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迷走神经耳支刺激抑制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机制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haijun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耳支刺激(AB-VNS)对成年犬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14只成年健康比格犬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AB-VNS组(n=7):结扎冠状动脉,间断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对照组(n=7):结扎冠状动脉,行假刺激。对比2组犬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室有效不应期(ERP)、左心室功能、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心室肌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分布及受体的蛋白表达。

结果

①AB-VNS组刺激4周后,独立室性早搏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4 492个/24 h对5 593个/24 h,P<0.05);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74个/24 h对256个/24 h,P<0.05)。②2组犬心外膜和心内膜部位梗死后30 min的心室ERP较基础值均显著缩短(P<0.05),而AB-VNS组刺激4周后,均显著延长(P<0.05)。2组犬梗死后30 min的不应期离散度(dERP)均较基础值显著增大;AB-VNS组刺激4周后,dERP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小。AB-VNS组刺激4周后,心室颤动(室颤)阈值(VF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心内膜:6.9 V对9.4 V,P<0.05;心外膜8.5 V对10.9 V,P<0.05)。③AB-VNS组刺激4周后,左心室酪氨酸羟化酶(TH,9 674 μm/mm2对2 602 μm/mm2P<0.05)和胆碱乙酰酯酶(CHAT,1 025 μm/mm2对2 950 μm/mm2P<0.05)的神经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④AB-VNS组刺激4周后,左心室梗死周边区和非梗死区肾上腺素受体β1(ADRB1)、神经生长因子(NGF)P75受体和TrkA受体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AB-VNS可抑制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延长心室ERP和降低dERP,AB-VNS调节心脏迷走/交感神经失衡,逆转梗死后的交感神经再生,改善ADRB分布异常,可能是AB-VNS预防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永久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尝试希氏束起搏的心衰患者22例,回顾性分析其中14例成功永久希氏束起搏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心功能(NYHA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起搏心电图QRS时限,记录手术时间、手术方法、并发症、植入器械,对
目的观察希氏束起搏患者导线(3830,美国美敦力公司)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入组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进行希氏束起搏治疗的患者,定期常规程控随访,记录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导线阻抗。患者基线高阈值定义为植入后起搏阈值高于2.5 V/0.4 ms;术后阈值增高定义为术后随访时起搏阈值较基线阈值升高>1.0 V且达到2.5 V/0.4 ms以上。结果66例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在心力衰竭(心衰)伴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HPCD)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短期结果。方法入选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具备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的心衰伴HPCD的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知情同意将HBP作为首选方法纠正HPCD。统计HBP纠正HPCD成功率、起搏参数、起搏表现及短期临床效果,根据纠正HPCD的HBP类型
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永久希氏束起搏(HBP)的长期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尝试行永久HBP的患者105例,评估永久HBP参数变化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主要指标为心功能(NYHA分级)和超声心动图结果等指标。结果成功HBP 88例,其中选择性起搏64例(72.7%),非选择性起搏24例(27.3%)。术中希氏束导线阈值(1.3
期刊
目的右心室快速起搏是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机制的经典方法,目前用于制作此类模型的多为较大动物的心衰模型。本实验旨在建立快速起搏致心衰大鼠模型。方法将18只290~310 g雄性健康SD大鼠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起搏组。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假手术组及起搏组行起搏器及导线植入术后应用抗生素7 d,然后假手术组常规饲养;起搏组以550次/min持续快速心室起搏4周。结果起搏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和心肌核素显像技术评估希氏束起搏(HBP)患者的心脏机械同步性。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符合永久起搏适应证、左心室射血分数和QRS时限均正常的患者进行HBP。根据起搏特征及形态分为选择性HBP(S-HBP)及非选择性HBP(NS-HBP)。所有患者在植入术后1周,分别在S-HBP、NS-HBP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