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荥河”考辩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nne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代荣河县即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属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蒲州。然《明史•礼志四》中有关汤陵所在的记载却将“荣河”写作“荥河”,且在诸多史籍中,“荣河”、“荥河”并存,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史料的考辨,纠正这一错误。
  关键词:荣河;荥河;汤陵;荣河温洛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66-03
  
  一
  明太祖定鼎南京,沿袭了历代对古代帝王的祭祀传统,“洪武三年遣使访先代陵寝,仍命各行省具图以进,凡七十有九”[1],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圣德之君,商汤亦在祭祀之列。“四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在山西者一:荥河祀商汤”[2]。《四库全书》本《明史》以及仁寿本《明史》皆作“荥河”。山西这一地理概念历代不一,但具体到明代,山西“东至真定,与北直界。北至大同,外为边地。西南皆至河,与陕西、河南界”[3],与现在的行政范围相近。《明史•地理志•山东山西》中有关于“荥河”的记载:“荥河:(蒲)州北少东。大河在城西,汾水至此入河。”[4]然而,翻检史书,山西蒲州自古并未有荥河建置,反而在今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历代均置县管辖,且与荥河形近,作“荣河”。
  该地位于汾河之南,历代均称之为“汾阴”,直至“开元十年,以地得宝鼎之祥,遂改汾阴为宝鼎,属河中府。宋大中祥符四年,有荣光羃河之瑞,改宝鼎为荣河,仍隶河中府。金改置荣州,仍为县,属河中府。元仍为荣河县。明仍为荣河县,属平阳府蒲州,隶山西布政司”[5]。可见,荣河建置代代相袭。直至1954年8月,荣河县同万荣县合并组成“万荣县”,荣河作为县一级行政区划,才退出历史舞台。
  二
  既然荣河的建置一脉相承,那荥河同荣河又是什么关系呢?我国古代又有哪些地理概念同“荥”有关呢?
   (一)荥水
  《尚书•禹贡》:“荥波既豬。”《周礼•夏官•职方氏》:“豫州,其川荥洛。”从中不难看出,荥指的是上古时期位于今河南地区的一条河——荥水。
  (二)荥泽
  《尚书•禹贡》中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这里的“荥”是指“荥泽”,在西汉后期,荥泽已经淤积为平地,但在其周围有两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一曰荥阳,一曰荥泽。两地得名均同荥泽有关,荥阳位于故荥泽之北,故名荥阳。而荥泽原属荥阳,直至隋代才同荥阳分置。
  (三)荥河
  在今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荥河与经河在这里交汇,故其地名为荥经。“唐武德中,析严道县地置。宋仍旧。元后省入严道县,设巡检司。本朝复置县,属雅州。”[6]
  综上所述,无论是历史上的荥水、荥泽,亦或是今天的荥河,均不在明代山西布政使司管辖范围之内,荥河同荣河在地理概念上并无任何相交之处。
  三
  既然荥河的地理概念同荣河无关,确定荥河同荣河的关系,汤陵的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乾隆《荣河县志》:“汤庙:在县北十里。考隋始祀汤于汾阴,然未有庙,庙则宋初所建,侍御史李莹有碑焉。庙肖商汤像,以伊尹、仲虺配。明正德初,少卿乔宇奉命祭告,上疏增修祠宇,春秋致祭。”[7]另外,《大清一统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汤陵在荣河县北。《元和志》在宝鼎县北四十三里。《文献通考》殷葬于汾阴,太祖乾德四年召给守陵五户。《平阳府志》:元癸未岁,沦于汾河,以石柩迁葬焉。明初建寝殿于陵东。”[8]由此可见,荣河县是存在所谓汤陵的。
  当然,古帝王的陵墓历经岁月剥蚀,其具体位于何处说法很多,在修撰《明史》的清初,汤陵所在还有另外三种说法:“《皇览》谓在济阴亳县。《括地志》谓在薄城。又云在洛州偃师县,皆以汤所常都处言之。隋文帝始祀汤于汾阴。唐去汾阴而祀偃师。宋迁于汾阴,立祀庙,后遂为故事云。”[9]《大清一统志》的编撰者在陈述汤陵所在争议的同时,明确了宋以后对汤陵祭祀的地点,那就是汾阴,即荣河。
  对于另外三种看法,乾隆《偃师县志》中有详细的考辩,作者认为:“洛州偃师县东六里有汤冢,近桐宫,盖此是也”[10]。且言“考《晋太康地记》云:‘尸乡南有亳坂,东有城,太甲所放处’虽不言汤冢,而太甲所放实于汤葬地。”[11]其实不然,在山西蒲州一带,也有许多商汤遗迹。明人张天復所撰《皇舆考》就有这样的记述:“桐乡城:曲沃。放太甲。”[12]可见,今山西荣河一代为汤陵所在,也是有一定理由的。最后,其作者在极力说明偃师为汤陵所在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今祭汾阴汤陵者,盖承宋乾德四年祀典之旧,即宝鼎之冢。古圣王精灵无所不在,虽非葬处,以为祠焉,可也。”[13]当然,这里的宝鼎,指的就是荣河。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无论是记述汤陵位于荣河的《荣河县志》,还是认为汤陵所在存在争议的《偃师县志》,都承认,国家层面的对于商汤的祭祀,是在荣河举行的。那么,我们就不难认定,《明史•礼志》中所表述的,祭祀商汤于山西荥河是错误的,应当为荣河。
  四
  当然,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值得深思。荥河确实存在于许多史籍之中,且荥河所在的位置恰恰就是荣河所在的山西平阳府蒲州。甚而至于在一本书中,此处作荣河而彼处作荥河。
  天顺《大明一统志》卷二十,“荥河:战国为魏汾阴地。汉置汾阴县,属河东郡,隋仍为汾阴县,属蒲州,河东郡。唐初属秦州,寻改属蒲州。开元中,改宝鼎县。宋真宗祀汾阴,改曰‘荥河县’,仍隶河中府。金改置荣州,仍为县,属河中府。元仍为荣河县。本朝因之”[14]。《皇舆考》在介绍平阳府属县的舆图中,作“荥河”[15],而在其后的文字说明中,又作“荣河”[16]。从建置沿革和地理位置上判断,上述两部著作中所提到的荥河,指的就是荣河。那么,荣河和荥河是否可以通用的呢?
  荣河的得名源于“荣光羃河”这一祥瑞。所谓羃是覆盖的意思,荣光一词则来源于《尚书•中侯》:“帝尧即政,荣光出河,休气四塞。”这里的河指的是黄河。其意是在说明,尧帝执政时期政治清明,五色之光从黄河上冒出,并且照耀四方。结合宝鼎改名为荣河的历史背景,不难发现,在宋真宗大搞封禅的大中祥符年间,全国各种祥瑞层出不穷。且宋真宗又于大中祥符四年往汾阴祭后土祠,在宝鼎县出现荣光羃河的祥瑞之兆,自然是其臣下的迎合之举。如果将荣字改为荥字,意思大变,则就不会出现将真宗比作尧帝的政治效果,也不会对皇帝的出巡提供合适的理由。
  另外,在明代保留下来的诸多官方献中,荣河确为山西所辖,而不见荥河踪影。例如在规定全国赋役征收数目的《万历会计录》中,荣河县明确记载在山西平阳府蒲州之下,但却并无荥河县[17]。
  《荣河县志•选举•进士》中提到一人,名曰樊冕,其为景泰辛未会试进士。在明代,会试得中之人,礼部均会将个人姓名、字号、籍贯、出生年月,及上起始祖,下逮兄弟、妻室之名讳朱卷呈礼部,礼部又据此汇印《登科录》。在明人俞宪编纂的《皇明进士登科考》中记载,“樊冕:锦衣卫镇抚司籍,山西荣河县人。”[18]
  综上,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山西确有荣河,而荥河则只是荣河的讹传,且两字不能通用。
  五
  钦定《明史•礼志》中,将荣河误作荥河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明实录》《明会典》中错误的因袭
  《明史》的史料来源于官修《明实录》以及《明会典》,《明实录》与《明会典》中本身存在的荣河与荥河的误用,是这一问题在钦定《明史》中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红格本《明太祖实录》卷六十二,同样有对在全国祭祀历代帝王陵寝的记载,“在山西者一:荣河祀商汤。”[19]如果《明史》依据《明太祖实录》修撰,是不会出现这一错误的。然而,在校勘记中却有这样的表述:“《抱本》‘荣’作‘濴’,按《会典》作‘荥’。”[20]可见,在《明史•礼志》有关于祭祀历代帝王内容的修撰过程中,是参考了会典的说法,而会典的误传恰恰在编写《明史》的过程中为修史者所采纳。
  (二)沿袭《元史•地理志》之误
  《元史•地理志》中在介绍河中府所辖政区时,作“荥河”,且其后有这样的文字:“金隶荥州,元初废荥州,复为荥河县”[21]。但《元史•木华黎传》却言:“(元光元年)冬十月,过晋至绛,拔荣州胡瓶堡。”[22]同样的记载也出现在《金史•宣宗下》中,“(元光元年冬十月乙未),大兵下荣州之胡壁堡及临晋。”[23]由此可见,《元史》和《金史》记述地是同一场战争,而这里提到的“荣州”应当是《元史•地理志》中反复提及的所谓“荥州”。
  元明易代,但县一级的行政区划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明史的修撰者很可能将《元史•地理志》作为《明史》的参考。基于明初修撰《元史》时的仓促,《明史》相沿而误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不同的史料来源以及修撰者对实际地理状况的了解不足
  在钦定《明史》中,荣河或者荥河共出现七次,其中荣河二次,荥河五次。在对其进行一一分析过程中发现,《礼志》《地理志》《流贼传》皆作“荥河”,而《五行志》却作“荣河”。
  《明史•五行三》中对弘治十四年的一次地震有这样的描述:“正月庚戌朔,延安、庆阳二府,同、华诸州,咸阳、长安诸县,潼关诸卫,连日地震,有声如雷。朝邑尤甚,频震十七日,城垣、民舍多摧,压死人畜甚众。县东地拆,水溢成河。自夏至冬,复七震。是日,陕州,永宁、卢氏二县,平阳府安邑、荣河二县,俱震,有声。蒲州自是日至戊午连震。”[24]这里很明确地表明,平阳府荣河县亦在地震受灾区。且同一时期的《孝宗实录》也有着相同的表述,荣河也作荣河[25]。可见,这一段史料基于实录的基础之上,实录中正确的记载,也就成为了《明史》中正确的记载。
  《明史•流贼传》有关于崇祯十七年农民军经过山西平阳府,向北京进发的军事行动的描述。“时山西自平阳陷,河津、稷山、荥河皆陷,他府县多望风送款。”[26]这里将荣河误作“荥河”。巧合的是,《古今图书集成》中也有相同的表述,亦将“荣河”误作“荥河”[27]。《古今图书集成•李自成传》成书于康熙早期,而官修《明史》成书于乾隆年间,很可能《明史》作者将该传转引于《明史》之中。故而,两书均出现了同一个问题。并且,《明史》作者很可能不了解山西地方的建置沿革,对其中的错误未加修改,如此这般,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雕版印刷,以致以讹传讹
  古人有“荣河温洛”之说,意思为:王者有圣德,则五色祥云覆盖黄河之上,洛水未及回暖而先温。但如同“荣河”被刻作“荥河”一般,“荣河温洛”也常被错刻为“荥河温洛”。 《<文心雕龙>义证》有载“桥川时雄:‘荣’,胡、梅本作‘荥’,何校云:荣为荣光也,作‘荥’非。按荥之本义绝小水也,无光义,从原典作‘荣’是,‘荥’或‘荧’之误。”[28]另“《校注》:‘荣’,唐写本作‘采’……按‘采’、‘荥’二字并误。”[29]可见,这一错误在古代流传就很广,也影响了后世的编撰者,以至于许多人都以为“荥河温洛”是正确的。且雕版印刷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图书出版途径,一部书籍,一经出版,便再版、三版,其错误也随之流传开来,以致后世在修撰《明史》过程中,未加仔细审读,这一错误便沿用下来。
  参考文献:
  [1][2][3][4][24][26]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91;1292;958;963;498;7976.
  [5][7]杨令琢等.(乾隆)荣河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62-163;173.
  [6]王圻.续文献通考•舆地考•陕西四川(元明史料丛编第一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
  [8][9]穆彰阿等.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山西•蒲州府(四部丛刊续编•史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A;23A.
  [10][11][13]孙星衍.(乾隆)偃师县志•陵庙记(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44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199;200;201-202.
  [12][15][16]张天復.皇舆考•山东山西(玄览堂丛书第6册)[M].台北:正中书局,1981:187;176;183.
  [14]李贤等.大明一统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17]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2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234.
  [18]俞宪.皇明进士登科考[M].台北:学生书局,1969:280.
  [19]明太祖实录(卷62)[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1201.
  [20]《明太祖实录》校勘记(卷62)[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278.
  [21][22]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3]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364.
  [25]明孝宗实录(卷17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3077-3078.
  [27]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8][29]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卷一•正纬第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1;131.
其他文献
许家崖水库溢洪道石方开挖采用了爆破技术,通过对爆破方案的优化,有效地控制了飞石和震动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确保了工期进度。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一时间吸引了大批革命青年,这其中包括经历长征到达陕北的革命知识分子、穿越封锁经历万重险阻从国统区、沦陷区来到延安的有志之士、心系祖国的海外侨胞和热爱和平的国际友人,再加上陕北本土的知识分子。延安成了文化人的聚集地,这些知识分子为延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探究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来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
丛式钻井作为目前一种普遍的技术,它大大的降低了钻井成本,被广泛用于海上油气田开发。随着丛式钻井技术的大量运用,防碰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陀螺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然而陀螺
摘 要:越南是中国的邻国,两国的联系源远流长。明朝时期发生了中国统治越南二十多年的事件,是中越两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关于这一事件,两国历史史书分别有不同的看法。越南的史书将越南的古代历史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对应不同的中国历史时期,而且都与中国的历史变化紧密相关。每个阶段,越南的史书对与中国关系的变化看法都不尽相同,尤其是对明朝征服安南这一事件的看法更是与中国史书的评论大为不同。  
介绍了崂山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阐述了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摘 要:本文主要从胡风早期的两篇论文《林语堂论》《张天翼论》来简单的谈一下胡风针对林语堂等人所提倡的“性灵主义”以及“闲适”、“幽默”的文学观与张天翼等人提倡的客观主义文学观的批评。  关键词:胡风;现实主义;性灵主义;“客观主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080-02    谈到胡风,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他的“主观战斗精神”以及以此为基点所构建的体
摘 要:二十世纪中期,出于对本国国家利益的综合考虑,美国在东南亚这一地区试图建立起一套遏制苏联、遏制中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体系,以实现其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及其后果。  关键词:美国;对东南亚政策;二十世纪中期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55-02    美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
摘 要:《镜花缘》在我国明清小说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细考其回目却发现诸多不足,从外在形式看,回目间字数参差不齐、一回目内句式不对称;从内在作用看,部分回目对章节内容概括力低、在叙事中造成了一些歧义。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既不是作者创作态度的不严肃,也不是作者自身学养的匮乏,而是对小说的消遣型定位。  关键词:镜花缘;回目;对称;内容;叙事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