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研究与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入研究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情况,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优化的课程设置方案,构建符合计算机课程特性的、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教学体系 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海军大连舰艇学院2015年度教育科研项目——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27-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当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高校教师往往非常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却忽略了教师教学之根本、学生学习之源头——课程设置的情况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如何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1.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情况
  1.1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结构组成的,是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则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1]。
  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网页及多媒体制作、计算机系统及原理等。
  1.2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没有综合考虑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目标所对应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如何规划,教学课程的结构如何设计,教学模式如何改革等多个方面,仅仅是简单、肤浅的涵盖了计算机的文化基础、计算机软硬件等相关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课程设置层次不够分明,导致教育层次也不够分明;课程和课程之间过于独立,并不能很好地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促进;未考虑学生专业所需的实际情况,与专业课联系较少,并未形成计算机与专业课在知识、内容、技能上的统一整体。
  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过于简单、肤浅,不能使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机思维,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2.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从基本教学目标出发,紧密集合学生的专业需求,综合考虑学生专业实际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的基本结构,优化相应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并在不同的课程中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学员的信息化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1教学目标设置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目标应与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截然不同,前者更侧重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所以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应有两个,一是扩大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应学会的技能、应培养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二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应用预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2]。
  2.2教学内容规划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应该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文化、常用软件的操作与应用、计算机软硬件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以及学生专业领域所需要的高级应用软件的操作等,可以将这些教学内容划分成计算机文化、程序设计方法、硬件系统、网络技术、综合应用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技能与素养从零基础到了解到会用,最后达到具备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应用奠定基础。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见表1所示。
  2.3课程结构设计
  结合两个教学目标的设置及教学内容五大模块的设计,综合考虑每个模块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以及模块之间的相互关联,将教学内容全覆盖和侧重点突出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规整成八门课程、三个层次。第1层次是公共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全体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针对计算机文化和常用软件的初步应用进行基础性教育;第2层次是初级应用,包括程序设计方法、硬件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基础等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第3层次是高级应用,遵循多样性、灵活性、适用性的“三性”原则,结合学生专业特性和未来应用所需,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科目,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
  上述三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1+3+X”课程体系模式。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2.4教学模式设计
  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不同,比如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机文化的教学模式应采取自主探究式学习法,由教师给出相应和课题和资料,由学生自发地、逐步探究完成;初级应用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计算机思维方式的培养和编程思想的培养,所以初级应用层次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加侧重于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训练思维的教学方法;而高级应用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学生专业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宜采取案例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等教学模式。
  2.5课程体系结构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这四个因素综合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右侧图1 所示。
  3.结束语
  改革后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体系是高效的、创新性的课程设置体系,更加科学,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晓静,何秋燕,胡乐,等.关于军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若干问题[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0(11):63-64.
  [2]彭小宁,刘卫国,李晓梅,等.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研究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22):94-98.
  作者简介:
  姜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计算机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借助统计软件SPSS,对某专业学员成绩进行了采样分析和评价,较为清楚地解释了影响学员成绩的主要因素,反映出学员学习各课程的能力,对于组织教学、指导教学、促进教学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因子分析 成绩评价 SPSS软件  【中图分类号】O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17-01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
《梦溪笔谈》是北宋的笔记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文学价值丰富,其中涉及诗论50余条,是沈括文艺批评理论的具体体现。对于诗歌的评论,沈括借助笔记文学灵活多变的体裁形式,将诗歌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逐渐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尽管原因很多,但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加以解决.要缓解收入差距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强化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从天赋人权的论点出发,猛力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大力宣传独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从内涵上看,维新派的人权思想主要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
【摘要】微课以视频为载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本文认为微课在军队院校数据结构教学中同样具有优势。本文分析了目前军队院校数据结构教学的特点,研究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并举例分析了如何进行数据结构微课设计,证明了微课作为军队院校辅助教学方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 翻转课堂 军队院校 数据结构 微课设计  【中图分
互联网时代,网络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公民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使得个人信息在不同层面被收集、加工和使用,面临重大的信息安全隐患。个人信息网络侵
从美学的角度对爆发于8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进行剖析,认为"圣像破坏运动"是古希腊形式主义美学观念与中东、近东神秘主义抽象主义美学观念冲突的产物.可以从地理范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