让人眼前绿意盎然。初春的草叶,肌理分明,鲜嫩得可以拧出水来;停歇在枝头的蝴蝶,翅膀薄可透光,让人不敢靠得太近,生怕呼出的气息把它们吹走……第一次见到黄福寿玉雕作品的人,恐怕都会惊讶地问:“这是真的吗?”但旁边一张张获奖证书又无声地表明:这是玉雕的极致——能把硬度高达6.5的碧玉雕刻得如此细薄而灵动,实在少见。
  “我很喜欢玉石的透明感,觉得只有轻薄与灵巧,才能唤醒藏在玉石最深处的灵魂。”黄福寿说。然而,只有亲眼所见,才知道他“唤醒灵魂”的方式有多么“奢侈”。玉材珍贵,绝大多数雕刻者都是依原料的形状、色泽施以巧雕,目的是为了“保重”。不过,黄福寿并没有遵循这种“主流”的创作思路。在对美的事物有了感动之后,他再构思图形,然后大刀阔斧地雕刻。有时候,一块重达六七十千克的玉石,成品竟然不到两千克。不过,黄福寿一点也不觉得浪费,“有舍才有得,只有舍得去掉更多的玉石材料,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艺术意涵和呈现更动人的美感。”
  有近20年时间,黄福寿都在雕刻传统玉雕中十分罕见的田园虫草题材,尤其对秋天的枯叶钟爱有加。黄福寿出身在高雄路竹乡下的一个平凡农家,身为长子的他从小就帮父母干农活,一来二去,对田间地头的风物自然十分熟悉。“我一直在观察枯叶,这片叶子,我一看就看了10多年。枯叶的每一处弯折、破损、虫咬与风吹雨打的痕迹,都是它在天地间存在过的痕迹,都是生命的经历。虽然最后凋落,却又滋养着大地,生生不息。”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对话,黄福寿用心读懂了枯叶,玉叶上的每个细微卷曲和凹凸,都是他对落叶的独特感悟和礼赞。
  “如果玉雕作品不能表达创作者的意趣和情怀,就只能是世俗之器,不能称为艺术之作。”黄福寿说。即便是雕刻菩萨这一严肃的传统题材,他也要追求“心有所动”。“菩萨的法相,除了庄严、慈悲,还一定要让观者感到喜悦,所以我雕刻的菩萨,嘴角都微微上翘。”黄福寿说。看他创作的《悟》,观音那一抹浅浅的微笑,就像蓓蕾在温润的玉石里缓缓绽开。“我希望这一抹微笑,能抚慰人间的苦难,也期待看过的人,在最艰难的时候能够想起它。”
  独辟蹊径
  黄福寿的人生经历很简单。18岁以前,他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地自小学、初中到高中毕业。因为高中联考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黄福寿计划利用暑假补习,来年重考。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能自己想办法筹集补习费。经同学介绍,从小喜欢做手工、画画的他在一家玉石加工厂找到工作。一段时间后,黄福寿发现自己对玉雕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决定放弃补习,一门心思地当起了学徒。
  当时,到中国台湾旅游的日本游客很喜欢购买用碧玉雕刻的小佛像,这为当地的玉雕厂带来大量的订单。黄福寿自然也做起了佛像雕刻,凭着自己的艺术功底,他很快就脱颖而出,得到老板赏识。如果不是后来有一天师傅带他去拜访师伯,或许黄福寿会像其他工友那样安心地雕一辈子小佛像。
  “还没有踏进师伯工作室的大门,他就赶紧用布把工作台上的玉雕作品全部遮住。”至今,黄福寿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那一幕。师徒二人非常尴尬,在回去的路上,师傅语重心长地说:“福寿啊,以后玉雕这条路就看你了。”师傅的殷殷期盼和刚才师伯遮掩的举动,让黄福寿下决心要雕刻出别人没有雕过的作品。
  那一年,黄福寿只有19岁。厂里没有搞创作的氛围和条件,在征得老板同意后,他把边角料收集起来,下班后带回家自己琢磨。“我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和娱乐活动,以至于现在老伴经常抱怨我没情趣。”黄福寿笑着说。虽然很辛苦,但自由创作的欲望却在他心里一天天膨胀。
  三年后的一次因缘际会,当黄福寿看到那块因碰撞而产生裂痕的碧玉原矿石时,内心的欲望便喷涌而出了。“就像米开朗基罗看到被困在石头里的大卫一样,我似乎看到了禁锢在原石中的灵魂,我感到它在向我召唤。”至今,想起当时的情景,黄福寿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咬着牙花高价买下了这块重达50多千克的原石,按照裂纹的走向,雕刻出一棵长在悬崖边的青草,一只蟋蟀立在细嫩的草叶尖上。黄福寿第一次运用薄雕技法,将草叶一点点地打磨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就像因承受不起蟋蟀的重量而微微晃动。这样的表现技法和题材震撼了当时中国台湾的玉雕界,黄福寿也实现了从“匠”到“艺”的转变。
  黄福寿为作品取名《风中独语》。“就像我一样,大路不走,却独辟蹊径,走上了一条森林里的偏僻小道,只为看到别人不曾见过的风景。”
  善雕玉者,其心如玉
  早在20年前,就有人游说黄福寿合伙到中国大陆开办玉雕厂。虽然有不少同行靠走这条路发了大财,但他还是谢绝了。对黄福寿来说,玉石已成为阳光、空气、水之外,滋养他心灵花园的另一种养分。“只要作品能够体现我的创意,我就很有成就感,并不在意能从外界获得多大的名利。”
  人磨玉,玉也磨人。在磨掉世俗的得失之后,黄福寿以一颗纯真之心,享受着玉雕人生的乐趣。即使在雕刻过程中遇到挫折,他也以平常心泰然处之。“先把作品放一放,缓和注意力,去游山玩水,再慢慢找回感觉。”他最新完成的作品《随心所玉》,就是这番话的最好注脚。在一块重达30千克的玉石上,雕刻出一根拦腰紧捆的绳索,寓意人的一生虽然会不断遇到“结”,但总会有解“结”的办法。曾有观众发出这样的感叹:是怎样的力量,才能折服冷峻刚硬的玉石,让它展现出温润绵密的真性,成为艺术家手下的绕指柔?对此,黄福寿说,静而后生慧,刚不足以克玉,只有发自内心的深情与坚持,才能达到“随心所玉”的境界。
  问黄福寿有没有最满意的作品,他听了连忙摆手,说:“我想大概永远都没办法雕刻出最满意的作品,因为每件作品都是生命经验的展现与思维的留存,而这些故事与精神都是独一无二的。”顿了一下,接着说:“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下一件。”
其他文献
自1830年伊始,Christofle(昆庭)持续演绎着银的传奇。从装点欧洲王室的餐桌到横穿大西洋的豪华邮轮“诺曼底”,昆庭让自己的名字在近两个世纪傲然于世。  2008年4月,这个六代传承的法国顶级银器品牌在上海开设了在中国的首家旗舰店“ChristoflePavillon(昆庭阁)”。银的奢华与精致将在美丽繁华的御华山广场继续上演。      十九世纪最奢靡的法王路易斯·菲利普所举办的皇室下午
What is this life if, full of care,  We have no time to stand and stare?—  No time to stand beneath the boughs,  And stare as long as sheep or cows:  No time to see, when woods we pass,  Where squirre
盯着买回来的双层玻璃杯,纪晓恩突然来了灵感。对于这种内、外空间对比通透的效果,他十分钟意,不过杯子里的内胆造型却很是普通,中规中矩。“能不能将它设计得既美观又有内涵呢?”纪晓恩思忖着。  这时,传统精美的宫廷器皿跳进了他的思绪。经过挑选,纪晓恩决定将玻璃杯内胆设计成清朝雍正时期的宫廷器具。霁红小花囊、洋彩图案花纹碗、珐琅四季花卉斗……各种典雅别致的名器造型被嵌进了玻璃。将清茶、咖啡或是果昔盛入其中
在古今中外的餐具中,最不起眼的筷子,却最富传奇色彩。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都在双筷间。”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筷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擎天柱”。倘若离开了筷子,华夏的历史和文化或许就将被改写。两根小小的筷子,代表的不仅仅是吃饭的餐具,更是中华文明,乃至东方文化的象征。除了与吃相关之外,筷子的功用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在古今中外都遗留下了瀚如云烟的奇闻逸事。  往事并
我们不能放弃事业永远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但我们可以创造类似的环境,给心一个家。    户主:汪泉、刘征夫妇  面积:90平方米老式公房一楼  用途:私人工作室 会所    在武汉,永清路并不是一处难找的地方。下了公车,绕过几栋上世纪90年代的门面,穿过光秃秃的水泥地和毫无生气的抹灰老公房,永清路45号就呈现在眼前。那一瞬间的感觉好似武陵渔人步入桃花源的震撼——平整的花园、生机勃勃的草地、木质的
春天来了,花盆里冒出的小野花、修剪掉的花枝,最适合随手插在小小的花器里。  制作/材料与工具:木条、口服液空瓶子、万能胶、记号笔、锯子、砂纸等    1.将口服液空瓶并排放在木条上,在瓶子最末端的位置用笔在木头上做记号。  2.在做记号的位置,将木条切断待用,做花器底。  3.把口服液瓶横放在另外的木条上,长度是口服液瓶的高度加木条厚度,切割两条待用。  4.再取几根木条,长度是花器底部的长度加两
“如果我有一所大房子,有很大的落地窗户。窗外是个小花园,搞点小装饰,还有一幢我亲手建造的简易小木屋……”在这样一种贴近自然的住宅空间里散散步、看看书,生活好生惬意!但是,你若因此认定自己的房屋与众不同的话,那就快来看看在不列颠群岛上正如火如荼上演的2014英国年度花园小屋大赛吧。  威尔克大叔的木屋情结  巨型茶壶、迷你游乐场、《神秘博士》里的时光机、啤酒瓶洞穴、3000个DVD碟片搭建电影屋……
有阳光的日子总是让心情好到极致,约上三五个朋友,在靠近江边的露台,喝喝茶、吃吃点心、聊聊天……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慢慢地,这些平凡的事物刻进了心里,变得隽永。于是,在柔软的时光里.我手执五彩的梦想,让它们重新闪亮。哪怕此后风雨阴霾,这些小幸福也足以给我灿烂阳光。
贴补,亦称补花,是用棉、麻、纱等有色布料剪成各种图样,然后按设计布局粘贴在以麻棉布为主的布料上,组成图案,经缝缀而成。起源于中国古代,生活宭迫的百姓用巧手制出花样补在衣服上,既巧妙地遮住了漏洞,又显得好看。  贴补的颜色 有深有浅,制成的花朵层次分明、清新自然,富有明显的立体感。把它缝制在底布上时,犹如浮雕般微微突起。贴补也可与其他刺绣、花边工艺结合,形成各种综合工艺。贴补主要用于日用品,如台布、
在民俗文化逐渐被遗忘的现代,时髦的80后小伙却看到了独特的商机,从民俗文化入手创业,将民俗工艺品融入现代人生活。    承载数千年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似乎曲高和寡,并不适合市场开发。但80后青年廖嘉却看到不一样的商机,在城市里掀起民俗文化追捧潮。    为民俗文化推开一扇窗  大红招牌,暖色灯光,一对半人高的玉质貔貅迎送来来往往的行人……在充满时尚感的成都锦兴路上,这家“时来运转·本命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