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淮稻10号的特征特性及其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各生育阶段精确定量指标、培育壮秧、大田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指导广大农民种植该品种。
关键词 淮稻10号;特征特性;精确定量;高产栽培
淮稻10号是由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984180/武运粳8号杂交,于2002年育成的迟熟中粳水稻新品种,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在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淮安市种子管理站还在适应区域范围内进行试验示范种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等优点,很受农民欢迎。于2007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产量表现
淮稻10号于2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域试验,2a平均产量8 896.5kg/hm2,较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13.0%,2a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在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342 kg/hm2,较对照增产12.1%。2005年在适应区域范围内示范种植平均产量稳定在9 450kg/hm2以上,其中在江苏白马湖农场试验示范种植12hm2,平均产量10.44t/hm2;2006年试验示范种植平均产量稳定在9 900kg/hm2以上,其中在洪泽县岔河镇示范种植13.5hm2,平均产量10.64t/hm2。
2主要特征特性
2.1米质优
2006年江苏省区试组送样,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整精米率72.2%,垩白粒率30.0%,垩白度3.0%,胶稠度84.0mm,直链淀粉含量16.7%,米质理化指标达到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稻米品质食味清香,口感软,饭粒晶莹透亮,蒸煮米饭冷后不硬,稻米外观商品性好。
2.2抗性较好
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5~2006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6.9%(感病对照2a平均穴发病率87.6%),抗倒性强。
2.3综合农艺性状优
有效穗360万穗/hm2左右,每穗实粒数约101粒,结实率91%,千粒重26g,株高98cm,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色好。
2.4适应性广
全生育期155d左右,较对照武育粳3号迟熟2d,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3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3.1各生育阶段精确定量指标
3.1.1秧苗标准。秧龄30~35d,叶龄6.2~6.4叶,苗高20~22cm,单株带蘖0.8~1个,带蘖率85%以上,基部茎粗4mm以上,单株根数20条以上。
3.1.2栽插指标。栽插密度25.5~27.0万穴/hm2,每穴2~3株,基本苗90~120万苗/hm2,秧苗移栽适宜行距为27~30cm,株距为13.5~14.5cm。
3.1.3分蘖期。移栽后5~7d开始分蘖,移栽后25d左右、叶龄12叶左右时,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360万穗/hm2左右即够苗。
3.1.4拔节抽穗期。拔节初期叶色自然褪淡,孕穗至抽穗期封行,抽穗时单茎绿叶数5张以上。
3.2培育壮秧
3.2.1秧田培肥。①旱育苗。选用土壤肥沃、地势高爽、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菜园地或永久性旱地作苗床,苗床要求尽量集中连片,便于集中统一管理。在播种前60d施用有机厩肥30~45t/hm2,播种前10~15d施纯氮150~180kg/hm2,五氧化二磷75~105kg/hm2,氧化钾195~225kg/hm2,没有培肥的田块,在播种前用旱秧绿3号等旱育秧专用肥750kg/hm2进行速效培肥。②湿润育秧。在播种前60d施用有机厩肥22.5~30.0t/hm2,播种前施纯氮75~105kg/hm2,五氧化二磷45~75 kg/hm2,氧化钾105~135kg/hm2,肥料撒施均匀且与床土充分拌和,土肥融合,以防肥害烧苗。
3.2.2适期适量播种。使用咪鲜胺类复配剂和吡虫啉等药剂进行浸种,预防苗期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和条纹叶枯病,适宜播种期5月上中旬,秧田适宜播种量,旱育秧600~675kg/hm2,湿润育秧375~450kg/hm2。
3.2.3秧田肥水管理。①旱育秧。在播种前窨足底水,播种后及时覆膜保墒,播种后5~7d,秧苗齐苗后及时揭膜补水。在秧苗三叶期前保持床土湿润,秧苗四叶期以后坚持旱育旱管,在中午卷叶、傍晚不能及时展开的情况下及时补水。对于培肥不足的田块,在二叶一心期,结合浇水,用尿素120~150kg/hm2对成1%溶液浇施,正常秧田四叶期以后,看苗追施稀粪水,或结合补水,用尿素60~75kg/hm2对成1%~2%的尿素溶液进行追施,拔秧前1~2d施用尿素105~120 kg/hm2作起身肥。②湿润育秧。在一叶一心期前保持苗床湿润,并及时施用尿素60~90kg/hm2作断奶肥,一叶一心期后建立水层,并根据苗情和土质进行浅湿润灌溉以调整秧苗素质,移栽前5~7d建立浅水层以利拔秧,降低秧根损伤,拔秧前3~4d施用尿素120~150kg/hm2作起身肥。
3.3大田管理
3.3.1精确肥料运筹。淮稻10号高产栽培需施氮总量270~300kg/hm2,基蘖肥与穗肥适宜比例在6∶4左右,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用量比例为5∶1∶2∶2。基肥中增加有机肥用量,占基肥用量的50%左右,以增加土壤有機质含量,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移栽后秧苗根系生长,缩短返青活棵时间;移栽后5~7d施用分蘖肥,促进低位分蘖早发快发;根据长势长相,叶龄余数3.5时施用促花肥,促进颖花分化,增加二次枝梗数量,增加粒数;叶龄余数1.5时施用保花肥,减少颖花退化,提高结实率。五氧化二磷施用总量为135~150 kg/hm2,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氧化钾的施用总量为225~240 kg/hm2,50%作基肥,50%作促花肥。
3.3.2精确水分调控。移栽后至返青期灌水2~3cm,实行以水护苗,减少秧苗水分蒸腾量,保持稻体水分平衡,促进秧苗早发新根;返青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以浅水层为主,期间视苗情和土质,露田1~2次,以促进有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有效穗数;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270万个/hm2左右),或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叶龄余数3.5,期间分次搁田,程度逐步加重,达到田面沉实、叶挺秆壮的效果,以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的生长,提高成穗率;叶龄余数3.5至出穗后20d,以浅水层为主,以促进根系发挥其最大吸水、吸肥能力,满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对水分、养分的需求。对叶色过深的田块,在出穗前断水1次,促进叶色褪淡,增加稻体的淀粉积累,促使抽穗整齐,并为提高结实率奠定基础;出穗后20d至成熟期,实行间隙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以更新土壤环境,调节土壤温度,促进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运输,提高产量;收获前5~7d断水。
3.3.3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在植保部门病虫草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坚持选用高效、低毒、无(少)残留农药及复配药剂,杜绝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品种,重点做好稻飞虱、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 淮稻10号;特征特性;精确定量;高产栽培
淮稻10号是由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984180/武运粳8号杂交,于2002年育成的迟熟中粳水稻新品种,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在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淮安市种子管理站还在适应区域范围内进行试验示范种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等优点,很受农民欢迎。于2007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产量表现
淮稻10号于2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域试验,2a平均产量8 896.5kg/hm2,较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13.0%,2a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在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342 kg/hm2,较对照增产12.1%。2005年在适应区域范围内示范种植平均产量稳定在9 450kg/hm2以上,其中在江苏白马湖农场试验示范种植12hm2,平均产量10.44t/hm2;2006年试验示范种植平均产量稳定在9 900kg/hm2以上,其中在洪泽县岔河镇示范种植13.5hm2,平均产量10.64t/hm2。
2主要特征特性
2.1米质优
2006年江苏省区试组送样,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整精米率72.2%,垩白粒率30.0%,垩白度3.0%,胶稠度84.0mm,直链淀粉含量16.7%,米质理化指标达到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稻米品质食味清香,口感软,饭粒晶莹透亮,蒸煮米饭冷后不硬,稻米外观商品性好。
2.2抗性较好
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5~2006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6.9%(感病对照2a平均穴发病率87.6%),抗倒性强。
2.3综合农艺性状优
有效穗360万穗/hm2左右,每穗实粒数约101粒,结实率91%,千粒重26g,株高98cm,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色好。
2.4适应性广
全生育期155d左右,较对照武育粳3号迟熟2d,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3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3.1各生育阶段精确定量指标
3.1.1秧苗标准。秧龄30~35d,叶龄6.2~6.4叶,苗高20~22cm,单株带蘖0.8~1个,带蘖率85%以上,基部茎粗4mm以上,单株根数20条以上。
3.1.2栽插指标。栽插密度25.5~27.0万穴/hm2,每穴2~3株,基本苗90~120万苗/hm2,秧苗移栽适宜行距为27~30cm,株距为13.5~14.5cm。
3.1.3分蘖期。移栽后5~7d开始分蘖,移栽后25d左右、叶龄12叶左右时,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360万穗/hm2左右即够苗。
3.1.4拔节抽穗期。拔节初期叶色自然褪淡,孕穗至抽穗期封行,抽穗时单茎绿叶数5张以上。
3.2培育壮秧
3.2.1秧田培肥。①旱育苗。选用土壤肥沃、地势高爽、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菜园地或永久性旱地作苗床,苗床要求尽量集中连片,便于集中统一管理。在播种前60d施用有机厩肥30~45t/hm2,播种前10~15d施纯氮150~180kg/hm2,五氧化二磷75~105kg/hm2,氧化钾195~225kg/hm2,没有培肥的田块,在播种前用旱秧绿3号等旱育秧专用肥750kg/hm2进行速效培肥。②湿润育秧。在播种前60d施用有机厩肥22.5~30.0t/hm2,播种前施纯氮75~105kg/hm2,五氧化二磷45~75 kg/hm2,氧化钾105~135kg/hm2,肥料撒施均匀且与床土充分拌和,土肥融合,以防肥害烧苗。
3.2.2适期适量播种。使用咪鲜胺类复配剂和吡虫啉等药剂进行浸种,预防苗期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和条纹叶枯病,适宜播种期5月上中旬,秧田适宜播种量,旱育秧600~675kg/hm2,湿润育秧375~450kg/hm2。
3.2.3秧田肥水管理。①旱育秧。在播种前窨足底水,播种后及时覆膜保墒,播种后5~7d,秧苗齐苗后及时揭膜补水。在秧苗三叶期前保持床土湿润,秧苗四叶期以后坚持旱育旱管,在中午卷叶、傍晚不能及时展开的情况下及时补水。对于培肥不足的田块,在二叶一心期,结合浇水,用尿素120~150kg/hm2对成1%溶液浇施,正常秧田四叶期以后,看苗追施稀粪水,或结合补水,用尿素60~75kg/hm2对成1%~2%的尿素溶液进行追施,拔秧前1~2d施用尿素105~120 kg/hm2作起身肥。②湿润育秧。在一叶一心期前保持苗床湿润,并及时施用尿素60~90kg/hm2作断奶肥,一叶一心期后建立水层,并根据苗情和土质进行浅湿润灌溉以调整秧苗素质,移栽前5~7d建立浅水层以利拔秧,降低秧根损伤,拔秧前3~4d施用尿素120~150kg/hm2作起身肥。
3.3大田管理
3.3.1精确肥料运筹。淮稻10号高产栽培需施氮总量270~300kg/hm2,基蘖肥与穗肥适宜比例在6∶4左右,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用量比例为5∶1∶2∶2。基肥中增加有机肥用量,占基肥用量的50%左右,以增加土壤有機质含量,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移栽后秧苗根系生长,缩短返青活棵时间;移栽后5~7d施用分蘖肥,促进低位分蘖早发快发;根据长势长相,叶龄余数3.5时施用促花肥,促进颖花分化,增加二次枝梗数量,增加粒数;叶龄余数1.5时施用保花肥,减少颖花退化,提高结实率。五氧化二磷施用总量为135~150 kg/hm2,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氧化钾的施用总量为225~240 kg/hm2,50%作基肥,50%作促花肥。
3.3.2精确水分调控。移栽后至返青期灌水2~3cm,实行以水护苗,减少秧苗水分蒸腾量,保持稻体水分平衡,促进秧苗早发新根;返青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以浅水层为主,期间视苗情和土质,露田1~2次,以促进有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有效穗数;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270万个/hm2左右),或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叶龄余数3.5,期间分次搁田,程度逐步加重,达到田面沉实、叶挺秆壮的效果,以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的生长,提高成穗率;叶龄余数3.5至出穗后20d,以浅水层为主,以促进根系发挥其最大吸水、吸肥能力,满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对水分、养分的需求。对叶色过深的田块,在出穗前断水1次,促进叶色褪淡,增加稻体的淀粉积累,促使抽穗整齐,并为提高结实率奠定基础;出穗后20d至成熟期,实行间隙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以更新土壤环境,调节土壤温度,促进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运输,提高产量;收获前5~7d断水。
3.3.3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在植保部门病虫草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坚持选用高效、低毒、无(少)残留农药及复配药剂,杜绝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品种,重点做好稻飞虱、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