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技术科学,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融会贯通,培养学生能力,进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把物理知识与其他科学知识融合,具有较强求知欲的目标。本文就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几点看法:
一、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与环节,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考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表现的发展机会。
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联想、类比、设疑等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展开想象翅膀,寻求解决物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可以说是物理的最基本语言,理解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产生联想、拓展思维广阔性。例如:在讲解“物理平衡的稳定性”这节时,讲随时随地都安安稳稳,这样的状态叫随遇平衡。这样在日后记忆中学生脑海中产生一条链,把随遇平衡和随遇而安联想在一起,使学生更加生动有趣,思路更加开阔。物理学中许多概念如反冲运动、功率、电场强度等,关键在于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勤思探究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边缘、临界状态下的发展认识物理规律,许多物理学家在进行定律推导过程中都用了假设、拓展创造性思维,把过程推到极端,从而设想进入理想状态,得出结论,再从理想到一般情况得出规律。例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断,都是采取这样的假设。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灵活性和钻研精神。例如:在讲解光的全反射现象,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为什么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会发生全反射?2.入射角为什么大于等于临界角才有发生全反射?提出问题的教师并不立即回答学生。让学生一起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异常活跃,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解决边缘、临界状态下物理问题,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一个带正电、电量为q、质量为m的物体在绝缘的倾角为a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为p,假设斜面足够长,问当物理速度至少为多大时,物体离开斜面?
对于这个物理题目,必须使学生明确当物体离开斜面,则物体对斜面压力必须等于零,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时,首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受到几个力作用?②物体离开斜面应满足什么条件?③物体离开斜面后可能作什么运动?
通过假设,使学生明确垂直斜面上f=Bqv=mgCosa∴V=mgCos/Bq。这样类似物理题目,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提出假设,根据临界态满足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尝到了思维的甜头,交给学生一种临界思维的学习方法。
三、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过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运用类比思维方法,同学们此时一定会想到一种我们经常学过的势能,在教学各过程中注意强调它们的共性而重点比较它们的异性。这样类比方法,使学生学习后对势能的概念更加理解,从而使“重力势能”一分子势能一电势能形成一条链,最基本的重力势能是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的,这样每当用到势能,在头脑中形成有一个系统的势能模型,并且在重力势能基础上类比思考。又如:对场概念是通过电荷和电流在其中受力表现出其性质,像电场强度E=F/IL就可能进行类比思维,在讲解时,可以这样类比:电场中点电荷受其力、而磁场中一段电流也受其力,在这里有类比:电场中点电荷受其力、而磁场中一段电流也受其力,在这里有类比:点电荷→(对应)一段电流即(q)→(对应)IL,既然E=F/q反映电场强度,类比推出:描述磁场强弱B=→F/IL,从上可以看出在知识贯穿形成系统化的时候,只要记住最基本的,就可以类比出一系列规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熟练掌握类比思维方法,就能以一当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把书读薄,把知识精炼浓缩。
四、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纠正学生错误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的错误,造成学习的障碍。而且这种影响是习惯性、根深蒂固的。纠正过程J需要长期反复努力不懈的过程,只有纠正学生思维及分析方法,才能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习惯思维错误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概念理解肤浅,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内涵和外延不甚了解。因此,在分析概念问题会产生思维错误,例如,在子弹射入木块过程中把子弹损失动能当作系统损失动能等等;二是在物理问题理解上片面性,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斜面物体所受斜面支持力都为mg-Cos;三是物理规律都有它的应用条件,条件变了物理规律就不一定适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要分析的物体系统所受合外力是否为零或方向合力处是否为零。在物理教学中,要设置一系列选择题,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物理问题,从而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使学生学过的知识深刻印在脑海上,加速知识的正向迁移。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教育如何适应高考3+X考试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强弱反映出一个学生素质、自学能力的优劣。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将会被无情淘汰。因此,我们要注重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与环节,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考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表现的发展机会。
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联想、类比、设疑等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展开想象翅膀,寻求解决物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可以说是物理的最基本语言,理解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产生联想、拓展思维广阔性。例如:在讲解“物理平衡的稳定性”这节时,讲随时随地都安安稳稳,这样的状态叫随遇平衡。这样在日后记忆中学生脑海中产生一条链,把随遇平衡和随遇而安联想在一起,使学生更加生动有趣,思路更加开阔。物理学中许多概念如反冲运动、功率、电场强度等,关键在于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勤思探究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边缘、临界状态下的发展认识物理规律,许多物理学家在进行定律推导过程中都用了假设、拓展创造性思维,把过程推到极端,从而设想进入理想状态,得出结论,再从理想到一般情况得出规律。例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断,都是采取这样的假设。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灵活性和钻研精神。例如:在讲解光的全反射现象,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为什么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会发生全反射?2.入射角为什么大于等于临界角才有发生全反射?提出问题的教师并不立即回答学生。让学生一起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异常活跃,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解决边缘、临界状态下物理问题,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一个带正电、电量为q、质量为m的物体在绝缘的倾角为a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为p,假设斜面足够长,问当物理速度至少为多大时,物体离开斜面?
对于这个物理题目,必须使学生明确当物体离开斜面,则物体对斜面压力必须等于零,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时,首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受到几个力作用?②物体离开斜面应满足什么条件?③物体离开斜面后可能作什么运动?
通过假设,使学生明确垂直斜面上f=Bqv=mgCosa∴V=mgCos/Bq。这样类似物理题目,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提出假设,根据临界态满足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尝到了思维的甜头,交给学生一种临界思维的学习方法。
三、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过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运用类比思维方法,同学们此时一定会想到一种我们经常学过的势能,在教学各过程中注意强调它们的共性而重点比较它们的异性。这样类比方法,使学生学习后对势能的概念更加理解,从而使“重力势能”一分子势能一电势能形成一条链,最基本的重力势能是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的,这样每当用到势能,在头脑中形成有一个系统的势能模型,并且在重力势能基础上类比思考。又如:对场概念是通过电荷和电流在其中受力表现出其性质,像电场强度E=F/IL就可能进行类比思维,在讲解时,可以这样类比:电场中点电荷受其力、而磁场中一段电流也受其力,在这里有类比:电场中点电荷受其力、而磁场中一段电流也受其力,在这里有类比:点电荷→(对应)一段电流即(q)→(对应)IL,既然E=F/q反映电场强度,类比推出:描述磁场强弱B=→F/IL,从上可以看出在知识贯穿形成系统化的时候,只要记住最基本的,就可以类比出一系列规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熟练掌握类比思维方法,就能以一当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把书读薄,把知识精炼浓缩。
四、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纠正学生错误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的错误,造成学习的障碍。而且这种影响是习惯性、根深蒂固的。纠正过程J需要长期反复努力不懈的过程,只有纠正学生思维及分析方法,才能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习惯思维错误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概念理解肤浅,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内涵和外延不甚了解。因此,在分析概念问题会产生思维错误,例如,在子弹射入木块过程中把子弹损失动能当作系统损失动能等等;二是在物理问题理解上片面性,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斜面物体所受斜面支持力都为mg-Cos;三是物理规律都有它的应用条件,条件变了物理规律就不一定适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要分析的物体系统所受合外力是否为零或方向合力处是否为零。在物理教学中,要设置一系列选择题,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物理问题,从而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使学生学过的知识深刻印在脑海上,加速知识的正向迁移。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教育如何适应高考3+X考试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强弱反映出一个学生素质、自学能力的优劣。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将会被无情淘汰。因此,我们要注重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