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2-000-01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田径短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方法。文章主要从重视田径短跑教学内容的科学化、重视田径短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重视田径短跑教学技术应用的现代化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能够对短跑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 短跑教学 田径运动 教学有效性 教学方法
随着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教学活动的效益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关注。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等问题也开始成为了教育教学领域的重点课题之一,这一点在田径短跑教学领域亦是如此。因此,为了提高田径短跑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简要分析了田径短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方法。
一、重视田径短跑教学内容的科学化
短跑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亚类项群,是要求人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指定距离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人类合理利用自身跑进能力的最为基本的一项活动形式。在短跑运动中,由于运动员需要以髋为轴不断进行高速的摆动从而产生平动运动,所以传统的短跑教育教学理论,一直认为后蹬是短跑运动中人体前进的动力源泉,在开展短跑教学和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也一直强调“在短跑运动中要加大蹬地的力量,后蹬力量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跑进的速度就会越快”。这种说法是没有错误的,“后蹬学说”也是长期以来为短跑研究领域所认同的观点之一。但是,在开展短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盲目推崇这种理论或是过度强调其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却忽视了短跑运动中人体各个运动环节用力的协同性、共济性以及系统性等特点,往往就会因为教学内容的片面强调而影响短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实际上,在短跑运动中,人体的跑进速度是由步长和步频共同决定的,其中步长主要会受到肌力大小、关节柔韧性以及运动员腿长等因素的影响,而步频则除了会受到快肌纤维百分比和快肌纤维面积百分比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运动员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转化速度的影响以及运动员各神经中枢系统之间协调配合能力的影响等等。由此可见,影响运动员短跑运动中跑动速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途中跑的过程中,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对“后蹬学说”提出了质疑,认为人在短跑途中跑阶段动力的来源并不是“后蹬学说”中认为的后蹬动作和后蹬动作所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而是运动员摆动腿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摆动动作所产生的力量以及运动员由前上方向后下方积极下压扒地动作所产生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摆动学说”,在本文中先暂且不论“摆动学说”的完善性,单就上述所分析的短跑运动的原理和短跑运动研究的发展,就可以知道,在开展短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仅凸出强调后蹬力量的做法是错误的,而是应该根据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中的相关原理,在重视后蹬技术教学与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摆动技术、放松技术等内容的教学与训练,并注意根据短跑运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及时的更新和完善短跑教学的内容,以确保短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通过科学化的短跑教学内容为短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重视田径短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一系列的文献研究发现,虽然近些年国内外短跑运动理论的研究成果不断的有所充实、完善和更新,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具体到短跑教学的方法上,却始终没有出现大的突破,很多一线短跑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开展短跑运动教学时,采用的仍然的传统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如,讲解示范法、重复练习法等等。特别是在开展短跑专门性练习时,部分短跑教学工作者甚至依然沿用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方法,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等。
这种单一的、枯燥的、滞后的短跑教学训练方法,不但难以充分的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而且长期使用上述这些滞后的教学训练方法来开展短跑专门性练习,还容易导致学生动作僵硬、技术脱节以及股后肌群拉伤等问题。因此,要提高短跑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注意针对传统的、滞后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丰富,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应用来促进短跑教学有效性的顺利提升。例如:在开展短跑技术教学时,可以将目标设置教学方法、契约式学习法等引入教学活动之中,以此来调动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而在短跑教学中开展专门性练习时,则要注意在现代短跑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正确认识方法的利与弊,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短跑运动原理来选择更具实用性、有效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短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重视田径短跑教学技术应用的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诸多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例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等,并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普及。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由于其有机的融合了文字、声音、视频以及动画等多种元素,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再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所具备的直观性、动态性以及趣味性等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短跑技术教学的需要,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田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就一定要注意教育教学技术的现代化问题,尽可能的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来实现教学活动的科学有效开展。例如:在开展短跑技术教学活动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应用利用直接绘图法将关键动作演示出来或者是采用动画、录像等从多个角度演示出来,往往会比只讲解示范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 邓国庆.定向越野在田径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 徐爱忠.中学体育短跑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06.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田径短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方法。文章主要从重视田径短跑教学内容的科学化、重视田径短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重视田径短跑教学技术应用的现代化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能够对短跑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 短跑教学 田径运动 教学有效性 教学方法
随着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教学活动的效益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关注。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等问题也开始成为了教育教学领域的重点课题之一,这一点在田径短跑教学领域亦是如此。因此,为了提高田径短跑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简要分析了田径短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方法。
一、重视田径短跑教学内容的科学化
短跑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亚类项群,是要求人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指定距离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人类合理利用自身跑进能力的最为基本的一项活动形式。在短跑运动中,由于运动员需要以髋为轴不断进行高速的摆动从而产生平动运动,所以传统的短跑教育教学理论,一直认为后蹬是短跑运动中人体前进的动力源泉,在开展短跑教学和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也一直强调“在短跑运动中要加大蹬地的力量,后蹬力量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跑进的速度就会越快”。这种说法是没有错误的,“后蹬学说”也是长期以来为短跑研究领域所认同的观点之一。但是,在开展短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盲目推崇这种理论或是过度强调其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却忽视了短跑运动中人体各个运动环节用力的协同性、共济性以及系统性等特点,往往就会因为教学内容的片面强调而影响短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实际上,在短跑运动中,人体的跑进速度是由步长和步频共同决定的,其中步长主要会受到肌力大小、关节柔韧性以及运动员腿长等因素的影响,而步频则除了会受到快肌纤维百分比和快肌纤维面积百分比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运动员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转化速度的影响以及运动员各神经中枢系统之间协调配合能力的影响等等。由此可见,影响运动员短跑运动中跑动速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途中跑的过程中,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对“后蹬学说”提出了质疑,认为人在短跑途中跑阶段动力的来源并不是“后蹬学说”中认为的后蹬动作和后蹬动作所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而是运动员摆动腿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摆动动作所产生的力量以及运动员由前上方向后下方积极下压扒地动作所产生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摆动学说”,在本文中先暂且不论“摆动学说”的完善性,单就上述所分析的短跑运动的原理和短跑运动研究的发展,就可以知道,在开展短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仅凸出强调后蹬力量的做法是错误的,而是应该根据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中的相关原理,在重视后蹬技术教学与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摆动技术、放松技术等内容的教学与训练,并注意根据短跑运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及时的更新和完善短跑教学的内容,以确保短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通过科学化的短跑教学内容为短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重视田径短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一系列的文献研究发现,虽然近些年国内外短跑运动理论的研究成果不断的有所充实、完善和更新,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具体到短跑教学的方法上,却始终没有出现大的突破,很多一线短跑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开展短跑运动教学时,采用的仍然的传统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如,讲解示范法、重复练习法等等。特别是在开展短跑专门性练习时,部分短跑教学工作者甚至依然沿用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方法,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等。
这种单一的、枯燥的、滞后的短跑教学训练方法,不但难以充分的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而且长期使用上述这些滞后的教学训练方法来开展短跑专门性练习,还容易导致学生动作僵硬、技术脱节以及股后肌群拉伤等问题。因此,要提高短跑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注意针对传统的、滞后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丰富,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应用来促进短跑教学有效性的顺利提升。例如:在开展短跑技术教学时,可以将目标设置教学方法、契约式学习法等引入教学活动之中,以此来调动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而在短跑教学中开展专门性练习时,则要注意在现代短跑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正确认识方法的利与弊,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短跑运动原理来选择更具实用性、有效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短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重视田径短跑教学技术应用的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诸多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例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等,并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普及。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由于其有机的融合了文字、声音、视频以及动画等多种元素,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再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所具备的直观性、动态性以及趣味性等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短跑技术教学的需要,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田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就一定要注意教育教学技术的现代化问题,尽可能的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来实现教学活动的科学有效开展。例如:在开展短跑技术教学活动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应用利用直接绘图法将关键动作演示出来或者是采用动画、录像等从多个角度演示出来,往往会比只讲解示范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 邓国庆.定向越野在田径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 徐爱忠.中学体育短跑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