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理科专业课的教育质量,不仅是本科专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高等院校专业课教育质量的诊断与学科、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有所不同,一般从专业对口就业率、就业岗位质量以及个人的发展空间来构建评价诊断的指标体系。
[关 键 词] 高校;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诊断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131-01
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以专业为基本的组织形式,然后开展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教学。本文先从专业课的教育质量了解,并构建起高校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为提高高校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建议。
一、何为专业课教育质量
专业与学科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现实中,很多人会把学科与专业相混淆,认为专业课教育即为学科的教育质量,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专业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是满足于社会分工需要而设立的专门培养人才的活动,专业需要以学科为依托,把社会分工的需求作为导向,然后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以及岗位所需要专门人才而设置,有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而设置出相应的课程结构,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传授。一个专业可以同时涉及一门或者多门学科知识。
所谓的专业课教育质量就是指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是否能够符合并且满足社会中某一专业领域或岗位工作的要求,如果某一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符合社会中专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出现很多学生就业不对口,与预设专业培养目标的差距较大,那这个专业课教育质量就说明很低。
二、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专业的设置源自于社会的分工,是按照社会中对不同领域与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所设置的。并且以从事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组织相关的学科知识来满足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的诊断评价,其指标应当充分考虑到科学性、准确性以及可操作性,具体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诊断研究。
(一)专业对口的就业率
专业课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人才,既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分类教育的需要。因此,在诊断评价一个专业课的质量时,首先应当看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很多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由于就业压力、个人专业素质的不突出以及专业竞争力不强等原因而不在本专业领域就业,而是转向了一些非本专业领域就业。专业对口的就业率越高,证明本专业课的教育质量越高据相关数据统计,高校的就业率可达80%以上,但接近专业对口的不足60%,其中有的理科专业课低于30%,从而导致全程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就业岗位质量
同样是就业,不同学位,专业是否对口等都会导致就业岗位质量有着明显的不同。通常情况下,专业课教育质量越高,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会越高,其岗位质量会越高。岗位质量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资薪酬
工资薪酬包括工作收入以及社会福利与保障。工资薪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与反映出市场对人才的供求关系与各个岗位之间差异的一个指标,特别是在如今的经济社会市场中,工资薪酬成了一个人就业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薪酬越高,说明就业质量相对越好。
2.工作环境条件
工作环境条件包括了工作的地区、单位以及岗位环境、工作时间等四个方面,工作地区的不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会不同。一般而言,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提供的工作环境条件要相对优越一点;而工作单位的情况的差异性也可以看出专业课教育质量之间的差异;工作岗位环境则是指单位所提供的硬环境与软环境,以及工作的安全性、健康性等,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非常有利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与身心健康;工作时间是指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否经常出现加班情况等。
3.工作的稳定性
工作的稳定性同样也是诊断就业质量高低的一个指标,如果能够在较好的单位中稳定地工作,那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工作稳定性的高低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出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高低,例如常见的流动性比较强的销售岗位。
(三)个人的发展空间
个人发展空间指的是职位晋升或者职业转换提升空间的大小。个人发展空间往往由个人综合能力所影响,同时与后天的努力、机遇等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但影响比较大的还是在高校期间专业教育的质量,高质量的专业课教育,可以为一个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奠定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反之,如果是低质量的专业课教育,会使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
三、如何提高高校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
首先加强专业课导师的工作,是把好高校教育的第一关,努力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并利用一些空闲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了解我们生存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就是充分调动起从事科研与教学老师的积极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时间,并有效把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最后还要加强材料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建设,对于高校的理科专业,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因此在培養创新型人才时需要以实验室为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对高校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内容之外,事业的成就感、个人满意度等同样也可以作为专业课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总之,高校理科专业课的教育质量的好坏,需要在经济社会市场中检验,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岗位质量以及个人空间等。在进行专业构建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不断提高专业质量与专业特色优势,有助于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卢晓东.本科专业划分的逻辑与跨学科专业类的建立[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
[关 键 词] 高校;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诊断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131-01
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以专业为基本的组织形式,然后开展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教学。本文先从专业课的教育质量了解,并构建起高校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为提高高校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建议。
一、何为专业课教育质量
专业与学科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现实中,很多人会把学科与专业相混淆,认为专业课教育即为学科的教育质量,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专业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是满足于社会分工需要而设立的专门培养人才的活动,专业需要以学科为依托,把社会分工的需求作为导向,然后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以及岗位所需要专门人才而设置,有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而设置出相应的课程结构,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传授。一个专业可以同时涉及一门或者多门学科知识。
所谓的专业课教育质量就是指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是否能够符合并且满足社会中某一专业领域或岗位工作的要求,如果某一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符合社会中专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出现很多学生就业不对口,与预设专业培养目标的差距较大,那这个专业课教育质量就说明很低。
二、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专业的设置源自于社会的分工,是按照社会中对不同领域与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所设置的。并且以从事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组织相关的学科知识来满足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的诊断评价,其指标应当充分考虑到科学性、准确性以及可操作性,具体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诊断研究。
(一)专业对口的就业率
专业课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人才,既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分类教育的需要。因此,在诊断评价一个专业课的质量时,首先应当看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很多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由于就业压力、个人专业素质的不突出以及专业竞争力不强等原因而不在本专业领域就业,而是转向了一些非本专业领域就业。专业对口的就业率越高,证明本专业课的教育质量越高据相关数据统计,高校的就业率可达80%以上,但接近专业对口的不足60%,其中有的理科专业课低于30%,从而导致全程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就业岗位质量
同样是就业,不同学位,专业是否对口等都会导致就业岗位质量有着明显的不同。通常情况下,专业课教育质量越高,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会越高,其岗位质量会越高。岗位质量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资薪酬
工资薪酬包括工作收入以及社会福利与保障。工资薪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与反映出市场对人才的供求关系与各个岗位之间差异的一个指标,特别是在如今的经济社会市场中,工资薪酬成了一个人就业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薪酬越高,说明就业质量相对越好。
2.工作环境条件
工作环境条件包括了工作的地区、单位以及岗位环境、工作时间等四个方面,工作地区的不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会不同。一般而言,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提供的工作环境条件要相对优越一点;而工作单位的情况的差异性也可以看出专业课教育质量之间的差异;工作岗位环境则是指单位所提供的硬环境与软环境,以及工作的安全性、健康性等,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非常有利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与身心健康;工作时间是指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否经常出现加班情况等。
3.工作的稳定性
工作的稳定性同样也是诊断就业质量高低的一个指标,如果能够在较好的单位中稳定地工作,那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工作稳定性的高低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出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高低,例如常见的流动性比较强的销售岗位。
(三)个人的发展空间
个人发展空间指的是职位晋升或者职业转换提升空间的大小。个人发展空间往往由个人综合能力所影响,同时与后天的努力、机遇等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但影响比较大的还是在高校期间专业教育的质量,高质量的专业课教育,可以为一个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奠定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反之,如果是低质量的专业课教育,会使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
三、如何提高高校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
首先加强专业课导师的工作,是把好高校教育的第一关,努力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并利用一些空闲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了解我们生存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就是充分调动起从事科研与教学老师的积极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时间,并有效把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最后还要加强材料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建设,对于高校的理科专业,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因此在培養创新型人才时需要以实验室为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对高校理科专业课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内容之外,事业的成就感、个人满意度等同样也可以作为专业课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总之,高校理科专业课的教育质量的好坏,需要在经济社会市场中检验,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岗位质量以及个人空间等。在进行专业构建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不断提高专业质量与专业特色优势,有助于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卢晓东.本科专业划分的逻辑与跨学科专业类的建立[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