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82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工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核心课,在以往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忽视课程思政教育。文章深刻剖析了无机及分析化学重点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弥补了课堂教学活动中思政内容的缺陷与不足。将“科创精神”“家国情怀”“职业操守”与“政治认同”等思政要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关键词:思政元素;教学设计;立德树人;无机及分析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1-0189-04
  Abstract: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re cours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related majors. In the past classroom teaching, knowledge teaching was given priority to whi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was neglected.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key contents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makes up for the defects and deficienc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scientific innovation spirit", "national feeling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political identity" are brought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student-centered and pass to the students the correct value pursuit, ideals and beliefs and national feelings effectively in a "silent" wa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为此,高等教育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坚持“育人为党、育才为国”总基调,使“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并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及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类及生命、环境、药学、农学等近源专业的理论基础必修课,涉及的专业面广、学生人数多,尤其是在大一学年开设。将“科创精神”“家国情怀”“职业操守”与“政治认同”等思政因素融入无机与分析化学这一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在讲授无机与分析化学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让无机与分析化学这门课程不仅在专业知识层面是近源专业的基础,而且在“思政教育”层面成为助推化学化工类及近源专业学科发展的“指南针”与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强心剂”。
  一、“课程思政”融入无机与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在无机与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有利条件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类及近源专业大一新生的专业基础课,新生从相对封闭的高中氛围步入相对开放的大学环境,既懵懵懂懂又充满好奇,既充满困惑又满怀希望,犹如白纸待丹青。此时的他们思想简单,极具可塑性,为无机与分析化学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在进行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为己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以便在将来步入社会后能够提高行业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二)在无机与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专业课教师都存在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思政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与专业课教学没有必然的联系,专业课的任务就是传授学生们专业知识以及提升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侧重强调“思政教育”的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以及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对于职业操守与科创精神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却涉略甚少乃至空白。职业操守包括法制伦理、社会责任、工程伦理、工程师素养、老一辈化学化工专家及教育家的精神等,科创精神则涵盖科学精神、科技进步、安全环保与创新实例。   无机与分析化学的每一个章节中都可以挖掘出“职业操守”与“科创精神”的相关“思政教育”元素,任课教师可以结合专业、教学内容、行业发展及科研方向进行挖掘、融入和总结,在点滴事例的浸润中提升同学们的个人素养、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科学精神,在专业知识的应用实例中树立服务社会、引领行业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结合化学分析的相关知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党、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二、“课程思政”融入无机与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作为化学化工类及近源专业的基础课,无机与分析化学处在专业课教学的前沿阵地,因此,“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作为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能否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要素,对课程思政教育能否充分融入无机与分析化学专业教育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组织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并将之无缝衔接到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结合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专业的角度去探究并进行深入系统的剖析,实现知识讲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紧密融合。其次,授课教师还要善于将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提升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出不仅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能引领行业发展、铸就行业未来的领路人。而这一切,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更要有创新能力和忘我牺牲的职业操守。任课教师只有将这些理念渗透到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整个过程,才能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又红又专”的栋梁之材,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
  (二)挖掘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打赢“课程思政”主战场
  传统授课方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忽略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创新空间,对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为不利的。为落实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满足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求,应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启发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职业操守等“课程思政”点牢固嵌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例如,在讲授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时,明确平衡是一定条件下的平衡,条件变化平衡就会发生移动,为此我们可以创造条件使平衡向有利的方向进行。这里面可以挖掘的思政点是做科学研究同样会面临着顺境和逆境,只要我们不畏艰辛刻苦攻坚,就一定能够抵达科学的顶峰,牢记董必武先生的教诲“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同时在教学方式上可以设计逆水行舟的动画,生动展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人生哲理。在讲授酸碱滴定曲线的绘制时,引入酸碱滴定的视频与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滴定过程中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过程,引出滴定突跃的概念。这里面可以挖掘出的思政点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质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在科学研究与工作过程中,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长时间努力工作不断积累的结果,没有好的根基再漂亮的建筑也是空中楼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巧妙穿插一些科学家的励志故事,讲述一些伟大成就取得之艰辛,将科学精神与职业操守牢固树立在同学们的心中。
  (三)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
  在组织与设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深入挖掘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使之嵌入到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采取灵活多样引人入胜的形式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发挥好专业基础课的育人“前沿阵地”之功能。
  例如,在讲授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时,明确采样的标准是样品要具有代表性,这是专业要求,但同时也要明确采样要科学合理避免浪费,避免给环境带来不可逆的危害,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职业操守。在讲授化学分析方法时,不仅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化学分析方法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白利用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判断哪些与化学相关的行为是可取的,哪些行为是必须要杜绝的,牢固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安全环保理念。在组织与设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己设计实验内容,比如在酸碱滴定实验设计时,可以指导学生测定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如猕猴桃中抗坏血酸的含量,从材料的准备、预处理到方案设计,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科创精神这一思政点润物无声地融入到学生的实验教学中。
  三、完善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评价体系中,考察内容基本上全部都是专业知识,考察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试题类型包括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及计算等,这种评价方式非常类似于过去的八股文,僵硬古板索然无味,考察的基本都是同学们死记硬背的情况,既考察不出学生对专业知识活学活用的情况,更谈不上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点的挖掘与运用。因此,将“课程思政”元素切实融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评价体系这一环节不仅必须要充分体现出来,而且至关重要。
  例如,在考察化学平衡移动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以合成氨反应為例,请学生分析思考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降低合成氨成本,降低合成氨过程对大气、水的污染?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的化学平衡知识运用到合成氨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能使学生意识到降低企业成本,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每一个化工人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更能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学习热情,清晰自己未来的使命与担当,牢固树立自己的科创精神与职业操守。   四、结束语
  作为化学化工类及近源专业的“领头羊”,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不仅担任专业基础知识普及的功能,更是“课程思政”教育根植于专业教育的“侦察兵”与“领航人”,是相关近源专业教书育人的主戰场与前沿阵地。而作为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是这场战役的设计者,更是指挥这场战役的司令员,因此能否将“课程思政”很好地融入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要明确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不是教学活动的被动执行者,而是积极参与者,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积极挖掘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与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元素如春雨般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中,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在“科创精神”与“职业操守”方面起到表率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教诲学生,这才是真正的育人于课、育人于教、育人于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朱丽丽,杨振兴,曹静.“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J].云南化工,2019,46(3):194-196.
  [3]刘志莲,崔玉,刘思全,等.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J].大学化学,2020,35(9):31-35.
  [4]边绍伟,沈丽,张健,等.“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5):443-446.
  [5]孙文亮.将思政教育引入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广东化工,2019,46(10):177-178.
  [6]陈立刚,牛娜,孙明礼.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9(4):58-60.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大学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编号:2019SJGLX233)
  作者简介:唐庆杰(1969-),男,满族,河北承德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学教法、精细品化工及光催化水处理。
  *通信作者:范云场(1979-),男,汉族,河南开封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教学院长,研究方向:教学教法、精细品化工。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在内部管理、学训矛盾和招生制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了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作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和文献收集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目前普通高校的运动队发展现状,并从学训关系、经费、教练、生源、管理多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够为我国的高校运动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摘 要:“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一线体医融合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们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改革教学方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拔尖国际会计人才的短缺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文章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基于OBE教育理念,结合民族地区国际化会计教育发展现状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需求,对民族地区拔尖国际会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析,指出民族地区培育拔尖国际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区域适应性不强等问题。据此,文章以成果、学生、可持续、国际化为导向,对课
教育惩戒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必要手段,是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但长期以来概念界定不清、惩戒规则不明。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称其为《规则》),并宣布该规则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规则》明确了教育惩戒的概念、实施原则、条件、方式、范围、限度和滥用教育惩戒权的责任等。  《规则》的出台打破了教育惩戒“无法可依”的困境,有利于提高教育懲戒的科学性和实效
摘 要: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为了产生“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针对课程10个章节深度挖掘“思政映射点”,将文化自信、强国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思政目标融入到课程教学目标中,可为土木工程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本文基于城乡教育融合背景下城乡学校互动教研的现状,论述加强县域内学校互动教研的策略:组建城乡学校互动教研团队,为推动城乡教育融合提供人力资源基础;搭建城乡学校互动教研平台,实现城乡教师“送得下,走得上,学得到,练得出”的互动目标。  【关键词】县域内 城乡教育融合 互动教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04-02  党的十九大
摘 要:“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观点,为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带来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提供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机遇。文章分析 “互联网+”时代为教学带来的机遇,对比分析“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型教学理念,并基于SPOC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以传统课程工程制图及计算机CAD为例,介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应用、获得的成效以及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大规模在线开放课
【摘要】本文基于德育评价目标异化、德育评价信效度不高、德育评价连续性缺失等问题,建议构建“一个核心,两个原则,三种形式”的三维德育评价体系,即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评价目标,确立以“长效化、本土化”为原则的评价指标,采取“画像式、述评式、立体式”的评价方式,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效度。  【关键词】义务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德育评价 德育效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法学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对学生未来从事法律职业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法学教学模式在培养法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缺位明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合法学的学科特点。翻转课堂通过深度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法学本科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法学翻转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机制设计和策略实施十分重要。  关键词:翻转课堂;创造性思维;深度学习;经验主义;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