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很多老师在上《江南的冬景》时,往往会注意到其中的“画意”,并将整篇文章分解为各种题名的画,进而分别进行鉴赏。但是以分解图景的方式来阅读整篇文章的话,我们会发现除了典型的“微雨寒村图”之外,全文的其他部分似乎并不能够非常顺利地转换成共时性的画面。同时,这篇文章毕竟是由画面和感想穿插而成,如果以分解画面的方式来阅读全文,我们也很容易忽略作者直接的情感表达。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该文最有特色的地方正在于其接近古典诗歌的语言。因此,我选择从比较阅读的角度切入对文章语言的解读,并将该文的教学内容定位为揣摩语言表达的特殊性。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江南的冬景》—文古典诗歌式的独特语言。
2.能够在散文阅读中主动留意作者所使用的语言与作者观察世界的方式、作者的自我形象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在与《故都的秋》的对比阅读中,找出两篇散文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并对语言表达的不同作出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包括作者的立场和身份等方面。
教学课时
l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比较王维的《山居秋瞑》与《江南的冬景》中的部分段落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江南的冬景》中“曝背谈天”一段:
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乌崔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提示:通过比较《山居秋暝》和“曝背谈天”一段文字,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相似结构:整体的环境(首联,“冬至过后……冷了一日两日”),几个典型画面的描写(颔联、颈联,“灰云扫尽…-营屋外的生涯”),表达自己的感想(尾联,“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这会不会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引导学生继续在文中寻找。
明确:这种“三部式”的结构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其实相当普遍。比如: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整体环境)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看;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典型画面的描写)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自己的感想)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我们仍然能够发现这样的结构(比如“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一段),即使形式上略有变化,但整体而言并未“变质”。而这样的结构与其说是典型的现代散文的构架,不如说更接近古典诗歌,而且是最为典雅的诗歌写作语法——这种“三部式”的结构,在中国大量古典诗歌当中都可以找到。考虑到郁达夫有很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我们或许可以推论,郁达夫在写《江南的冬景》时,与其说表现得像个散文家,不如说像个古典诗人。
提问:你是否认同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更像一个古典诗人的说法?
[这个环节涉及多方面的阅读能力:首先,是否能够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角度读懂上述问题:其次,是否有足够的逻辑能力来判断上述结论是否具备论证上的充分性。作为一种思维的预热过程,这一环节是有必要的。能够读懂教师的观点,并对教师的观点产生怀疑,这应当是贯穿所有语文课的原则,而不仅仅针对这篇课文。]
二、对比阅读《故都的秋》
提问:你是否能够在《故都的秋》中找到相似的结构?
明确:我们在《故都的秋》中其实很少能找到这种古典诗歌式的段落结构(仅有“北国的槐树”“北方的果树”短短两段)。
[之所以提供《故都的秋》这个文本,是因为在~--个环节中,具有基本逻辑能力的学生一定会提出:“这种结构上的类似是否仅仅出于一种偶然?或者说,只是作者一向的写作习惯?”同一作者在类似题材上的不同写法,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这篇文章的特殊性的一个窗口。]
引导:这种结构上的不同只是一种偶然,还是作者的有意选择?为了把我们的思考引向深入,我们不妨先来找一找,看看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三、寻找两篇文章表达方面的各种不同
(1) 比较下面两个段落,你是否能够发现两段文字中加点的词句之间有什么不同?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
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
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故都的秋》)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叉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江南的冬景》)
明确:在这两段文字的加点字中,我们不难发现遣词造句上的雅俗之别。前一段文字多用口语,而后一段文字的加点字都很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但几乎都能在古典诗歌中找到回声:
一霎微雨洒庭轩(柳永《成氏》)
独傍寒村嗅野梅(唐彦谦《韦曲》)
门对曲江开(贾岛《访李甘原居》)
长桥卧波(杜牧《阿房宫赋》)
(2) 比较下面两个段落,你是否能够发现两段文字在描写雨雪时有什么不同?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故都的秋》)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江南的冬景》
明确:引用前人文章以增加作品韵味的手法,在散文中也比较多见,但在这里引用古典诗歌,很难说是偶然的选择。
(3) 着重阅读《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看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明确:口语对话在《江南的冬景》中是没有的。
明确:两篇文章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种种看似偶然的情况组合在一起,可以推断这种不同是出自作者有意识的选择。
[在这一部分中,第三环节中的各种不同是不拘顺序的。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各种文本之间的不同。一般来说,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找出的不同只可能多不可能少;而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来说,教师就可以主动提供具体段落的并列对比,给他们一些思路上的提示。]
五、引入参照系——王维《山居秋暝》和崔颢《长干行》
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明确:我们可以发现,两篇文章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两首诗歌的不同,可见这种不同是具有典型性的。那么这种不同究竟意味着什么?
引导:四个分析维度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共同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谨严的结构、典雅的用词等都不常见。
因此,我们可以在两张图表的最后再增加一个分析的维度
[第三到第五环节是本节课的主体,难度不算太大。寻找不同点属于感性的体会,总结图表属于理性的认知,这是一个递进的学习过程。]
六、深化思考: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会起到怎样不同的效果?
提问:如果在《江南的冬景》的”微雨寒村图”中也来一段对酒客的喧哗的具体语言描写,或者在《山居秋瞑》中也写“浣女”说了些什么,行不行?
若再要点号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叫嚷着:“哥俩好啊——再来一杯!”……)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笑唤郎登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引导:作者需要多远的距离才能看清这些景象?作者又需要离说话人多近才能听清他们的话?语言离日常生活的远近和观察者离画面的远近是否存在对应关系?我们又会觉得使用这样的典雅语言及选择这样的观察角度的作者有着怎样的身份?
明确:这样改会让人觉得很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感由何而生?我们可以发现,谨严的语言结构、典雅的用词、对前人诗歌的引用,这些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使用中都是并不常见的;而鲜活生动的口语对话,在古典著作中也不常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所选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者观察世界的方式:既然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从整体上选择了与日常口语相距较远的古典式的表达,那么他其实也选择了一个与日常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观察角度,同时也选择了一个显得较为高雅的自我形象。正如王维听不见“浣女”在说什么一样,郁达夫也很难写出酒客们到底在喧哗什么。因此,作者所使用的语言与作者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及作者的自我形象之间的联系,是值得我们在阅读时加以留意、认真推敲的。
[最后一个步骤是超出很多基础一般的学生的水平的,属于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之前的学习铺垫后应该能够体会到感觉上的不协调,但是如何将这种不协调阐述出来,最终还需要依靠教师的详细讲解。当然,这并不等同于传统的“满堂灌”:一方面,教师仍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设置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结合前面所学的两种语言风格的不同,对所感知到的不协调进行解释;另—方面,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大多数学生都应该能够对语言风格的不同产生一定的感性印象,而最终结论的得出,只是学生思考到最后阶段时的一个点破和提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