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栎类是南阳市重要树种,由于树种单一、纯林面积大,以栎尺蠖、栎粉舟蛾为主的食叶害虫和以栎旋木柄天牛为主的蛀干害虫危害严重。2012年开始,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栎松以5:3和5:2的纯林改混交林试验,经2015~2019年虫情调查,已混交成林的栎松混交林抗逆食叶、蛀干害虫的性能大大增强,其虫口密度比同期纯林降低了80%以上。
关键词:栎类纯林;改造;抗逆性能;试验。
栎类是河南省南阳市的优势树种,总面积达850多万hm2。但由于栎类树种单一、纯林面积大,以栎尺蠖、黄二星舟蛾和栎粉舟蛾为主的食叶害虫和以栎旋木柄天牛为主的蛀干害虫危害严重。为了找到控制栎类害虫严重发生的状况,减少危害损失,2012年以来,笔者参与组织了栎类纯林改造为栎、马尾松混交林试验,期望通过试验观察,确定栎松混交林抗逆主要害虫的性能。
1 试验地概况
2012年在西峡县五里桥镇稻田沟村选择树龄4年生,平均密度65株/667m2、平均胸径2.0cm、树高2m左右,面积7.33hm2栎类纯林和在淅川县上集镇草庙沟村,选择树龄4年生,平均密度68株/667m2、平均胸径2.1cm、树高2m左右,面积10hm2的两块栎类纯林作为试验地。
2 试验设计
2012年11月份在西峡县稻田沟试验地,按点状模式进行纯林改造,将每5株栎类外围伐除3株(株行距可不固定,随机设),改种为高1.5至2.0m的马尾松苗(如有缺株直接种植)。2012年秋季将淅川县上集镇草庙沟村试验地也按点状模式进行改造,每5株栎树外围挖2株(株行距同上),改种为高1.5至2.0m马尾松苗(如有缺株直接种植)。改造后栎、松苗平均密度保持65~68株/667m2。第二年秋季对新栽植没有成活的松苗进行同法补造。同时分别在其中东南、西南和正北部设立面积均为0.33hm2以上标准地3块,每块按对角线选30株标准株,作为虫情监测调查的样地和样株。另外,在两地试验地的相邻外围的纯栎类林内,各设立一块标准地,其面积和样株选择方法同上。
3 试验效果调查与核算
待栎松混交林生长稳定后,于2015年至2019年每间隔一年的4月中旬在栎食叶害虫幼虫2、3龄期和蛀干害虫幼虫期,按栎类主要害虫监测调查方法,在标准地内分别调查虫口密度、树叶受害程度,做好记录。对混交林随林龄增加的虫害发生情况、同期同生长条件的混交林与纯林的虫害发生情况、2019年混交林比2015年初期纯林的虫害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改造后混交林的抗虫性能。调查分析数据见下表。
2019年与2015年的混交林虫口密度变化:(13.0-2.78)/13.0=78.6%;2019年混交林比2015年纯林虫情变化:(14.57-2.78)/14.57=80.9%;2019年混交林比2019年纯林虫情变化:(14.60-2.78)/14.0=81.0%;2019年混交林与纯林蛀干害虫虫情变化:(8.1-1.2)/8.1=85.2%。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①栎类纯林改造为栎、松后,随树龄增加,混交林的抗虫性能不断增大,平均虫口密度由2013年调查初的平均13.0头/百叶降为2017年的2.78头/百叶,平均虫口减退率为78.6%。
②改造为栎、松后的混交林树木比初期纯林抗虫性能大大提高,2019年的混交林比2015年的纯林平均虫口密度降低80.9%。
③改造后的混交林比同期纯林食叶害虫虫口密度也大幅度降低,2019年混交林比2019年同期纯林平均虫口密度降低达81.0%。
④经2019年调查混交林内天牛虫口密度比纯林平均降低85.2%。2019年冬季大雪,部分纯林内栎木因天牛危害被大量壓断,但混交林内栎木几无受害情况。
参考文献
[1] 马爱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2] 林晓安.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关键词:栎类纯林;改造;抗逆性能;试验。
栎类是河南省南阳市的优势树种,总面积达850多万hm2。但由于栎类树种单一、纯林面积大,以栎尺蠖、黄二星舟蛾和栎粉舟蛾为主的食叶害虫和以栎旋木柄天牛为主的蛀干害虫危害严重。为了找到控制栎类害虫严重发生的状况,减少危害损失,2012年以来,笔者参与组织了栎类纯林改造为栎、马尾松混交林试验,期望通过试验观察,确定栎松混交林抗逆主要害虫的性能。
1 试验地概况
2012年在西峡县五里桥镇稻田沟村选择树龄4年生,平均密度65株/667m2、平均胸径2.0cm、树高2m左右,面积7.33hm2栎类纯林和在淅川县上集镇草庙沟村,选择树龄4年生,平均密度68株/667m2、平均胸径2.1cm、树高2m左右,面积10hm2的两块栎类纯林作为试验地。
2 试验设计
2012年11月份在西峡县稻田沟试验地,按点状模式进行纯林改造,将每5株栎类外围伐除3株(株行距可不固定,随机设),改种为高1.5至2.0m的马尾松苗(如有缺株直接种植)。2012年秋季将淅川县上集镇草庙沟村试验地也按点状模式进行改造,每5株栎树外围挖2株(株行距同上),改种为高1.5至2.0m马尾松苗(如有缺株直接种植)。改造后栎、松苗平均密度保持65~68株/667m2。第二年秋季对新栽植没有成活的松苗进行同法补造。同时分别在其中东南、西南和正北部设立面积均为0.33hm2以上标准地3块,每块按对角线选30株标准株,作为虫情监测调查的样地和样株。另外,在两地试验地的相邻外围的纯栎类林内,各设立一块标准地,其面积和样株选择方法同上。
3 试验效果调查与核算
待栎松混交林生长稳定后,于2015年至2019年每间隔一年的4月中旬在栎食叶害虫幼虫2、3龄期和蛀干害虫幼虫期,按栎类主要害虫监测调查方法,在标准地内分别调查虫口密度、树叶受害程度,做好记录。对混交林随林龄增加的虫害发生情况、同期同生长条件的混交林与纯林的虫害发生情况、2019年混交林比2015年初期纯林的虫害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改造后混交林的抗虫性能。调查分析数据见下表。
2019年与2015年的混交林虫口密度变化:(13.0-2.78)/13.0=78.6%;2019年混交林比2015年纯林虫情变化:(14.57-2.78)/14.57=80.9%;2019年混交林比2019年纯林虫情变化:(14.60-2.78)/14.0=81.0%;2019年混交林与纯林蛀干害虫虫情变化:(8.1-1.2)/8.1=85.2%。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①栎类纯林改造为栎、松后,随树龄增加,混交林的抗虫性能不断增大,平均虫口密度由2013年调查初的平均13.0头/百叶降为2017年的2.78头/百叶,平均虫口减退率为78.6%。
②改造为栎、松后的混交林树木比初期纯林抗虫性能大大提高,2019年的混交林比2015年的纯林平均虫口密度降低80.9%。
③改造后的混交林比同期纯林食叶害虫虫口密度也大幅度降低,2019年混交林比2019年同期纯林平均虫口密度降低达81.0%。
④经2019年调查混交林内天牛虫口密度比纯林平均降低85.2%。2019年冬季大雪,部分纯林内栎木因天牛危害被大量壓断,但混交林内栎木几无受害情况。
参考文献
[1] 马爱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2] 林晓安.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