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人均水资源量偏低、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各种问题,城市水土保持受到广泛重视,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就可以改善城市水土保持现状,有效保护与利用水资源,提升城市水土保持效果。在此情况下,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就应该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为提升城市水土保持能力夯实基础。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水土保持;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将城市当做“海绵”,使得城市具有“海绵”的防水、吸水特点,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城市水环境,这与城市水土保持的理念相契合,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和管理水资源,还能预防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因此,在城市发展期间必须要注重海绵城市的建设,发挥海绵城市在城市水土保持方面的重要意义,达到预期的建设目的。
一、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分析
(一)海绵城市分析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在实际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与释放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存储作用、吸收作用,在外部环境出现变化的情况下,海绵城市也能够做出一定的改变,不仅可以应对自然灾害,还能够预防灾害带来的损失。通常情况下,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需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采用人工手段、自然手段等开展工作,使得雨水可以循环使用,具有一定的防洪效果和防涝效果,有效调配地下水资源,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城市水土保持分析
对于城市水土保持而言,主要强调保护水土资源,提升利用率,增强管理效果,最大程度上将城市之内的水土资源价值发挥出来,有效规避和预防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水土保持能力,还可以减少对河流、地下水所产生的危害。
二、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水土保持能力的措施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为了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应该重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增加绿地的范围,合理选择植物,强化水循环系统的建设力度。具体的措施为:
(一)增加绿地的范围
一般情况下,要想增强城市中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绿地的面积,其也属于海绵城市建设中较为主要的部分,具有改善环境、存蓄水资源的特点,在优化水环境的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水土保持支持作用。这就需要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中,按照具体状况积极建设绿地,结合当地的情况适当增加绿地面积,提升覆盖率,提供保护水环境的良好条件。
(二)合理选择植物
要想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全面增强城市的水土保持能力,就应该结合城市的具体状况,尽可能增加植物的覆盖面积,在植物根系快速生长的情况下,预防水土流失的问题,改善环境结构。这就需要在建设的工作中,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尽可能选用乔木植物或是灌木植物,主要因为此类树木在生长期间,具备一定的水源涵养能力,抗旱性能也很高。与此同时,在此类树木生长期间,还可以制造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良好作用,并且树木可以消除城市中的噪声,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积极建设水循环利用系统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的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加,对水环境乃至于整体的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不利影响。而在污水经过处理之后的中水,可以用在地面清洗工作、植物浇灌工作中,在此情况下,为了减少中水排放量,提升水资源的使用率,应该在海绵城市建设期间积极应用中水资源,将其用在日常植物浇灌、地面清洗的工作中,形成水循环利用的良好模式。还需注意的是,建设海绵城市期间,可以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在雨季利用系统收集雨水,干旱季节将收集的雨水释放出来,起到雨水循环利用的作用,在保护水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以提升资源的使用效果,满足当前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需求[1]。
(四)积极建设交通网络系统
每个城市在发展进程中,道路交通网络都属于重要的基础部分,也是海绵城市中的排水系统载体,如果不能结合排水系统的运行需求合理建设交通网络,将会诱发严重的问题,例如:交通网络建设不合理,很容易在排水期间出现水流向方面的问题,不能确保海绵城市的良好建设和发展。因此,为了在海绵城市建设期间全面增强城市的水土保持能力,应该重点关注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在道路的两侧设计透水砖,使得雨水可以下渗,也可以在道路中直接设计水流基础设施,在合理排放水资源的情况下,改善雨水资源的调节、存储现状,在交通网络的支持下增强排水效果。还需注意的是,如若城市中的降水量较高,雨水已经超出交通网络渗透能力,就应该设计专门的排水系统,预防出现洪涝灾害[2]。
(五)构建排水、水土保持管理机制
为了改善城市的水土保持能力,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中,必须要构建完善的排水和水土保持管理机制,按照具体状况、水土保持需求等,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一方面,在排水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力度,通过动态化分析、研究排水系统的性能,明确是否存在不规范、不合理之处,确保排水系统的良好运行。另一方面,在水土保持控制的工作中,应该构建具有特色性的雨水控制、使用系统,在符合规定标准的基础上,还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凸显城市的特色化。需要注意的是,在水土保持控制机制中,还需积极设计监测系统,重点监测水土保持的状况,明确在日常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确保各方面工作的有效实施。除此之外,在管理、控制与协调的工作中还需归纳总结丰富经验,健全水土保持管理系统,不断优化和改善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现状,在各个部门的统筹安排、共同管理之下,增强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提升水土保持能力中的作用和优势[3]。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对提升城市水土保持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海绵城市建设,适当增加绿地的面积,积极构建水循环利用系统,制定完善的监测、管理和控制方案,在提升城市水土保持能力的同时可以改善水环境、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水资源的利用模式,预防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和水土流失问题,完善海绵城市的功能,形成系统化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述天.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56(16):280-299.
[2]赵沛.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5(16):206-233.
[3]李根,毛豐.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浅谈[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42(23):397-399.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水土保持;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将城市当做“海绵”,使得城市具有“海绵”的防水、吸水特点,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城市水环境,这与城市水土保持的理念相契合,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和管理水资源,还能预防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因此,在城市发展期间必须要注重海绵城市的建设,发挥海绵城市在城市水土保持方面的重要意义,达到预期的建设目的。
一、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分析
(一)海绵城市分析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在实际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与释放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存储作用、吸收作用,在外部环境出现变化的情况下,海绵城市也能够做出一定的改变,不仅可以应对自然灾害,还能够预防灾害带来的损失。通常情况下,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需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采用人工手段、自然手段等开展工作,使得雨水可以循环使用,具有一定的防洪效果和防涝效果,有效调配地下水资源,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城市水土保持分析
对于城市水土保持而言,主要强调保护水土资源,提升利用率,增强管理效果,最大程度上将城市之内的水土资源价值发挥出来,有效规避和预防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水土保持能力,还可以减少对河流、地下水所产生的危害。
二、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水土保持能力的措施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为了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应该重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增加绿地的范围,合理选择植物,强化水循环系统的建设力度。具体的措施为:
(一)增加绿地的范围
一般情况下,要想增强城市中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绿地的面积,其也属于海绵城市建设中较为主要的部分,具有改善环境、存蓄水资源的特点,在优化水环境的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水土保持支持作用。这就需要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中,按照具体状况积极建设绿地,结合当地的情况适当增加绿地面积,提升覆盖率,提供保护水环境的良好条件。
(二)合理选择植物
要想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全面增强城市的水土保持能力,就应该结合城市的具体状况,尽可能增加植物的覆盖面积,在植物根系快速生长的情况下,预防水土流失的问题,改善环境结构。这就需要在建设的工作中,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尽可能选用乔木植物或是灌木植物,主要因为此类树木在生长期间,具备一定的水源涵养能力,抗旱性能也很高。与此同时,在此类树木生长期间,还可以制造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良好作用,并且树木可以消除城市中的噪声,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积极建设水循环利用系统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的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加,对水环境乃至于整体的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不利影响。而在污水经过处理之后的中水,可以用在地面清洗工作、植物浇灌工作中,在此情况下,为了减少中水排放量,提升水资源的使用率,应该在海绵城市建设期间积极应用中水资源,将其用在日常植物浇灌、地面清洗的工作中,形成水循环利用的良好模式。还需注意的是,建设海绵城市期间,可以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在雨季利用系统收集雨水,干旱季节将收集的雨水释放出来,起到雨水循环利用的作用,在保护水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以提升资源的使用效果,满足当前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需求[1]。
(四)积极建设交通网络系统
每个城市在发展进程中,道路交通网络都属于重要的基础部分,也是海绵城市中的排水系统载体,如果不能结合排水系统的运行需求合理建设交通网络,将会诱发严重的问题,例如:交通网络建设不合理,很容易在排水期间出现水流向方面的问题,不能确保海绵城市的良好建设和发展。因此,为了在海绵城市建设期间全面增强城市的水土保持能力,应该重点关注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在道路的两侧设计透水砖,使得雨水可以下渗,也可以在道路中直接设计水流基础设施,在合理排放水资源的情况下,改善雨水资源的调节、存储现状,在交通网络的支持下增强排水效果。还需注意的是,如若城市中的降水量较高,雨水已经超出交通网络渗透能力,就应该设计专门的排水系统,预防出现洪涝灾害[2]。
(五)构建排水、水土保持管理机制
为了改善城市的水土保持能力,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中,必须要构建完善的排水和水土保持管理机制,按照具体状况、水土保持需求等,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一方面,在排水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力度,通过动态化分析、研究排水系统的性能,明确是否存在不规范、不合理之处,确保排水系统的良好运行。另一方面,在水土保持控制的工作中,应该构建具有特色性的雨水控制、使用系统,在符合规定标准的基础上,还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凸显城市的特色化。需要注意的是,在水土保持控制机制中,还需积极设计监测系统,重点监测水土保持的状况,明确在日常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确保各方面工作的有效实施。除此之外,在管理、控制与协调的工作中还需归纳总结丰富经验,健全水土保持管理系统,不断优化和改善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现状,在各个部门的统筹安排、共同管理之下,增强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提升水土保持能力中的作用和优势[3]。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对提升城市水土保持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海绵城市建设,适当增加绿地的面积,积极构建水循环利用系统,制定完善的监测、管理和控制方案,在提升城市水土保持能力的同时可以改善水环境、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水资源的利用模式,预防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和水土流失问题,完善海绵城市的功能,形成系统化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述天.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56(16):280-299.
[2]赵沛.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5(16):206-233.
[3]李根,毛豐.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浅谈[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42(23):3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