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f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新课程删减了历史旧教材课程中“繁、难、偏、旧”的内容,给历史教学增加了诸多“新的色彩”,使得当今的高中历史课堂逐渐“活”了起来,充分彰显了新课程的魅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困惑丛生:该如何化解历史教材单元教学内容容量大、教学任务重,而课时少、难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计划,初高中教学缺乏衔接等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产生的矛盾呢?于是,不少高中历史教师发出感叹:高中历史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针对教学中产生的诸多困惑,笔者依据自己的实践体会,提出以下一些基本对策。
  
  一、困惑之一:教学内容的处理——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
  
  “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这个内容该不该讲,二是如果要讲,讲到什么程度。历史课程改革,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内容的模块设计上,其编排方式的优点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打破了以往的课程构建观念,使教科书的面目焕然一新,内容更加鲜明、活泼,渗透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学生发挥个性与创造性思维,从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学习。但是,再新的教学理念也离不开合适的载体,否则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新教材的专题模块设计优越性,要在扎实的初中历史教学基础上才能更加充分地得以体现。然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过于深奥,对一些初中历史知识基础薄弱、还未形成历史知识体系的高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多的障碍。加之部分内容安排过于简略,无法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全貌。这样,就使专题教学产生了困难。比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之一“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出现了“代议制”这个名词。“代议制”作为一个政治名词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不完全理解名词的情况下学习历史,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在解释概念上花了很多时间,已无精力进行教学创新。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之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为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材对新民主主义过程只做了简要的叙述,内容平铺直叙,无法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教师为了弥补教材漏洞做了大量的知识补充工作,明显是“穿着新鞋走老路”。以上两个例证均是教师因无法控制“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个度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的真实写照。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把握这个“度”的。
  对策之一:认识模块功能,深度解读教材
  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这种编排,既强调了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包容性,又兼顾了历史知识的选择性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因此,课程内容设计呈现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讲究螺旋式上升是为了避免拔苗助长、一步到位的不当做法,做到教学到位而不越位。同时,对于一些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都出现的内容,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应当控制在“基本要求”的层次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再拓展到较高的层次,这样就可以在体现构建性的学习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出教材的选择性功能。
  新教材内容多,理论分析要求比较高,正常讲授,课时显然不足。因此,教师处理新教材时,要善于大胆取舍,能不讲的坚决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把教学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分析上。虽然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一标多本”,但据笔者的理解,不管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教师都要研究新课标,发挥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教材的编写者、教师和考试命题者是三张皮,只有课标才对三者都具有约束力。要发挥课标的导向作用,上课前教师必须将课本知识“吃透”,做到重点、难点心中有数,避免教学时出现挖掘得太深、太细的问题。仍以人民版“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讲授具体内容时,对“五四运动的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解放战争的经过”等内容可少讲或不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把讲解重点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线索”“发展历程以及胜利的意义和经验”等内容上。
  总之,教师要善于跳出教材看教材,要站在整个中学历史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即不仅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为什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多研究新教材与新课标共性的东西,结合学情将教材知识激活、整合和重组,形成带有教师个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二、困惑之二: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不要探究?如何探究?
  
  新教材删减了旧教材中政治性很强的内容,增加了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诸如“本课要旨”“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学习总结”等新栏目,使得我们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亲身实践的学习情境,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举办虚拟拍卖会等也成了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然而,热闹之中有隐患,每堂必探究极易导致 “无效探究”。 诸如人民版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目中有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一问题,书中可以找到现成答案,组织探究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使学生开启思维、迸发火花,久而久之反会熄灭学生思考的热情。
  那么如何处理要不要探究、如何探究这个问题呢?
  对策之二:针对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为的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探究已成为新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关键是如何探究,因为倡导探究并非意味让探究主导一切,否定其他的教学模式,只是实施探究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首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要求,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只有那些具备探究价值的并且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才可以设计成历史探究活动。比如“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国家统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等问题,都能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既能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鉴古知今,又能选择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问题,拉近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距离。选择此类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又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又较好地落实了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历史的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为例,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许多学生感同身受,因此,他们对发生在1929~1933年的那场经济危机很有兴趣,急于在探究学习中发表自己对经济危机的看法。基于这一情况,笔者先组织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经济危机的资料;然后,在上课时出示“经济危机时资本家为什么宁愿把物资销毁也不把它廉价卖给工人?” “美国的危机是从股票开始的,你们的父母很多也在炒股。假如有一天股票暴跌,会引发危机吗?” “今年上半年我国股市持续下跌,你见过发生危机吗?”“当年,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蔓延成资本主义世界危机时,苏联却在有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它能逃过此劫?” 等系列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学生众说纷纭,此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积极地寻找答案、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笔者获得的最真切的感受是“在路上”,在艰难中求索,在两难中抉择。只有本着务实求真的态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目的。
其他文献
学习任务三  概念与图示:破译学术文章的奥秘  (一)厘清概念,走近学术  学术类文章通常有很强的专业性,文中的陌生概念容易造成阅读障碍。了解、辨析重要概念,是走近学术类文章的一把钥匙。  1.梳理概念  “中国知网”是一个可以检索学术期刊、高校论文等参考文献的网站。为使文章能够更为快捷地被检索者搜索到,并把握文章要点,学术性文章往往需要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通常是文章中重点提出、阐述或辨析的概念。假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趣闻:1996年的招生录取时,哈佛把165名考了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为什么呢?哈佛的理由是:他们录取学生的依据不仅仅看高考的分数,这只是录取学生的三个要素之一。  哈佛录取学生要看高考的成绩、平时的成绩和综合素质。他们录取的是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高考成绩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综合素质包括参加社区活动、见义勇为、个人特长、助人为乐等等。每一个想进入哈佛的学生都要有当地声望很高的人的
1876年,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只身来到芝加哥,他一无文化,二无特长,为了生存,只好帮商店卖起了肥皂。随后,他发现发酵粉利润高,立即投入所有老本购进了一批发酵粉。结果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当地做发酵粉生意的远比卖肥皂的多,自己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眼见着发酵粉若不及时处置,将损失巨大,年轻人一咬牙,决定将错就错,索性将仅有的两大箱口香糖贡献出来——买一包发酵粉,可获赠两包口香糖。很快,他手中
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说完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
我的高三有点儿难    In:(我现在上高三,不知道怎么的,感觉自己非常敏感,一点儿小小的事情都会郁闷半天,比如我被一个人的群T了,都会很难受,在跟人打交道时就更不知道怎么相处了,通过网络,我认识了一个大学生哥哥,心情不好时,我经常会打电话向他倾诉,但是我现在有点儿怕他烦我。我也问过他,我老是跟他说不开心的事他会不会烦。他说他把我当妹妹看。但我依然怕他烦我。可是如果不联系他,我又怕我们的关系会疏远
暑期里,你准备为自己的美丽做些什么?也许暑期一过,你就是那个人人羡慕的“美人”哦!你准备怎样锻炼身体?运动不当受伤了怎么办?    美容小课堂    每周做个去角质  角质是什么呢?就是死皮!头屑、脱皮都是角质。头屑只能是洗头的时候解决了,我重点要说的是身上的角质,一个星期可以做2~3次。轻轻地磨掉死皮,然后记得一定要擦乳液,不然的话新生的皮肤会没有营养的。脸上一个星期最多只能做一次,做过磨砂以后
(一)无心插柳柳成荫  记得那是初中一年级上半学期的一个午后,班主任手持一张表格走进教室。她的主旨是激励我们广泛阅读,而且强烈推荐的图书,都列在表格里。当时,我一眼就看好了《中学生博览》,原因很简单,“博览”啊,一看就很有科技含量。订购完成之后,我就一直幻想着,看完《中学生博览》,我成为了中国航天领域的居里夫人。  然而,读完我人生中第一本《中学生博览》后,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学生博览》不是科普杂
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学校教育积极倡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从“记忆型教学文化”到“思维型教学文化”的转变。为达成这一目标,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重要途径。当批判性思维成为历史教学的常态时,历史教学的质量必将发生质的变化。  一、何谓批判性思维  对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学者任长松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指这样的思维过程,即对他人或自己的判断(观
一个单薄的夏天能负荷多少梦想,  当所有梦想被烧灼成一团火焰,  积蓄已久的力量让梦想与希望星火燎原,  不知不觉,  点燃了这个保持缄默的夏天。  ——题记    这个夏天本应与以往没什么不同,依旧是堆积如山的作业,依旧是补不完的课,依旧是偶尔袭上心头的寂寞,甚至空虚。  可是这早已预制好的一切被他们改变了。是他们的歌声给了我力量,是他们的执著让我感动,是他们追逐梦想的脚步召唤着我一同前行。他们
我最喜欢的歌曲  《有梦好甜蜜》是动画片《我为歌狂》的插曲,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胡彦斌淡淡的声线、李彩桦柔柔的嗓音,加上空灵的钢琴、纯妙的吉他等伴奏,一首歌唱梦的美好、歌唱有梦好甜蜜的曲子是这样动听。年少的人儿,谁都会有只属于自己的五彩的希冀,好似盛夏的雨淅淅沥沥地不停唱;放肆的男孩女孩,谁都有无法言说的渴望,被大人们称作秘密的东西在心底的森林里暗暗地发芽,成长;像经过27层工序过滤的水一样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