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约嘉宾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亚太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沈世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张学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研究所副研究员
■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区的影响和作用凸显,从而使得我国参与地区合作的影响力增强,在许多方面,对东亚地区的合作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不同看法,不必一听到“中国威胁”的说法就坐不住。要采取以诚相待的态度,让事实说话,让实践检验
■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维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继续起好发动机的作用。不光是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起好带头作用,而不是控制作用
近年来,中国在东亚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月13日至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菲律宾宿务举行的第十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第十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及第二届东亚峰会,并对菲律宾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
作为东亚的一部分,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将对东亚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如何与东亚有关国家共同努力,有效地把这种紧密的相互依存性转化为制度化的、稳定的战略资源,构建和谐的东亚,促进本地区的繁荣和稳定?这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们邀请了三位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中国推动东亚的合作
人民论坛: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东亚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近年来,中国对东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张蕴岭:在东亚合作中,东盟起着牵头的作用,“10+1”、“10+3”、“10+6”,都是由东盟牵头的对话合作机制。但是,中日的参与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10+3”就是作为东盟与东北亚三国的一个对话合作机制启动的,并成为东亚合作的基础。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合作中注重市场准入的安排,自贸区建设上坚持先易后难(先货物贸易,后服务贸易和投资),逐步推进的战略,比如,我们认为,应着力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坚持把“10+3”作为东亚合作的主渠道等。应该看到,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区的影响和作用凸显,从而使得我国参与地区合作的影响力增强。我国提出的关于发展东亚合作的建议得到重视,在许多方面,对东亚地区的合作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现在的区域合作表现为一种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特点,他们之间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是也有相互补充和合作的一面,不能用“零和游戏”的观念看待,要采取协调协商的政策。
沈世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不仅使龙的传人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五千多年,其优秀文化也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了享誉中外的“东方文明”,东方的发展和进步与中华民族的贡献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祖先依照“和平友好”、“和为贵”的理念与人类相处,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和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今天,中华民族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在去年11月份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构建和谐亚太的主张,他从维护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奉行开放包容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这对指导本地区各领域的合作,无疑具有重要影响。
张学刚: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中、美、日三国形成三足鼎立的“三角格局”,扮演着东亚合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是东亚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也是与东盟合作进展最快、最活跃、最有希望的合作伙伴之一。应当说,中国与东盟合作是东盟与诸大国关系中发展最快、成果最丰富、最有希望的关系之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典范,使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从提议到协议仅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在全球众多自贸区的建设速度上也是惊人的奇迹。
中国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人民论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作为中国近邻的东亚国家对此论调持什么样的态度,中国政府通过哪些途径来打消东亚国家的顾虑、猜疑以增进互信?
张蕴岭:中国的快速发展给亚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利益,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它也在一些方面给一些国家带来一定的挑战,这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这种挑战一方面表现在中国带来竞争压力,另一个方面也表现在这些国家如何调整和发展与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关系。
“中国威胁论”有着复杂的背景,有的是出于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担心,甚至对中国实力上升和影响增强的误解,有的则是别有用心,比如为国内政治服务,或者出于对中国强大的敌视。事实上,主流还是欢迎中国的发展,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中国的挑战,充分利用中国带来的机会发展自己,发展与中国的合作。
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不同看法,不必一听到“中国威胁”的说法就坐不住。要采取以诚相待的态度,让事实说话,让实践检验。我们看到,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对中国发展的看法都出现了向积极方向转变的趋势,政府的政策也出现了加强与中国沟通与合作的主流取向。当然,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措施,通过扩大交流合作,增进其他国家的各界对中国发展的了解和认识。比如,在日本和印度“中国威胁论”都有一定市场,中日政府决定设立交流基金,每年邀请数百名青年学生进行互访,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度时主动提出邀请500名印度学生访问中国的计划等,这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沈世顺:关于“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是存在的,在东亚国家也有,我觉得是很自然的。中国块头那么大,人口那么多,经济发展又那么快,它富强以后走向何方?会不会称王称霸?会不会对外搞侵略扩张?会不会造成资源的紧张?等等。外界的这些担心,尤其是来自中小国家的担心,我认为是正常的。这有别于国际上个别国家的极少数政客的冷战观点,认为一个兴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的大国地位,为了防止这种挑战,他们企图用“中国威胁论”来妖魔化中国,以达到延缓、甚至被动地去阻止中国的发展的目的,这是别有用心的。然而,本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观点是属于前者。他们的担心也远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应该说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担心不是继续上升,而是在不断下降。他们更多地是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地区发展的机遇。
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中国不必刻意去纠正别人的看法。中国有句俗话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中国要从战略高度来审慎处理这一问题,坚持走自己“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富邻、睦邻和安邻”的和平发展道路,防止大国沙文主义,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尊重,加深了解,扩大共识,积极扩大合作面,减少消极面。在互利合作中,除了按照规则办事外,我以为“诚信或者说信誉”是最重要的,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照顾到对方的利益,真正实现互利共赢。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区国家自然会对中国放心,而本地区的合作也会随之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中国和东盟国家过去的合作历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张学刚: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多数国家对中国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认为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威胁论”在很多情况下,只是部分国家的部分舆论,总体而言,双方的合作因素远远超过竞争因素。
近年来,中国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方针,大力强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贸和文化合作,全面深化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的主要做法大致可以概括为:
一是在地区合作上,充分尊重东盟的主导地位,坚持相互理解和支持。当前,某些大国从争夺东亚地区主导权出发,均不愿承认东盟的主导地位,中国表明尊重东盟的地位,非但没有减弱中国的影响力,反而提高了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影响力。
二是坚持对东盟适当让利,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合作。自1997年以来,中国一直对东盟实行让利政策,在双边贸易中始终处于逆差地位,2005年逆差约196.3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国家让利,对中国经济没有根本性的损害,反而有利于展现中国“睦邻、安邻、富邻”政策,消除东南亚的“中国经济威胁论”。
三是加深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当前,东盟国家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近年来加大了与东盟在反恐、打击跨国毒品走私、应对海啸和禽流感等危机中的合作,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真心拥护,并成为促进双方关系不断深化的推动器。
打造东亚整体区域优势
人民论坛:中国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战略视野与观念,采取怎样的战略性的措施与行动,为实现东亚整体区域优势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
张蕴岭:中国的发展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根本的保证是坚持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构成了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但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路还很长,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国际环境。其中,构建一个和平、发展与合作的东亚地区在中国的整体战略构想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中国正在通过自身的行动和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在东亚地区实践其构建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的理念。这件事做好了,有利于我国自身,有利于地区,也有利于世界。
沈世顺:东亚经济一体化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一件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有伟大的战略。中国目前在国内聚精会神地建设和谐社会,在国外主张建立和谐世界,去年11月,胡锦涛主席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亚太倡议,这都是高瞻远瞩的大战略。
经贸合作是东亚各国最迫切的愿望。东亚国家贸易总额中区域内贸易占的比重已超过一半。区域内相互投资持续增长,占东亚国家引资总额的2/3。东亚各国间经济相互依存与融合不断加深。2005年,“10+3”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达到3170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16%。由此可见,东亚过去的合作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未来东亚合作将继续以经贸合作为先导,并在推进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向建立东亚共同体的远大目标逐步迈进。
中国是本地区的大国,理应做出更大的努力,外界,尤其是东亚国家也寄希望于中国。发展与区域内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的发展与合作应是中国始终要坚持的政策。我认为,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维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继续起好发动机的作用。不光是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起好带头作用,而不是控制作用。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做国际大家庭负责任的一员,与本地区其他国家一道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把这项伟业干好!
张学刚:基于当前现实,中国应继续以“10+1”和“10+3”为合作主渠道,稳步扩大共识,逐步提高中国的影响力,建立东亚合作框架体系。
一是应继续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保持战略主动性。中国与东盟立场接近,东盟主导符合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只要保持双方基本战略一致性,互相借势,就能掌握主动性。中国宜将共同推进东亚合作作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优先目标,共同探讨开放性原则等具体事宜。
二是积极推进中国与东盟合作,努力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大周边”环境。在东亚合作方面,应保持宽阔的胸襟和视野,印、澳、新西兰的加入,并未超出中国大周边的范围,且东亚范围的扩大与中国利益的延伸有一致性。其他大国加入虽意味着美、日、东盟可以平衡中国,但也意味着中国可在巩固“10+3”的基础上,在东亚峰会框架内改善与日、印、澳等周边大国的战略关系。
三是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倡导东亚合作向“跨太平洋自由贸易圈”扩展。此举可确保中国地区合作战略空间更加舒展。跨太平洋的自由贸易圈更符合中国大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有利于在更大框架内缓和中美矛盾。
四是改善与日本新内阁的关系,积极开辟“小双边”合作途径,加强中国在地区的竞争力。近几年,日本基本构建了以新加坡为支点,以“一揽子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核心的战略结构,全面推动东亚地区的政策法律制度的“日本化”,利用技术、资金优势促进亚洲贸易网络、金融资本市场、货币汇兑体制、财会机制以及知识产权机制的日本标准,并借用日本企业投资构建日本主导的东亚地区产业分工体系,确立日本主导的地区安全体系。中国宜及时与有条件的邻国签订FTA,降低贸易成本,发挥比较优势,补充中国地区合作上的结构性缺欠。特别是与新加坡、泰国等签订双边自贸协定,利用对方市场的优惠条件,扩大合作基础。
专家点评
促进东亚的合作与繁荣
杨保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东亚合作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作为该地区大国的中国在这一合作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是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三位专家围绕中国对东亚合作的立场、方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的东亚合作战略,能够给读者以启迪。
特别是他们有关如何看待“中国威胁论”的见解,心态开放平和,观点有理有节,建议切实可行,对读者有所裨益。
必须看到,东亚既是个充满生气和发展机遇的地区,同时也是国际关系中各种复杂矛盾交织的区域。一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东亚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并开始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诸如朝核问题、大国关系等问题给区域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不稳定因素。中国是东亚地区正在和平发展着的大国,如何充分发挥其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而带来的影响力,与该地区各国共同努力,缓解和化解不利因素,保持东亚的和平稳定,加快区域合作步伐,实现该地区的共同繁荣和持续发展,将是中国面临的重要外交课题。
中国不谋求其在东亚的优势,但追求东亚在世界的优势。在东亚合作的进程中,中国已经融入其间。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东亚的合作与繁荣,而东亚区域合作的推进与深化,也将会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亚太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沈世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张学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研究所副研究员
■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区的影响和作用凸显,从而使得我国参与地区合作的影响力增强,在许多方面,对东亚地区的合作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不同看法,不必一听到“中国威胁”的说法就坐不住。要采取以诚相待的态度,让事实说话,让实践检验
■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维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继续起好发动机的作用。不光是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起好带头作用,而不是控制作用
近年来,中国在东亚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月13日至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菲律宾宿务举行的第十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第十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及第二届东亚峰会,并对菲律宾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
作为东亚的一部分,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将对东亚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如何与东亚有关国家共同努力,有效地把这种紧密的相互依存性转化为制度化的、稳定的战略资源,构建和谐的东亚,促进本地区的繁荣和稳定?这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们邀请了三位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中国推动东亚的合作
人民论坛: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东亚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近年来,中国对东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张蕴岭:在东亚合作中,东盟起着牵头的作用,“10+1”、“10+3”、“10+6”,都是由东盟牵头的对话合作机制。但是,中日的参与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10+3”就是作为东盟与东北亚三国的一个对话合作机制启动的,并成为东亚合作的基础。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合作中注重市场准入的安排,自贸区建设上坚持先易后难(先货物贸易,后服务贸易和投资),逐步推进的战略,比如,我们认为,应着力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坚持把“10+3”作为东亚合作的主渠道等。应该看到,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区的影响和作用凸显,从而使得我国参与地区合作的影响力增强。我国提出的关于发展东亚合作的建议得到重视,在许多方面,对东亚地区的合作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现在的区域合作表现为一种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特点,他们之间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是也有相互补充和合作的一面,不能用“零和游戏”的观念看待,要采取协调协商的政策。
沈世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不仅使龙的传人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五千多年,其优秀文化也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了享誉中外的“东方文明”,东方的发展和进步与中华民族的贡献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祖先依照“和平友好”、“和为贵”的理念与人类相处,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和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今天,中华民族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在去年11月份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构建和谐亚太的主张,他从维护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奉行开放包容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这对指导本地区各领域的合作,无疑具有重要影响。
张学刚: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中、美、日三国形成三足鼎立的“三角格局”,扮演着东亚合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是东亚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也是与东盟合作进展最快、最活跃、最有希望的合作伙伴之一。应当说,中国与东盟合作是东盟与诸大国关系中发展最快、成果最丰富、最有希望的关系之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典范,使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从提议到协议仅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在全球众多自贸区的建设速度上也是惊人的奇迹。
中国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人民论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作为中国近邻的东亚国家对此论调持什么样的态度,中国政府通过哪些途径来打消东亚国家的顾虑、猜疑以增进互信?
张蕴岭:中国的快速发展给亚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利益,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它也在一些方面给一些国家带来一定的挑战,这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这种挑战一方面表现在中国带来竞争压力,另一个方面也表现在这些国家如何调整和发展与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关系。
“中国威胁论”有着复杂的背景,有的是出于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担心,甚至对中国实力上升和影响增强的误解,有的则是别有用心,比如为国内政治服务,或者出于对中国强大的敌视。事实上,主流还是欢迎中国的发展,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中国的挑战,充分利用中国带来的机会发展自己,发展与中国的合作。
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不同看法,不必一听到“中国威胁”的说法就坐不住。要采取以诚相待的态度,让事实说话,让实践检验。我们看到,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对中国发展的看法都出现了向积极方向转变的趋势,政府的政策也出现了加强与中国沟通与合作的主流取向。当然,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措施,通过扩大交流合作,增进其他国家的各界对中国发展的了解和认识。比如,在日本和印度“中国威胁论”都有一定市场,中日政府决定设立交流基金,每年邀请数百名青年学生进行互访,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度时主动提出邀请500名印度学生访问中国的计划等,这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沈世顺:关于“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是存在的,在东亚国家也有,我觉得是很自然的。中国块头那么大,人口那么多,经济发展又那么快,它富强以后走向何方?会不会称王称霸?会不会对外搞侵略扩张?会不会造成资源的紧张?等等。外界的这些担心,尤其是来自中小国家的担心,我认为是正常的。这有别于国际上个别国家的极少数政客的冷战观点,认为一个兴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的大国地位,为了防止这种挑战,他们企图用“中国威胁论”来妖魔化中国,以达到延缓、甚至被动地去阻止中国的发展的目的,这是别有用心的。然而,本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观点是属于前者。他们的担心也远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应该说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担心不是继续上升,而是在不断下降。他们更多地是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地区发展的机遇。
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中国不必刻意去纠正别人的看法。中国有句俗话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中国要从战略高度来审慎处理这一问题,坚持走自己“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富邻、睦邻和安邻”的和平发展道路,防止大国沙文主义,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尊重,加深了解,扩大共识,积极扩大合作面,减少消极面。在互利合作中,除了按照规则办事外,我以为“诚信或者说信誉”是最重要的,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照顾到对方的利益,真正实现互利共赢。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区国家自然会对中国放心,而本地区的合作也会随之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中国和东盟国家过去的合作历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张学刚: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多数国家对中国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认为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威胁论”在很多情况下,只是部分国家的部分舆论,总体而言,双方的合作因素远远超过竞争因素。
近年来,中国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方针,大力强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贸和文化合作,全面深化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的主要做法大致可以概括为:
一是在地区合作上,充分尊重东盟的主导地位,坚持相互理解和支持。当前,某些大国从争夺东亚地区主导权出发,均不愿承认东盟的主导地位,中国表明尊重东盟的地位,非但没有减弱中国的影响力,反而提高了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影响力。
二是坚持对东盟适当让利,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合作。自1997年以来,中国一直对东盟实行让利政策,在双边贸易中始终处于逆差地位,2005年逆差约196.3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国家让利,对中国经济没有根本性的损害,反而有利于展现中国“睦邻、安邻、富邻”政策,消除东南亚的“中国经济威胁论”。
三是加深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当前,东盟国家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近年来加大了与东盟在反恐、打击跨国毒品走私、应对海啸和禽流感等危机中的合作,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真心拥护,并成为促进双方关系不断深化的推动器。
打造东亚整体区域优势
人民论坛:中国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战略视野与观念,采取怎样的战略性的措施与行动,为实现东亚整体区域优势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
张蕴岭:中国的发展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根本的保证是坚持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构成了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但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路还很长,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国际环境。其中,构建一个和平、发展与合作的东亚地区在中国的整体战略构想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中国正在通过自身的行动和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在东亚地区实践其构建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的理念。这件事做好了,有利于我国自身,有利于地区,也有利于世界。
沈世顺:东亚经济一体化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一件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有伟大的战略。中国目前在国内聚精会神地建设和谐社会,在国外主张建立和谐世界,去年11月,胡锦涛主席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亚太倡议,这都是高瞻远瞩的大战略。
经贸合作是东亚各国最迫切的愿望。东亚国家贸易总额中区域内贸易占的比重已超过一半。区域内相互投资持续增长,占东亚国家引资总额的2/3。东亚各国间经济相互依存与融合不断加深。2005年,“10+3”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达到3170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16%。由此可见,东亚过去的合作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未来东亚合作将继续以经贸合作为先导,并在推进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向建立东亚共同体的远大目标逐步迈进。
中国是本地区的大国,理应做出更大的努力,外界,尤其是东亚国家也寄希望于中国。发展与区域内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的发展与合作应是中国始终要坚持的政策。我认为,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维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继续起好发动机的作用。不光是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起好带头作用,而不是控制作用。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做国际大家庭负责任的一员,与本地区其他国家一道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把这项伟业干好!
张学刚:基于当前现实,中国应继续以“10+1”和“10+3”为合作主渠道,稳步扩大共识,逐步提高中国的影响力,建立东亚合作框架体系。
一是应继续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保持战略主动性。中国与东盟立场接近,东盟主导符合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只要保持双方基本战略一致性,互相借势,就能掌握主动性。中国宜将共同推进东亚合作作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优先目标,共同探讨开放性原则等具体事宜。
二是积极推进中国与东盟合作,努力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大周边”环境。在东亚合作方面,应保持宽阔的胸襟和视野,印、澳、新西兰的加入,并未超出中国大周边的范围,且东亚范围的扩大与中国利益的延伸有一致性。其他大国加入虽意味着美、日、东盟可以平衡中国,但也意味着中国可在巩固“10+3”的基础上,在东亚峰会框架内改善与日、印、澳等周边大国的战略关系。
三是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倡导东亚合作向“跨太平洋自由贸易圈”扩展。此举可确保中国地区合作战略空间更加舒展。跨太平洋的自由贸易圈更符合中国大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有利于在更大框架内缓和中美矛盾。
四是改善与日本新内阁的关系,积极开辟“小双边”合作途径,加强中国在地区的竞争力。近几年,日本基本构建了以新加坡为支点,以“一揽子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核心的战略结构,全面推动东亚地区的政策法律制度的“日本化”,利用技术、资金优势促进亚洲贸易网络、金融资本市场、货币汇兑体制、财会机制以及知识产权机制的日本标准,并借用日本企业投资构建日本主导的东亚地区产业分工体系,确立日本主导的地区安全体系。中国宜及时与有条件的邻国签订FTA,降低贸易成本,发挥比较优势,补充中国地区合作上的结构性缺欠。特别是与新加坡、泰国等签订双边自贸协定,利用对方市场的优惠条件,扩大合作基础。
专家点评
促进东亚的合作与繁荣
杨保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东亚合作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作为该地区大国的中国在这一合作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是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三位专家围绕中国对东亚合作的立场、方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的东亚合作战略,能够给读者以启迪。
特别是他们有关如何看待“中国威胁论”的见解,心态开放平和,观点有理有节,建议切实可行,对读者有所裨益。
必须看到,东亚既是个充满生气和发展机遇的地区,同时也是国际关系中各种复杂矛盾交织的区域。一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东亚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并开始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诸如朝核问题、大国关系等问题给区域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不稳定因素。中国是东亚地区正在和平发展着的大国,如何充分发挥其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而带来的影响力,与该地区各国共同努力,缓解和化解不利因素,保持东亚的和平稳定,加快区域合作步伐,实现该地区的共同繁荣和持续发展,将是中国面临的重要外交课题。
中国不谋求其在东亚的优势,但追求东亚在世界的优势。在东亚合作的进程中,中国已经融入其间。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东亚的合作与繁荣,而东亚区域合作的推进与深化,也将会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