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大鼠胶原诱导型关节炎的缓解效应及作用机制

来源 :针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ky_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炎性反应及骨质破坏的缓解效应,探讨针刺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大鼠尾根部多点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法诱导建立CIA模型.电针组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进行电针干预,疏密波,2 Hz/100 Hz,强度1 mA,30 min/次,1次/d,连续28 d.每周监测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和足容积;干预结束后通过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和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大鼠踝关节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13和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容积增大、关节炎指数升高(P<0.01);踝关节滑膜增生,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关节软骨与骨部分损毁,破骨细胞数量增加(P<0.01);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升高(P<0.05);膝关节滑膜组织中MMP-1、MMP-3、MMP-13及RANKL蛋白表达上调(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足容积减小、关节炎指数降低(P<0.05);踝关节面较完整,滑膜组织增生不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软骨层较厚,破骨细胞数量减少(P<0.01);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P<0.05);膝关节滑膜组织中MMP-1、MMP-3、MMP-13及RANKL蛋白表达下调(P<0.01,P<0.05).结论:电针干预“足三里”“三阴交”穴对CIA大鼠关节炎性反应与骨质破坏具有较好的缓解效应,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滑膜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和骨破坏相关蛋白来实现的.
其他文献
左甲状腺素钠(levothyroxine sodium,L-T4)为人工合成的四碘甲状腺原氨酸钠(T4),体内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T3而发挥作用。1927年L-T4由Kendall等首次分离获得[1],目前广泛用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替代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抑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辅助治疗以及非毒性甲状腺肿等。L-T4具有疗效可靠、血清半衰期长、治疗成本低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