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新课程删减了历史旧教材课程中“繁、难、偏、旧”的内容,给历史教学增加了诸多“新的色彩”,使得当今的高中历史课堂逐渐“活”了起来,充分彰显了新课程的魅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困惑丛生:该如何化解历史教材单元教学内容容量大、教学任务重,而课时少、难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计划,初高中教学缺乏衔接等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产生的矛盾呢?于是,不少高中历史教师发出感叹:高中历史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针对教学中产生的诸多困惑,笔者依据自己的实践体会,提出以下一些基本对策。
一、困惑之一:教学内容的处理——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
“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这个内容该不该讲,二是如果要讲,讲到什么程度。历史课程改革,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内容的模块设计上,其编排方式的优点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打破了以往的课程构建观念,使教科书的面目焕然一新,内容更加鲜明、活泼,渗透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学生发挥个性与创造性思维,从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学习。但是,再新的教学理念也离不开合适的载体,否则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新教材的专题模块设计优越性,要在扎实的初中历史教学基础上才能更加充分地得以体现。然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过于深奥,对一些初中历史知识基础薄弱、还未形成历史知识体系的高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多的障碍。加之部分内容安排过于简略,无法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全貌。这样,就使专题教学产生了困难。比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之一“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出现了“代议制”这个名词。“代议制”作为一个政治名词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不完全理解名词的情况下学习历史,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在解释概念上花了很多时间,已无精力进行教学创新。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之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为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材对新民主主义过程只做了简要的叙述,内容平铺直叙,无法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教师为了弥补教材漏洞做了大量的知识补充工作,明显是“穿着新鞋走老路”。以上两个例证均是教师因无法控制“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个度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的真实写照。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把握这个“度”的。
对策之一:认识模块功能,深度解读教材
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这种编排,既强调了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包容性,又兼顾了历史知识的选择性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因此,课程内容设计呈现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讲究螺旋式上升是为了避免拔苗助长、一步到位的不当做法,做到教学到位而不越位。同时,对于一些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都出现的内容,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应当控制在“基本要求”的层次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再拓展到较高的层次,这样就可以在体现构建性的学习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出教材的选择性功能。
新教材内容多,理论分析要求比较高,正常讲授,课时显然不足。因此,教师处理新教材时,要善于大胆取舍,能不讲的坚决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把教学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分析上。虽然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一标多本”,但据笔者的理解,不管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教师都要研究新课标,发挥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教材的编写者、教师和考试命题者是三张皮,只有课标才对三者都具有约束力。要发挥课标的导向作用,上课前教师必须将课本知识“吃透”,做到重点、难点心中有数,避免教学时出现挖掘得太深、太细的问题。仍以人民版“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讲授具体内容时,对“五四运动的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解放战争的经过”等内容可少讲或不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把讲解重点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线索”“发展历程以及胜利的意义和经验”等内容上。
总之,教师要善于跳出教材看教材,要站在整个中学历史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即不仅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为什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多研究新教材与新课标共性的东西,结合学情将教材知识激活、整合和重组,形成带有教师个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二、困惑之二: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不要探究?如何探究?
新教材删减了旧教材中政治性很强的内容,增加了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诸如“本课要旨”“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学习总结”等新栏目,使得我们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亲身实践的学习情境,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举办虚拟拍卖会等也成了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然而,热闹之中有隐患,每堂必探究极易导致 “无效探究”。 诸如人民版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目中有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一问题,书中可以找到现成答案,组织探究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使学生开启思维、迸发火花,久而久之反会熄灭学生思考的热情。
那么如何处理要不要探究、如何探究这个问题呢?
对策之二:针对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为的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探究已成为新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关键是如何探究,因为倡导探究并非意味让探究主导一切,否定其他的教学模式,只是实施探究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首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要求,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只有那些具备探究价值的并且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才可以设计成历史探究活动。比如“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国家统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等问题,都能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既能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鉴古知今,又能选择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问题,拉近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距离。选择此类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又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又较好地落实了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历史的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为例,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许多学生感同身受,因此,他们对发生在1929~1933年的那场经济危机很有兴趣,急于在探究学习中发表自己对经济危机的看法。基于这一情况,笔者先组织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经济危机的资料;然后,在上课时出示“经济危机时资本家为什么宁愿把物资销毁也不把它廉价卖给工人?” “美国的危机是从股票开始的,你们的父母很多也在炒股。假如有一天股票暴跌,会引发危机吗?” “今年上半年我国股市持续下跌,你见过发生危机吗?”“当年,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蔓延成资本主义世界危机时,苏联却在有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它能逃过此劫?” 等系列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学生众说纷纭,此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积极地寻找答案、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笔者获得的最真切的感受是“在路上”,在艰难中求索,在两难中抉择。只有本着务实求真的态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目的。
针对教学中产生的诸多困惑,笔者依据自己的实践体会,提出以下一些基本对策。
一、困惑之一:教学内容的处理——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
“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这个内容该不该讲,二是如果要讲,讲到什么程度。历史课程改革,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内容的模块设计上,其编排方式的优点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打破了以往的课程构建观念,使教科书的面目焕然一新,内容更加鲜明、活泼,渗透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学生发挥个性与创造性思维,从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学习。但是,再新的教学理念也离不开合适的载体,否则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新教材的专题模块设计优越性,要在扎实的初中历史教学基础上才能更加充分地得以体现。然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过于深奥,对一些初中历史知识基础薄弱、还未形成历史知识体系的高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多的障碍。加之部分内容安排过于简略,无法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全貌。这样,就使专题教学产生了困难。比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之一“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出现了“代议制”这个名词。“代议制”作为一个政治名词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不完全理解名词的情况下学习历史,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在解释概念上花了很多时间,已无精力进行教学创新。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之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为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材对新民主主义过程只做了简要的叙述,内容平铺直叙,无法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教师为了弥补教材漏洞做了大量的知识补充工作,明显是“穿着新鞋走老路”。以上两个例证均是教师因无法控制“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个度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的真实写照。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把握这个“度”的。
对策之一:认识模块功能,深度解读教材
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这种编排,既强调了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包容性,又兼顾了历史知识的选择性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因此,课程内容设计呈现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讲究螺旋式上升是为了避免拔苗助长、一步到位的不当做法,做到教学到位而不越位。同时,对于一些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都出现的内容,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应当控制在“基本要求”的层次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再拓展到较高的层次,这样就可以在体现构建性的学习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出教材的选择性功能。
新教材内容多,理论分析要求比较高,正常讲授,课时显然不足。因此,教师处理新教材时,要善于大胆取舍,能不讲的坚决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把教学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分析上。虽然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一标多本”,但据笔者的理解,不管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教师都要研究新课标,发挥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教材的编写者、教师和考试命题者是三张皮,只有课标才对三者都具有约束力。要发挥课标的导向作用,上课前教师必须将课本知识“吃透”,做到重点、难点心中有数,避免教学时出现挖掘得太深、太细的问题。仍以人民版“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讲授具体内容时,对“五四运动的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解放战争的经过”等内容可少讲或不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把讲解重点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线索”“发展历程以及胜利的意义和经验”等内容上。
总之,教师要善于跳出教材看教材,要站在整个中学历史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即不仅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为什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多研究新教材与新课标共性的东西,结合学情将教材知识激活、整合和重组,形成带有教师个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二、困惑之二: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不要探究?如何探究?
新教材删减了旧教材中政治性很强的内容,增加了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诸如“本课要旨”“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学习总结”等新栏目,使得我们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亲身实践的学习情境,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举办虚拟拍卖会等也成了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然而,热闹之中有隐患,每堂必探究极易导致 “无效探究”。 诸如人民版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目中有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一问题,书中可以找到现成答案,组织探究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使学生开启思维、迸发火花,久而久之反会熄灭学生思考的热情。
那么如何处理要不要探究、如何探究这个问题呢?
对策之二:针对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为的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探究已成为新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关键是如何探究,因为倡导探究并非意味让探究主导一切,否定其他的教学模式,只是实施探究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首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要求,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只有那些具备探究价值的并且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才可以设计成历史探究活动。比如“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国家统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等问题,都能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既能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鉴古知今,又能选择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问题,拉近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距离。选择此类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又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又较好地落实了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历史的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为例,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许多学生感同身受,因此,他们对发生在1929~1933年的那场经济危机很有兴趣,急于在探究学习中发表自己对经济危机的看法。基于这一情况,笔者先组织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经济危机的资料;然后,在上课时出示“经济危机时资本家为什么宁愿把物资销毁也不把它廉价卖给工人?” “美国的危机是从股票开始的,你们的父母很多也在炒股。假如有一天股票暴跌,会引发危机吗?” “今年上半年我国股市持续下跌,你见过发生危机吗?”“当年,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蔓延成资本主义世界危机时,苏联却在有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它能逃过此劫?” 等系列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学生众说纷纭,此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积极地寻找答案、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笔者获得的最真切的感受是“在路上”,在艰难中求索,在两难中抉择。只有本着务实求真的态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