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7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的教学设计实例,谈谈生物教学中构建模型、利用模型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模型构建 生物教学 遗传规律 现代解释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知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通过建构模型,可排除、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因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生命现象或过程得到纯化和简化,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我国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因此,模型建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
  在生物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自己思考或动手,建构相关模型来学习生物学知识,将会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1.教材分析
  此部分内容安排在遗传与进化模块的第二章第二节“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后面,即学完“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和“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并认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之后。其实“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就是对以上知识内容的相互联系、综合、总结,使学生在细胞水平上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深化和巩固减数分裂的过程,是一个对已有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过程。虽然,教材上没有对这部分内容做很多的讲解,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将决定着前面内容的总体效果。
  2.教学目标
  在“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和“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知识背景下,借助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行为变化等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理解不够透彻,知识零散没有联系,需进一步将知识进行整合。同时,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在模型构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上需要教师指导。
  4.教具准备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剪纸剪出两对同源染色体,两对大小不一,每对一红一白表示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标记出两对等位基因,准备8个磁铁石,作为染色体的着丝点。
  5.教学过程
  导入:“既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那我们再来回顾下减数分裂的过程,把基因加到染色体上去,看看基因是如何分离和自由组合的。
  5.1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
  教师假设一个细胞只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面只有一对等位基因Aa,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减数分裂过程(图1),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回顾减数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为演示的学生做引导:间期(染色体复制)→减I前期→减I中期→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Ⅱ前期(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减Ⅱ中期→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减Ⅱ末期(无同源染色体,无染色单体)。每演示一步,将前一个步骤的印记用红白粉笔画下,最后在黑板上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图(图2)。
  设问:①Aa这对等位基因是在细胞分裂的什么时期分离的?
  ②Aa这对等位基因是由于什么原因分离的?
  ③减数分裂得到的四个配子,每个配子得到一对等位基因的几个?有几种类型?
  ④等位基因分离的实质是什么?(总结出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
  设计说明:用剪纸和磁石模拟染色体,建构物理模型,将染色体形象具体化,利用剪纸的活动变化来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更易理解和记忆。在演示染色体变化的同时,将每一步的印记留下,最后可以展示出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便于学生对整体过程的把握。同时,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黑板上的完整过程呈现可提供提示信息。由于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探究能力还在培养当中,所以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个过程模型的建构,难度较大。因此,采取一个学生上台演示,教师调动所有的学生一起参与,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提示和帮助。
  5.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
  在图2的基础上,如果再加一对同源染色体,这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一对Bb的等位基因,那么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基冈是如何分离和组合的呢?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演示(图3),并在黑板上呈现出一个完成的减数分裂过程图(图4)。其他学生画在学案上。
  设问:①Aa、Bb两对等位基因是在什么分裂时期自由组合的?②两对等位基因是由于什么原因自由组合的?③除了黑板上的组合方式,还有什么组合方式?(请在学案上画出来)④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是什么?(总结出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
  设计说明:同样也是利用剪纸的活动来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不同的是,由于有前一次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到这种构建模型的方法,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过程模型的构建,并且可以进一步把它转化为图画模型,呈现在学案上。此处学生不仅利用了实物模拟的物理过程模型,还利用了图画过程模型,巩固和深化了物理模型构建方法的学习。同时,又通过自己的构建模型,获得了相关知识。
  6.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教学利用了实物模拟、图画等物理过程模型的构建。物理模型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使学生从形象思维人手,降低了学习难度。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物演示的过程,很快理解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原因,以及能自由组合的非等位基因,并能自己初步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不再像以前那样似懂非懂的死记硬背,提高了学习兴趣。
  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构建模型时,学生在亲历思考和探究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教师利用模型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置身于探索科学现象、发现科学规律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构建模型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模型建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模型为主线,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和学习,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建构模型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又合作交流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合作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模型构建的教学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归根到底是通过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人教版教材中,《分子与细胞》模块集中了必修模块中大多数的高中生物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如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实验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在完成实验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
多信息通道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调动的视觉通道、听觉通道、触觉通道、嗅觉通道、味觉通道、运动觉通道等知识和信息获取的途径。研究表明,动物和人类对多感觉通道联合刺激的反应会大于单一感觉模块激活的效应叠加。通过多种信息通道传递来的信息刺激大脑皮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其有效注意时间,增强突触和脑神经的活动,加深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是考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指
摘要 作为检测蛋白质纯度的方法,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出现在生物技术实践课程中。与其它选修实验相比,SDS-PAGE步骤繁琐,人力物力投入大,而且具有安全隐患。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SDS-PAGE的“三个联系”,以期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使学生的收获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 电泳蛋白质 流程 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SDS-
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而“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理念、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如问题串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微课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长期使用单一教学形式,不同教学环节不合适宜地采用某种教学形式,弊端甚多。经过长期总结反思,结合建构主义理论,笔者摸索出“整体设计,博采众长,因地制宜”的教学设计新思路
摘 要 以“基因的表达”为例,阐述了在高三复习中通过深度挖掘科学史组织探究教学,通过物理模型建构实现重难点的突破,通过精选例题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复习课习 生物科学史 探究教学 模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科学史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重演理论为生物科学史引入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高三复习课中以科学史为载体,整合生物学史上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指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下面以“人体的神经调节”一节为例,浅谈如何通过精选教学活动强化概念教学。  1 “人体的神经调节”中的概念分析  “人体的神经调节”是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
摘 要 对学生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利用微课的可行性和需求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将微课应用于二轮复习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此调查基础上,确定微课制作及应用的策略目标。  关键词 微课 高三生物 二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67 - 03  “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使用的。胡
生殖与发育是关乎“性”的知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一谈到“性”就讳莫如深。初一的学生在此之前,可能从没有在众目睽睽之下了解“性”的知识,因此也就难免会出现开头一幕。但青少年对“性”真的一无所知吗?这恰恰是教师、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网络、小说、杂志……“性”无孔不入。与其让青少年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自学成才”,不如通过有效的教育让青少年了解真正科学的性知识。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想就多年来本
摘 要 以教材内容为主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解构教材内容,实行班内分层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良好的发展。阐述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达到初中生物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 分层教学 科学探究 光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新课程背景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
“远离烟酒 拒绝毒品”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5章“现代生活与人类健康”的第三节内容,隶属于生物课程标准中“健康的生活”这一主题。“健康”作为人类永恒的话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章内容围绕“健康”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第一节的主要任务是阐释什么是“健康”,让学生明白“健康”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第二节和第三节内容从关注家庭生活安全和常见的生活坏习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