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的工作做到心里去

来源 :党员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o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3日中午,在华中师范大学学子餐厅,整齐排列着10多张餐桌,每桌就餐的除了3名学生还有1名老师。饭桌上,学生对学习和未来规划向老师寻求建议,老师解答学生们在学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边吃边聊,氛围轻松而又热烈。
  这便是深受华师学子欢迎的“教授午餐会”,自2013年以来已举行了74期,先后有700余名教授,8000多位学生参与。每期午餐会定下一个主题,然后确定参会的教授名单,最后在网上众多报名的学生中抽签确定参加人选。这次的午餐会主题是“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餐会上一名来自文学院的大一女生,向法学院的教授常健就自己未来四年规划提出了一些疑问,“有点紧张,不过很有用,很开心。”这位女学生说道。
  通过这种新颖的形式,老师和学校能更近距离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能及时予以辅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融洽的环境中也能更积极地直抒自己的想法和困难,寻求帮助。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运用新媒体技术,探索多种形式,以党建带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在学生思想政治品质培养、教师思想政治意识提高、学校思想政治环境优化上取得显著效果。
  把思政搬到“云”上去
  “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95后,要带好这些学生,当然要熟悉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仅要会教更要会玩。”该校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孙梦霖这样说道。这两年,孙梦霖主讲的微课程《上大学,你不得不知道的十件事》《大学生礼仪修养》受到学生们的追捧,新生一进校,就能在网上看到孙老师生动活泼的课程讲解,她已然成了学校的“网红”。这样的课程往往辅以最新的动画技术、剪辑技术搬到网络之上,让学生在手机上、电脑上以最轻松的方式接受辅导。新技术的充分运用,是华师思政工作的推动力之一。学校运用微信、微博、APP等最新网络技术改变了很多传统的工作和教学方式。
  从新生入学之始,学生们就能感受到新技术的种种运用。通过网络实行新生一站式自助报到,从缴费到选寝室到注册信息,学生到校前几乎能够完成入校程序的90%,入校后几乎能直接“拎包入住”;在校期间,通过网络自助办理各种学生事务;在对学生实行网格化管理中,系统通过数据分析,自动生成失联、晚归未归、长时上网、旷课、挂科等预警消息,及时推送给辅导员;学生临近毕业,从提供就业信息到远程面试和签约,网络也能助力不少。
  而“智慧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更是让记者眼前一亮。在学校的一间教室里,最夺人眼球的就是7台悬在墙上的显示屏,每台显示屏下方都是一组课桌,学生相对而坐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上课时老师穿梭于小组中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通过课桌上的平板电脑录入到墙上的显示屏上,最后老师再给予自己的点评。这样的一组场景真实的发生在4月13日华中师范大学丁老师的一节思政课上,课程由传统的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变成学生在讨论中成长,教与学更加贴近,从前让人微感枯燥的思政课变得有趣起来。“丁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每次选课时,大家都靠‘抢’。”化学专业大二学生叶媛媛说。
  此外,思政工作也被搬到“云”之上,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云”项目演示现场记者看到,学生只要掏出手機摇一摇,就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除了思政教育“第一课堂”,该校还利用五级新媒体矩阵、300余个平台,打造立体的网络思政体系,并通过微课程、微视频、微电影、网络直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思政教育春风化雨。
  营造红色氛围讲好“华师故事”
  好的思想环境也离不开良好的氛围熏陶,华中师范大学深入挖掘校园红色文化资源,传承“恽代英精神”;积极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情怀,讲好“华师故事”。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他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中华大学。近年来,华师呼吁修复恽代英故居,设立“恽代英生平陈列室”,将参观陈列室作为新生第一课的内容之一,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同時,学校积极传承红色精神,开设“恽代英班”“恽代英党校培训班”,开展恽代英精神“五个一”学习,每年参与学习的学生多达8000人次。
  讲好身边事,影响身边人。华中师范大学把讲好“华师故事”作为创新载体,举办“我们的故事——2016华师故事展映会”,通过身边普通人,讲述身边不普通的故事,让思政教育真实可感,变“天边”为“身边”。2016年通过对百余条故事的筛选,最终8个典型故事登上“华师故事”展映会,让师生接受了一次近在身边的心灵洗礼。
  十八大以来,华中师范大学积极贯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在思政工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明显成效。
  要育人先育师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无论是教授午餐会,还是各种思政工作形式,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一批具有优秀思想政治理论、热爱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去落实。”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晓玫介绍,学校树立了“大思政”工作理念,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学院党委具体实施、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同时从考核评价机制、职称晋升标准、激励政策等方面,充分调动思政工作队伍的积极性,让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在大思政的环境下,每位老师既要在学术上“教书”,更要在思想上“育人”。
  几年来,该校扎实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着力加强教师党支部的队伍建设,自2012年起在湖北省部属高校中率先试点“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以来,全校双带头人比例到如今已达到100%。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学术水平拔尖的教师成为了学校的带头人和领航者。
  在教授午餐会上,法学院的教授可以与学生命科学的学生坐在一起探讨未来规划;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老师能够跟历史学院的学生共论人生远景,教师并不因自己的专业而限制了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这正是华师多年来重视“双带头人”培养所带来的成效。
其他文献
摘要: 从文类学的角度对创伤文学进行宏观探讨在文学创伤研究界尚不多见,这是因为,已有的研究大多致力于挖掘文学中的创伤主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创伤文学作为一种文类存在而具有的文学史地位与意义。“创伤的文学”是美国著名创伤文学研究者卡莉·塔尔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我们从文类学的角度来对创伤文学进行宏观考量提供了重要启发。作为一种特定的文类,“创伤的文学”具有一系列特有的文类规则与标准。其中,幸存者-作者
蔡曉红 谢志贤 汪仁斌 宋玲
沿迎宾大道,她轻盈走来  挎着满满竹篮的清香  “栀子花,栀子花嘞”  恍若在低唤邻家的小女儿  風安静地抬起晨光  一路递给她碎金的光亮  她扶了扶花白的鬓角  一朵斜插的栀子花  我识得那清朗的眼神和动作  此刻,她就是我面容恬静的母亲  ——亲亲唤着我的乳名  把馨香的人间轻轻搂在怀里  盛丽春,江西余干人,业余写作。
曾绍阳,退休公务员,早年在《星火》发表过小说,短篇小说《秋夜春风》被《小说月报》等刊转载。  一  岁入丁酉,万象更新。这天,我起了个大早,去医院看牙。第一次用老年证乘车,不免有点莫名的兴奋。坐了多年的专车,如今挤公共汽车,既有回归平民生活的亲切,又不免有点失落。车内很挤,早已没有座位,只好站在车厢道中,悬腕扣环。暌违多年,现在面对面地与并不熟悉的人交流呼吸,互相关注,有时还肢体接触,唤醒了我已远
一颗干瘦的垂下头的果实。寻找着  它的花,茎,叶。寻找它的根和底下的泥土  铁皮火车摇晃着老时光,依稀里。故乡  风吹着风,雨淋着雨  树上挂着几张枯叶,几声鸟鸣  老屋好似孤坟,无人进出  身负时间之重的人  用鄉音叩开一扇破旧的柴门  听不见一碗粥里的叙旧,唯有地下的亲人  好像在喊你小名  血脉之地,脐带剪断之后。一切恍在前世的梦里  躯壳承载几十年的悲欢  一滴泪里亦有故土的辛酸  风荷,
好久没有吃到苹果了  从网上邮购了一箱  它们来自山西永济  穿过风陵渡和秦岭  穿过一月的寒冷  来到我的手里  它们身上还留着指纹  留着1999年的风雨  和一家人黑黑白白的目光  我咬了一口 是甜的  又換了一个 还是甜的  我看见 劳动的人陷身黄河  八岁那年  在峡河边 也是这样的季节  我给父亲送饭  —三颗包在手绢里的白梨  我咬了一口 又咬了一口  整整一天 我陷身在冷风里  直
武汉,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暴风眼”,也是逆行者最牵挂的目的地。  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450名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医护人员,从西安、上海、重庆3个方向星夜驰援武汉。这天晚上,上海医疗队到达武汉,成为第一支地方援鄂医疗队,进驻金银潭医院——确诊病例最多、任务最重的医院。随后,来自四川、广东、浙江等30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55支医疗队陆续抵达。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直面病毒与之
之一  栀子花采回来两天就枯了  她枯了,香气还在  我已很久不知道应该爱什么  平静的日子过着过着  就成了习惯  在洞穴里深居,在雨水里深居  在禾苗的青与黄里深居  我也爱太阳,尤其是清晨  从背后追过来,揽着我肩膀的太阳  不回头,不去看背后有些什么  只把那样的暖意想象成你  陌生的你,遥远的你  没有面孔的你  至今不知道你的姓名的你  2016年6月13日  之二  下了很久的雨停了
摘要:1924年泰戈尔访华,不仅是中印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涉及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持续至今的观念之争。本文通过查阅泰戈尔当年在中国发表的一系列言论以及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反响,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揭示了泰戈尔对东西方文化的品评、对现代性及现代化的反思、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注、对社会健康发展的期待。本文认为这对于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选择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面对“新冠病毒”引发的这场肆虐世界各国的瘟疫,泰戈
清晨的阳光像一个睡眼惺忪的孩子。看,他在天空深处把嫩黄的光轻柔地投向树木、花朵和正淙淙地流个不停的溪流。我喜欢这样的阳光,虽然慵懒,但他给世界带来光明和希望。  阳光也有热烈的时候。正午,他俨然成了调皮的孩子,用最高的温度炙烤大地。其实他是想帮助正值生长期的植物们快快长大,让农民都能有个好收成。我欣赏这样迷糊的阳光,可爱中夹杂着率真。  你见过太阳雨吗?即使下雨,阳光并不退后,而是坚守岗位,所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