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专科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ong2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研项目:长沙师范学校2011年度校级课题《任务驱动法在专科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XXYB201107
  摘 要:本文笔者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了此项教学法在专科院校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证明在旅游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旅游英语;教学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飞速发展,涉外旅游尤其占据着重要地位。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旅游人才更加缺乏,应用型人才,特别是英语基础较好、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人才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先决条件。旅游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培养复合型的外语导游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在英语教学策略方面,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方法,即任务驱动法,是近些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发展成果。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法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处理、输出和互动之中”(D.Numan, 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的关键是对任务进行界定,也就是说要弄清楚什么是任务。在二十世纪末,David Nunan把任务归纳为:1.任务是指自己或他人从事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工作,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玩耍中所做的各种事。2.任务是指由教师控制和调节的、学生获得信息并经过思维加工,最后输出语言的一个活动。3.任务是指练习和理解语言的活动或行为。4.任务是指一系列促进语言学习的计划,它具有特定的目标、恰当的内容、规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结果等特点。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根据英国语言教育专家Willis(威利斯,1996)提出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框架,我们对旅游英语进行了全新的课堂设计。三个阶段分别是任务前阶段(pre—task)、任务中阶段(task—cycle)和任务后階段(post—task),其中task—cycle是核心, pre—task是条件, 而post—task是结果。
  1. 任务前阶段(the pre—task phase)。本阶段由老师设计任务, 向学生布置话题和目标,为学生提供真实有价值的相关信息知识,为后面的活动做准备。任务设计既要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又要遵循本专业规律,才能对学生各个阶段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与评价,并不断提高和巩固。要锻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英语语言的综合能力,就应当让学生在教学中参与和完成一定的真实的任务活动(real—life task)。我们通常会引用一些国内外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等资源,同时利用本地的一些比较熟悉的旅游景区和酒店,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此外,利用亲身经历或照片、视频、网络等多种资源介绍与任务有关的话题和内容,或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到校内图书馆、校外景区、旅行社、酒店等相关场所等搜集资料。这些贴近生活,源于生活的课堂任务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为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 任务中阶段(the task—cycle)。本阶段是最关键的环节,包括三个部分———执行任务、准备报告、报告任务完成。学生们在之前一阶段做了充分准备之后,常常可以结合自身经验表达对问题的观点与见解,还可以开展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辩论(debate)、角色扮演(role play)等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由于活动均在小范围内开展,学生可以逐渐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 交谈中使用的语言较自然,贴近生活,不追求语言的完美或准确无误,只要达到交际目的就可以。任务的完成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激发继续学习的动力。这一阶段学生是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监控与指导,对学生进行课堂的监督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学生完成任务。在准备报告阶段,学生要向老师和班上其他同学汇报任务的实施经过及结果。
  3. 任务后阶段(post—task)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总结和分析。首先由小组学生汇报总结和归纳与本任务相关的语言项目,包括旅游英语相关词汇和表达法,如景点名称中英文对照,导游讲解服务中的用语,景点导游词等。可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如小组活动(group work)或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陈述(presentation)。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就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旅游英语常用句型使用的灵活性、观点表述的清楚性、交流方式的得体性、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学生从实践交际中总结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与积累,提高英语语言水平。
  三、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和改进,主要体现在:
  1. 可能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任务型课堂比较自由,有的任务甚至是在课堂外完成的,这可能导致个别学生不思考还干扰别人。另外,由于学习能力和性格差异,部分学生会主动地利用发言机会,而某些内向的学生可能会放弃一些练习或汇报的机会,久而久之,会造成班级学生两极分化。
  2. 对纠错时间难以把握。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大胆地开口表达,但是鉴于专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难免会出现语法和表达错误。教师若及时纠正,不但会打断了学生的整体思路,还会打击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挫伤其自信心;而若把所有的语法错误都放在下课前集中处理,则会出现由于时间间隔而造成的记忆断层,无法达到纠正语言错误的最佳效果。
  四、结语
  实践证明,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可以在其他专业英语教学中推广运用。但如何有效减少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什么才是最佳的纠错时机,如何提高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率和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
  [2] 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
  [3]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其他文献
摘要: “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艺术感受力是指人们通过感官直接对大自然、社会、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够迅速感受、捕捉、领悟、乃至掌握其中美的因素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培养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和思维去“感觉”艺术作品的内容和价值,提高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教材,運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去直接体验理解作品的形象,获得艺术感知。  关键词:艺术感觉
摘要:多媒体技术给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出一个新的天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快速、图像清晰、色彩丰富等优势,给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语文教学  应用电教媒体辅助中学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丰富的想象、鲜明的色彩、活泼可爱的动画形象吸引着广大的中学生。它让学生在学習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
摘要: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堂提问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地课堂思维习惯。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真正得以发挥,课堂教学也定会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提问艺术  “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一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孙春成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是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的。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思想即要求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学是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主体 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尤其重要,它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离开想象就难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也难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结合经验,将教学观念、课堂上以及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的工作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课堂,应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并跳荡着活跃的生命殿堂。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必须充分地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快乐。  一、科学使用教材,调制可口养料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事物的兴趣,更多的来自于事物的本身。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快乐的体验,教者必须首先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容。如果把课堂学习活动当作是学生发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最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普遍学生感到写作困难,谈“文”色变,产生厌学情绪。不少学生对作文产生的一种畏惧、甚至厌倦的心理。使得作文教学中出现“费时多,效率低”的尴尬局面。甚至迁移到语文学科上,使其不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形式开放的视野,不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技能,以及运用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查阅、访谈等方法,以在校师生为对象,设计问卷,并根据问卷结果做针对性访谈。探讨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融入职业精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探讨将职业精神融入成为校园精神一部分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 校园精神 职业精神 融入职业教育  校园精神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