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宫廷御膳龙凤面
在山西南端的临晋镇,流传着一种从宫廷里传出的“龙凤面”,据说在民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而今成了当地的一种地方名吃。“龙凤面”是以小麦面粉为主料,加入鸡蛋、菠菜、香菜、虾米、胡椒粉、盐、香油、五香粉、辣椒油等佐料,以手工揉、擀、切而成。煮熟后的龙凤面呈白中有绿,绿中泛白,香辣适口,风味独特,几乎老少皆宜。由于它有一定的食补功效,营养价值高,颇受大众的喜爱。
相传,明朝天启四年,熹宗皇帝朱由校外出私访归来,途经潼关合阳渡过河,在河东吴王渡上岸后,主仆二人行至中午时分,感觉到饥肠辘辘,抬脚迈步都很艰难,只好随便找了一个人家声言讨口饭吃。这一家人只有母女俩,也正要准备着吃刚刚从锅里捞出来的“染亲面”,听到两位官人还没有吃饭,当即就把舀在碗里的“染亲面”敬让给他们吃。熹宗皇帝也是饿急了,不客气地接过饭碗和筷子,他先用筷子挑了挑碗里的面条,看见面条是外层白里层绿,觉得这种双色面条挺新鲜好看,也不问问是什么面就吃开了,结果是吃完了一碗还想再吃一碗,母女俩只好再和面、再擀面、再切面,做好又让熹宗皇帝吃了一碗,吃完,言谈之中,才知道他们吃的是当地人们非常喜欢吃的一种叫“染亲面”的传统面食。熹宗看见这家女子容貌娇媚,肤白面嫩,身段窈窕,就提出要把她们带到京城里去。老妈妈听了后不由得一脸不高兴,生气地责怪他们不该这样无礼,白吃了自己的饭,还调戏民女。朱由校这才将自己的身份实言相告,又掏出金印为证,立马下旨封小女子为贵妃娘娘。老妈妈听了后赶紧拉着女儿一起跪拜皇上,并答应送女儿进京。
朱由校把她们母女带到京城后,还时常让老妈妈为他做“染亲面”,但他嫌这个名字不好听,冲着自己半路上撞了个贵妃娘娘,便提出把“染亲面”改名为“龙凤面”,这样在熹宗皇帝的宫廷御膳中,又增加了一种新面食。后来,“龙凤面”又从宫廷里传到了民间,入乡随俗,使得至今当地人男婚女嫁时,新郎新娘动身时都要吃一碗“龙凤面”,这好象成了一种难以更改的规矩。但吃“龙凤面”时,必须讲究三大忌讳:一忌用醋,意为夫妻之间不能吃醋;二忌食蒜,意即夫妻之间不能算账;三忌食姜,意思是夫妻和合百年永不僵。
太后寿筵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作为乾隆盛世时的一道大菜,很难想象它能在山西安家落户,成为三晋大地上的一道食苑奇葩。相传,乾隆皇帝为了给太后钮祜禄氏庆贺六十大寿,着实下了一番苦心,为给老太太祝寿,他动工建造了大报恩延寿寺,并派人四处采集山珍海味,收纳奇珍异宝,又将新建的“清漪园”装饰一新,张灯结彩,彩棚高搭,可谓天下第一大气派。赶到了老太太寿诞的这一天,时辰一到,万寿无疆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器乐声响彻金碧辉煌的朝廷上下。首先是乾隆给太后祝寿,接下来是皇后、贵妃以及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排着长队一拨一拨地敬贺千岁千千岁。之后便是皇后到院子里放生,只见一百只小鸟盘旋在故宫的上空鸣叫嬉戏,仿佛它们也在为太后的寿诞而唱着祝词。根据乾隆的口谕,御膳坊仿照放生时的热闹场面,选用母鸡、鸽蛋、蟹黄等原料,制作成一道形似百鸟朝凤的寿筵菜肴,取名为“百鸟朝凤”,当皇太后钮祜禄氏坐在百鸟朝凤的寿桌前,仿佛天下的鸟儿都在围着她鸣唱似的,高兴得老太太真以为自己是一只凤凰呢。
自乾隆为太后六十大寿而制作了百鸟朝凤筵以后,几乎后来的清廷后妃及皇亲国戚们,无一不学此例,使之成为宫廷寿筵必备的大菜之一。后来,随着朝廷的军政要员往来山西,这道宫廷名肴便流传到了山西,而山西的厨师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加工,使之更加形如百鸟朝凤,造型越发美观,口感香嫩酥烂,滋味鲜美醇厚。它的制法是首先把鸡脯朝下,用刀把鸡背骨、龙骨等拍平,把鸡翅别起来,剁去尖爪,把腿盘起来,使鸡变成卧爬形,在开水中烫透。鸭胗一切两半,在开口处划四道刀口,也在开水中烫透,同鸡一道在凉水中洗净。取半片鲜荷叶,在开水中烫一下,垫在砂锅底下,把鸡和鸭胗放入砂锅中,加绍酒、葱段、姜块,倒汤没过鸡和鸭胗,先用中火烧开,再用小火烧两小时。其次把炒勺在旺火上用猪油将蟹黄炒出黄油和香味,倒入砂锅中,加盐、花椒粉,严实加盖,在小火上慢炖1小时左右。第三是用十个扁长形的酒盅,在盅内抹上猪油,摆上香菇、火腿成鸟的翅膀和尾巴,每一个盅内打一个鸡蛋,点一滴盐水,上屉蒸四分钟取出,趁热扣出鸡蛋即成小鸟形,放在大平盘中摆成一圈。将砂锅内的鸡取出背朝下,放在大平盘中间,把鸭胗穿插在鸡蛋空隙处,把锅里的汤汁倒在勺内,加味精勾芡,浇在鸡和鸡蛋上就好了。
在山西南端的临晋镇,流传着一种从宫廷里传出的“龙凤面”,据说在民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而今成了当地的一种地方名吃。“龙凤面”是以小麦面粉为主料,加入鸡蛋、菠菜、香菜、虾米、胡椒粉、盐、香油、五香粉、辣椒油等佐料,以手工揉、擀、切而成。煮熟后的龙凤面呈白中有绿,绿中泛白,香辣适口,风味独特,几乎老少皆宜。由于它有一定的食补功效,营养价值高,颇受大众的喜爱。
相传,明朝天启四年,熹宗皇帝朱由校外出私访归来,途经潼关合阳渡过河,在河东吴王渡上岸后,主仆二人行至中午时分,感觉到饥肠辘辘,抬脚迈步都很艰难,只好随便找了一个人家声言讨口饭吃。这一家人只有母女俩,也正要准备着吃刚刚从锅里捞出来的“染亲面”,听到两位官人还没有吃饭,当即就把舀在碗里的“染亲面”敬让给他们吃。熹宗皇帝也是饿急了,不客气地接过饭碗和筷子,他先用筷子挑了挑碗里的面条,看见面条是外层白里层绿,觉得这种双色面条挺新鲜好看,也不问问是什么面就吃开了,结果是吃完了一碗还想再吃一碗,母女俩只好再和面、再擀面、再切面,做好又让熹宗皇帝吃了一碗,吃完,言谈之中,才知道他们吃的是当地人们非常喜欢吃的一种叫“染亲面”的传统面食。熹宗看见这家女子容貌娇媚,肤白面嫩,身段窈窕,就提出要把她们带到京城里去。老妈妈听了后不由得一脸不高兴,生气地责怪他们不该这样无礼,白吃了自己的饭,还调戏民女。朱由校这才将自己的身份实言相告,又掏出金印为证,立马下旨封小女子为贵妃娘娘。老妈妈听了后赶紧拉着女儿一起跪拜皇上,并答应送女儿进京。
朱由校把她们母女带到京城后,还时常让老妈妈为他做“染亲面”,但他嫌这个名字不好听,冲着自己半路上撞了个贵妃娘娘,便提出把“染亲面”改名为“龙凤面”,这样在熹宗皇帝的宫廷御膳中,又增加了一种新面食。后来,“龙凤面”又从宫廷里传到了民间,入乡随俗,使得至今当地人男婚女嫁时,新郎新娘动身时都要吃一碗“龙凤面”,这好象成了一种难以更改的规矩。但吃“龙凤面”时,必须讲究三大忌讳:一忌用醋,意为夫妻之间不能吃醋;二忌食蒜,意即夫妻之间不能算账;三忌食姜,意思是夫妻和合百年永不僵。
太后寿筵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作为乾隆盛世时的一道大菜,很难想象它能在山西安家落户,成为三晋大地上的一道食苑奇葩。相传,乾隆皇帝为了给太后钮祜禄氏庆贺六十大寿,着实下了一番苦心,为给老太太祝寿,他动工建造了大报恩延寿寺,并派人四处采集山珍海味,收纳奇珍异宝,又将新建的“清漪园”装饰一新,张灯结彩,彩棚高搭,可谓天下第一大气派。赶到了老太太寿诞的这一天,时辰一到,万寿无疆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器乐声响彻金碧辉煌的朝廷上下。首先是乾隆给太后祝寿,接下来是皇后、贵妃以及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排着长队一拨一拨地敬贺千岁千千岁。之后便是皇后到院子里放生,只见一百只小鸟盘旋在故宫的上空鸣叫嬉戏,仿佛它们也在为太后的寿诞而唱着祝词。根据乾隆的口谕,御膳坊仿照放生时的热闹场面,选用母鸡、鸽蛋、蟹黄等原料,制作成一道形似百鸟朝凤的寿筵菜肴,取名为“百鸟朝凤”,当皇太后钮祜禄氏坐在百鸟朝凤的寿桌前,仿佛天下的鸟儿都在围着她鸣唱似的,高兴得老太太真以为自己是一只凤凰呢。
自乾隆为太后六十大寿而制作了百鸟朝凤筵以后,几乎后来的清廷后妃及皇亲国戚们,无一不学此例,使之成为宫廷寿筵必备的大菜之一。后来,随着朝廷的军政要员往来山西,这道宫廷名肴便流传到了山西,而山西的厨师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加工,使之更加形如百鸟朝凤,造型越发美观,口感香嫩酥烂,滋味鲜美醇厚。它的制法是首先把鸡脯朝下,用刀把鸡背骨、龙骨等拍平,把鸡翅别起来,剁去尖爪,把腿盘起来,使鸡变成卧爬形,在开水中烫透。鸭胗一切两半,在开口处划四道刀口,也在开水中烫透,同鸡一道在凉水中洗净。取半片鲜荷叶,在开水中烫一下,垫在砂锅底下,把鸡和鸭胗放入砂锅中,加绍酒、葱段、姜块,倒汤没过鸡和鸭胗,先用中火烧开,再用小火烧两小时。其次把炒勺在旺火上用猪油将蟹黄炒出黄油和香味,倒入砂锅中,加盐、花椒粉,严实加盖,在小火上慢炖1小时左右。第三是用十个扁长形的酒盅,在盅内抹上猪油,摆上香菇、火腿成鸟的翅膀和尾巴,每一个盅内打一个鸡蛋,点一滴盐水,上屉蒸四分钟取出,趁热扣出鸡蛋即成小鸟形,放在大平盘中摆成一圈。将砂锅内的鸡取出背朝下,放在大平盘中间,把鸭胗穿插在鸡蛋空隙处,把锅里的汤汁倒在勺内,加味精勾芡,浇在鸡和鸡蛋上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