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过程与结果的混杂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格来讲,过程也包括结果,因为结果与开端、发展等程序一样也是过程中的一个程序,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人们总是把最后的结果与前面诸多程序并列起来表述,如“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因此,本文所说的过程是缩小了外延的过程,即不包含结果的过程。“杜绝过程与结果的混杂”,意思是设计与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把促成学习結果的一系列程序与结果区别开来,不能把它们混杂在一起。
  教育的理性思辨始于“人为什么要教育”,课程诞生于人们对“学生学会了什么”的科学解释。据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学会了什么语文本领”当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然则,它应该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归宿;既是其语文教学过程的方向,又是其语文教学有效的凭证。可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并不知道这个道理,制订与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总是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混为一谈,以致教学无序,操作混乱,更无课堂效果可言。因此,我们不仅要认识课堂教学目标不指向过程只指向结果这一课程常识,而且要理解它的深刻原因及其教学意义。
  一、教学程序的终端即结果,而不是过程
  课堂教学程序是一个师生活动的线状形态,这条线串起了一系列教学事件及学习事件。这些教学事件及学习事件的先后排列组成了教学步骤的程序化系统。以教学设计研究著称的美国学者罗伯特·加涅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而提出的“九步教学法”(即“九段教学法”),就是一种典型的教学程序化系统。这个教学系统设计出促进学生学习的九个先后相承的教学事件:1.引起注意;2.告诉学生学习目标;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4.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诱发学生行为;7.提供反馈;8.评定行为;9.促进记忆和迁移。教学事件包含学习事件,从学习角度看,这个九个先后相承的教学事件也是如下九个先后相承的学习事件:1.启动注意;2.预期学习结果;3.激活自己的原知识;4.选择性知觉;5.接受学习指导;6.新知进入原有认知;7.练习与变式练习;8.自我行为评价;9.技能在新情境中应用。这种教学法由于较多采用言语讲授教学方式,曾为人们误解为以教师为中心,其实依据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的言语讲授,只要是有意义的就不存在不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况且,每个教学事件都有相应的学习事件发生,“6”“7”“8”“9”等四个教学事件的结果——学习事件——更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第“9”个学习事件则是整个教学程序的结果,即学习结果的获取与实现。这个教学程序开端于“1”,即“引起注意”,比如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终端于“9”,即“促进记忆与迁移”,如让学生当堂总结,当堂拓展迁移,或课后作业。达到教学目的之标准的教学事件的发生——“促进记忆与迁移”——在九步教学程序的终端。终端即结果,而不是过程,所以,教学目标指向学习结果,而不指向学习过程。
  无论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教学过程模型,还是我国当代流行的“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后作业”五步教学过程模型,或者皮连生的“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揭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有组织的信息”“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等六步教学过程模型,无一不是由从开端到终端的程序化系统。皮连生的六步教学过程模型的最后一步是典型的教学程序的终端,一是“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一是“提供技能运用的情境,促进迁移”(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教学终端即教学结果,教学结果落实于学习结果。所以,“根据线索提取知识”与“技能在新情境中运用”这两种学习结果都是教学目标。
  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事件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个事件,无论达成度如何,这个事件都发生在整个教学程序的终端。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果落实在学习结果上,教学过程落实学习过程上。教学目标应当指向学习结果,而不指向学习过程。
  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结果,而不在过程
  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事件及其学习事件只能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发生,而不能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发生。否则,后面发生的教学事件与学习事件都是多此一举,因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成的标志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事件及学习事件自然发生在教学程序及学习程序的结果中,而不发生在过程中。
  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为两大类,即教学生学习文本解读与文本解读的策略。这里文本解读的对象不是文本内容本身,而是文本内容的表达智慧;学习文本解读策略的对象一是文本内容的解读方式,一是文本内容的表达智慧的解读方式。就说诗歌阅读教学,其主要任务为如下三点:1.教学生解读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智慧;2.教学生掌握解读诗人思想感情的阅读方式;3.教学生掌握解读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智慧的阅读方式。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课:1.教学生解读苏轼面对客观物境变化而达观超脱的表达智慧;2.教学生掌握解读苏轼面对客观物境变化而达观超脱的阅读方式;3.教学生掌握解读苏轼面对客观物境变化而达观超脱的表达智慧的阅读方式。上课到底应当选择哪一种教学任务?主要根据不同版本、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确定。不过,无论怎样确定,完成任务的教学事件都得发生在教学结果中,而不发生在教学过程中。
  若以教学生解读苏轼面对客观物境变化而达观超脱的表达智慧为教学任务,就应当以具体陈述苏轼面对客观物境变化而达观超脱的表达智慧为学生的行为动作。因为,教学任务应当物化为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应当物化为学生操作的动作行为。这个陈述苏轼面对客观物境变化而达观超脱的表达智慧的行为动作,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通过一步步学习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先陈述“苏轼写出有人受到消极性物境影响而悲观消沉的人生态度”,再陈述“苏轼写出自己不受消极性物境影响的乐观超脱的人生境界”,最后陈述“苏轼写出不受任何物境影响的达观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最后的动作行为才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及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其余只能是达成教学目标与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与前提罢了。所以说,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学习结果中,而不在学习过程中。
其他文献
思辨性思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过程,是思辨者通过观察、体验、反思、质疑、对比和沟通等方式,得出更清晰、更准确、更精细、更一致、更有说服力、更严谨、更有深度及广度,并且更公平的新观点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又专门开设学习任务群
《最后的常春藤叶》里的苏艾,与琼珊、贝尔曼有着类似的命运遭际,都是被社会冷落和遗弃的潦倒的艺术家,也有着和其他小人物一样的善良之心。她在小说里的人物角色定位,大都确立在情节推动者并助推贝尔曼完成人物升华的层面。  但是不是仅仅如此呢?伟大作品的共性,就是“形象大于思想”,可以有多重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长期以来,苏艾这一人物的人性光芒,一直被遮盖在贝尔曼的伟大光环里;但可以说,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非常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语文教材“文选型”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指出,所谓“文选型”语文教材,就是指“以所选范文作为主体的一种教材类型”。当我们认同“进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时,实际上也就认同了文选型教材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语文教材进行解读,所需要的就不只是简单的教学经验了,更为不是以分数为主要特征的所谓教学质量了。那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首先要强调的,就是课程意识。
2021年高考即将到来,临近大考的最后一个月,如何复习备考,如何将备考效益最优化,是高三师生最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最后冲刺的一个月,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细规划。如若能科学、精细地做好最后一个月的备考,往往能事半功倍、更上一層楼。    学校要精细规划,做好“三个统一”   最后一个月,教师和学生容易产生“大局已定,提升空间不大”的想法,从而带来备考的随意和松懈。年级管理者应做好思想工作,点燃师
规则是原理的物化,当原理指导人的行为,让人们以之办事时原理就变成了规则。规则可用逻辑形式P→Q来表示,P是前件,表示目的、意图;Q是后件,表示方式、操作。比如要写一个拟人的句子,此为P;就得模拟人来写物,此为Q。但这个后件不具体,不好操作。于是,第二个规则产生。要模拟人来写物,此为P;就得只出现所模拟的人的特征而不能出现人本身,此为Q。两个规则前后相承为一组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还可用另外一个规则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仍是材料作文。多年来,材料作文在試题表述、审题难度乃至价值导向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表达逻辑及导向价值均引起广泛质疑(在QQ群与微信群中,质疑及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自媒体及纸质刊物公开发表的批评文章也为数不少)。至于审题难度,可以说,多年的高考作文题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及有无最佳立意等,即便是老师也常常争论不休。笔者因此曾撰写《高考作文,莫让
一、宿州市歌引杭州  (视频播放宿州市候选市歌《大美宿州》,学生兴奋而专注)  师:这是咱们宿州市的候选市歌《大美宿州》,于2014年12月26日对外发布。今天,我们得以欣赏咏唱自己家乡——皖北宿城的歌曲,感觉怎样?  生:很带劲儿,很给力!  师:是啊,昂扬向上的歌曲,总能催人奋进。这是一首现代城市之歌,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讴歌了宿州市的魅力,令每一位宿州人感到骄傲自豪,并产生无限的希望和力
一、徽标的含义与高考考查方向  徽标,也叫徽记、标志、标识,是一种由图形组合或由图形和文字组合而成的记号,作为某一类事物的表征。其起源很早,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的氏族图腾。在当代,更是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徽标,如学校校徽、电视台台标、网站Logo、商品商标等等。这些徽标通常“图”简意赅,形象高度凝练的同时,又蕴含丰富的寓意。  在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以下徽标相关试题,
一、 分享读诗的原初体验  师:歌颂祖国,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一路高歌,从古到今,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1979年4月,从十年动乱的坎坷中走来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获得新生的祖国,感慨万千,热血沸腾,用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写下了感人的诗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学习,用心体验。  师: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两遍。  (生读。)  师:现在,请各位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
汲安庆的《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按诗词类、散文类、小说类、戏剧类、寓言类、传记类、新闻类,精选了二十一位一流语文名师的教例,对之进行了非常详尽、新颖、深刻的评析。确如编辑所言,是“助力一线教师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教例评析能力的跃升”的好书。此书对我的最大触动是:专业发展,永无止境。太多的审美惊奇,太多的思想刷新,令人目不暇接。  在题为《诗词类文本极化情感的巧妙揭示》的评析文字中,汲安庆对肖培东《〈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