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思品选择题解题思路与方法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wangmo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题是中考思品的主要题型之一,目的是检验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在近几年的中考思品试题中,选择题的难度逐年增大,许多选择题都是以时政材料为知识载体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难。下面我结合近几年中考思品试题就其解题思路及技巧进行分析,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解题的要求
  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力求全面,准确地牢记、掌握思品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要点。做题时,明确题干的要求和规定是进行选择的出发点。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必须养成认真分析题干的习惯,反复阅读题干材料,吃透题干精神。
  二、解题的思路
  解答思品选择题应遵循“先审题干、后审题肢,肢干相连、以干求肢”的原则。所谓审题,就是透彻地理解、弄懂题目的含义,找出题目意向性的过程。这是解题的前提条件,它包括审题干和审题肢的内容。
  1.审题干。首先明确题目选择的方向,即题干要求是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正向选择一般用“什么是”、“这表明”、“这反映了”、“包括什么”等短语;逆向选择一般用“不属于”、“不正确”、“不是”、“错误的是”等短语。其次,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找出关键词——题眼,它决定题肢的选择方向。最后,明确题干规定的限制条件,即通过分析题干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择的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
  2.审题肢。对所有备选题肢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运用排除法,将有科学性、观点性和表述性不符合的题肢首先排除,缩小选择范围,从而增加正确率。
  三、解题的方法
  1.直接选择法。适用于相当容易而且有把握的试题。
  2.排除法。(1)排错法:排除题肢本身表述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但逆向选择题除外。(留意题肢中的“绝对”说法,这种说法一般都是错误的)(2)排异法: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应予以排除。(3)排重法: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而是对题干的变相重复,这样的题肢应排除。(4)排倒法:在因果型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用因果倒置的方法来干扰学生。题干是果,本应在题肢中找因,结果题肢反而是题干的果,把题干这个“果”变成“因”。这样的题肢应排除。
  例1.2009年,江西省办人民满意教育亮点纷呈:教育民生工程全面覆盖,义务教育专项工程基本完成,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这充分说明江西省 ( )
  ①切实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②率先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努力维护教育的公平 ④把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中心工作 ⑤大力实施科教兴赣战略 ⑥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⑥
  解析:第一,本题是组合型单项选择题,是正向选择题。第二,题干中“教育”是关键词。第三,①项受教育权的保障与人民满意教育密切相关;②项“实现了”有错(属“绝对”说法),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实现;③项建设教育民生工程为的是保障教育公平;④项“中心工作”有误,应是经济建设;⑤项“科技成果”与“科教兴赣”密切相连;⑥项共享改革成果是人民满意教育的初衷。解题技巧:六选四,用排除法解决,浏览材料,抓住关键词“教育”,分析各个选项,②、④项比较容易排除,答案选B。由此可见,在解答此题时,与题干规定性要求无关的选项排除后,正确选项也就自然产生了。因此,在解答选择题时一定要根据各题的具体要求,从各题的客观实际出发,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3.多角度分析的方法。近几年,各省市中考思品多项选择题主要通过要求简要分析题干材料所体现或违背的道理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或结合学生的实践经验,根据一定要求设置特定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创新能力。解答这类题时主要得运用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种现象的方法。
  例2.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据报载,中国每年消耗一次性餐盒150亿个,然而这些餐盒的合格率却不到一半。不合格餐盒所用塑料,可能是工厂生产的边角料、回收的旧塑料,甚至还可能是医疗垃圾。它们被混合在一起,熔化后挤成长条,再被切成细小的颗粒,最终被制成餐盒,盛满了饭菜并送到我们的面前,甚至还被我们吃进了肚子里。上述情况表明 ( )
  A.部分商家缺乏诚实守信意识和法制观念
  B.部分商家视广大消费者生命健康于不顾
  C.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D.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一切工作的中心
  解析:此题是多项选择题,可运用前面的审题方法,确定是正向选择(表明……),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是一次性餐盒的危害。再采取排除法,D项和C项与材料规定性无关,A项和B项符合题意,答案选AB。
其他文献
【摘要】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热点。新课程标准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列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语言能力是学科基础。单词拼读是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从低年级就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自然拼读的能力,为中高年级的绘本阅读打下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低年级;自然拼读  【作者简介】张颖(1986.05-),女,江苏苏州人,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网络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将网络课堂这一教学形式应用于其中,其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以往的教学环境,使英语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小学生来说,英语教学的难点不仅仅在于单词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英语是一个全新的语言,大多数小学生都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相应的语
【摘要】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在英语语境中,因英语水平较低,肢体语言就像一个“翻译家”,让孩子明白语言的意思,同时让英语学习更有趣味性。在小学英语课堂的role play(角色扮演)环节中运用肢体语言,能让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更清晰到位,让语言表达的情感更丰满,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关键词】微格教研;肢体语言;角色扮演;趣味性;情景  在微格教研课题中,我们研究了课堂上
追求历史教学的高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课堂活动。  一、加强对课堂生成的调控  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生成性问题与本课教学有必然联系,另一类是生成性问题与本课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前一类问题,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这类问题讨论清楚。如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中,在
【摘要】英语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的一门语言类的教育学科,是以奠定学生英语交际基础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课程。但是三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还不成熟,对于相对陌生的英语教学,很难进行积极、深入的学习。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学生实施故事教学法,以有效地增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氛围,体会到英语单词、语法、句型的应用规则,
【摘要】在学习高中英语的过程中,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身错误在哪。高中英语课堂中常见错误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文化背景差异,语际干扰,教学方法失当。在高中英语课堂运用纠错策略,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纠错策略;高中英语课堂;错误类型;应用研究  高中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也是系统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英语并非我们的母语,因为文化背景、语际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时,教师往往要么过分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刻意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而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知识整体性、规律性的把握及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等能力的切实提高;要么只重视钻研教材内容、整理教学结构、形成教学思路,而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思路要求。这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思路难以交汇甚至反向而行,于是就会出现课堂热
【摘要】CBI教学模式是一种把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融合在一起的依托内容教授语言的方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进行CBI教学模式改革是顺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需要,符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本文探讨了教师自身因素对综合英语CBI教学模式改革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CBI教学模式;综合英语课程改革;教师自身因素  【作者简介】谷兰,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
【摘要】探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背景下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策略:让儿童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建构,在贴近生活的自然语境下,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修正已经形成的语言图式;根据前运算阶段的认知发展特征进行教学设计,让游戏等活动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利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声音和语调的变化以及空间利用等手段增加课堂感染力,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英语教育,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全面发展。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摘要】新时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重视激趣理念的践行。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激趣以及学生兴趣的保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不同的方式,基于学生需求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要将激趣方法引进阅读课堂教学过程,给予高中生一定的吸引,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和互动,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保持兴趣的基础上完善成效,会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