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实施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ui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整和改革后的初中化学课程,增加了探究型活动。基于对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学习的认识,根据初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探究学习方式是适合化学教学的,尤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提高其科学素养。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我认为教师在实施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时应注意以下策略。
  
  一、激发兴趣是首要任务
  
  健康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因素。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从两个角度进行。
  1.从宏观角度去激励,让学生保持持久兴趣。为了使学生喜欢化学,教师可以用趣味实验诱导学生,如“牛奶变清水”、“雨落红花开”等,让学生感到神奇,产生要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都能让学生情绪高涨,学生也难以始终保持好奇心。例如,分子、原子、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都有可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会情绪低落。为了防止这样的现象,教师要设法改变教学手段,可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或穿插学生趣味实验。尤其是在溶液的计算、综合计算等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一些科学家发奋努力的故事、最新的科技动态,常常组织一些趣味游戏和智力竞赛,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从微观角度去设计,让学生感到处处有兴趣。用“引言”激发兴趣是常用的方法,即教师用一个有关本节内容的扣人心弦的话题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全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创设疑问是中心环节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时,学生往往不会有问题,教师要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来。例如为了综合复习多种气体的性质,教师可增设喷泉实验,并设问:(1)用NH3为什么会产生喷泉?若换成O2,能产生这种现象吗?(2)哪些气体与液体作用可能会产生喷泉?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是解决问题的引发剂。再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是“淡蓝色”的,细心的学生问:“为什么实际火焰是黄色的?”我趁机启发他们深入探究,自找原因。在探究中,有的学生将氢气吹成肥皂泡,再点燃,火焰的确是淡蓝色的,也有的学生在玻璃管尖嘴管上接上医用注射针头,再点燃,火焰也是淡蓝色的,得出黄色火焰与玻璃导管有关的结论。确实,学生只要能提出问题,就肯定会设法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体验实践是重要内容
  
  学生的学习有三种方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的积累与更新。新版的化学教科书中设置的探究课题是体验学习的探究内容和有效手段,能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机会。
  围绕体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化学,善于用化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化学在生活和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家庭内空气污染调查,尽管室内空气污染情况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但更多地取决于小环境的状况。我要求学生在家里观察、记录、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一周后,我看到了学生的调查报告,其要素有的零乱、有的欠全面、有的很系统。(1)污染物:烟尘、SO2、CO、甲醛等。(2)分类:粉尘和气体。(3)来源:煤等的燃烧、家庭装饰材料、气雾杀虫剂等。(4)解决方案:使用加石灰石的环保煤、厨房内使用强排气装置、寻求清洁能源(太阳能)、室内装饰回归自然、少用或不用化学杀虫剂、注意室内通风等。
  经过实践活动的磨练,学生逐渐增加了感性认识,这为其进行理性思考打下了基础。我把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起点,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科学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从中他们感悟到很多东西,当一个问题分析、表达、解决看来比较困难时,学生便会想方设法发现一种更好的办法去突破。他们的这一体验比学习本身更重要,也更有价值。
  
  四、整合课堂是基本要求
  
  应当承认,目前的化学教学,课堂仍是主阵地。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常规课堂教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同时,学生继续思考探究,开拓创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快,但另一方面,在接受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受到某种条框的限制,自我封闭。因此,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整合,深入挖掘化学教材是探究学习的基础。为了提升探究成分,教师应当把整合课堂作为支撑点,注意课内课外相结合。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对溶液导电性的感性认识,如湿手接触用电器易触电。但如何分析、归纳成化学的一般原理?我引导学生用导电装置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1)称取2克氢氧化钡固体,放入烧杯中,进行导电实验。灯泡不亮。(2)量取48毫升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钡固体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固体全部溶解。再进行导电实验。灯泡较亮。(3)持续通电,两石墨电极上不断产生气泡。用密度计测定液体密度,发现液体密度不断增大,液体体积不断减少,灯泡亮度增强。(4)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灯泡出现“明—暗—灭—明”。通过以上实验的探究和讨论,学生最终归纳出化合物导电的原因、影响导电性强弱的因素:化合物导电必须有电离产生的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性的强弱与单位体积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的多少有关,单位体积的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越多,导电性越强。
  在学生自己的操作体验中,抽象的化学原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而不再是云里雾里。以上例子表明,思维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问题是教师不要总是包揽,剥夺学生思维的权利,让学生自己可以做的事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试一试,尽管有时他们是那么的幼稚,走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
  化学知识不能仅靠现成的传递,学生要通过亲身体验实现转化。今天的化学教学,既是过去化学知识积累的传播,又要考虑未来的需求,那就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还原知识的本来面目,在提升问题探索价值方面更多地给予关注,并将学生主体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其他文献
摘要: 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如何组织好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一、组织好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现阶段,班级授课制仍是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课堂仍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组织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为了让教师能用好新教材,搞好新课改,我们除强化课程新理念的学习,搞好新教材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基础。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很多学生对该课程有一种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就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sp.zooepidemicus)是引发猪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主要引起猪的脑膜炎、败血症、关节炎、肺炎、及突发性死亡。其引起的动物疫病呈世界
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是指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活动的内部推动力,即学习化学的动力。化学对升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有实验的新课程,同时也是考试科目。因此,学生对化学一开始就有一定的学习动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难度的加深,这种动力将会不断减弱。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强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动力,实现学生的化学学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思考。笔者从化学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五种有效方法。    一、适时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这对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又称为教育性原则。因为广义的教育包括知识技能教育、智能发展和思想品质教育等三个方面,而“全面发展”则包括这三方面的内容。  要贯彻实行全面发展原则,我们就要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双基教学、忽视智能培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优良
新课标下的生物课堂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求知更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就要进行情感交融,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让其感知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从而以感受生活的态度去学习生物。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很重感情,充满热情与激情。但中学生情感两极性表现很明显,即取得好成绩时非常高兴,一旦失利又极端苦恼,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教育引导他们,使他们的情感既符合自身发展
摘要: 本文对我国30多年来大学教师绩效考核从思想政治、教学和科研三个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思想政治评价教学评价科研评价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而教师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水平的保证,而保证高质量教师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所谓教师绩效评价,是对教师在工作中的表现、教师的行为进行评定,进而了解教师的工作质量。  回顾我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