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方见日,潮尽炉峰出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stephenmengste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新材料作文进行案例研究,以叙述故事型作文为例,提出“审题立意六步法”,引导学生根据提炼出的核心立意,展开联想,调动自己的素材库积累,合理选材,完成作文。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 ; 初中语文教学 ; 审题立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 “新材料作文”,是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它在初中语文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材料作文的关键点在于审题立意,审题困难之处在于材料本身信息庞杂,教师需要做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在庞杂的材料信息中把握核心立意。由于新材料作文涉及的类型较多,以南京2017年某区中考作文题为例,针对叙述故事型材料作文,提出“审题立意六步法”。作文题如下:
  老师父分给本、静、安每人一颗古老的莲花种子。我要第一个把它种出来,本想。怎样才能把它种出来呢?静想。我有一颗种子了。安想。本跑出去寻找锄头,在雪地里种下了种子。静挑出最好的花盆,用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小心地种下了种子。安把种子放在布袋里,挂在胸前。等不到种子发芽的本,愤怒地刨掉了地,摔断了锄头,不再干了。静的种子发芽了,静把它当成宝贝,用金罩子罩住它。安和以前一样做着斋饭、挑水、散步。静的小幼芽因为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春天来了,安在池塘的一角,种下了种子。不久,安的种子发芽了,安欣喜地看着眼前的绿叶。盛夏的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静静地盛开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一、明内容
  面对材料,首先要做的,是明确材料陈述的主要内容。学生要对材料所述事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即掌握:一个人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做了哪些事、几个人做了一件事、几个人做了几件事等基本信息。本则材料里,老师父分别给本、静、安莲花种子,三个人各自种花,本和静都遭遇失败,只有安成功种出了莲花。
  二、寻主次
  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主次,给学生以思维方向感,不偏离材料的主线。材料中,主要人物是安。次要人物是老师父、本、静。主要事件是安成功种出了莲花。次要事件是老师父发莲花种子;本、静相继种花失败。
  三、抓关键
  针对材料,指导学生对主要人物的言行、心理等细节描写进行勾画和简要批注,把握其特点或品质,或是对议论抒情句、含有寓意的词句进行勾画,为明确核心立意打下基础。
  安的心理:“我有一颗种子了。”——心态平和。安的行为:“把种子放在布袋里,挂在胸前”“安和以前一样做着斋饭、挑水、散步”——耐心等待。“春天来了,安在池塘的一角,种下了种子”——遵循规律、抓住时机。
  四、理逻辑
  通过梳理材料中各人物、各事件的逻辑关系,可以进一步明确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联,从而有助于判断材料的立意。常見的逻辑关系有: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对比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等。本则材料中的逻辑关系有如下两种:
  A.安成功种出莲花,是因为他选择在正确的时间(春天)和正确的地点(池塘的一角)种下莲花。——因果关系
  B. 安成功种出莲花,本、静却失败。——对比关系
  C.本未能成功种出莲花,因为他在错误的时间(冬天)和地点(雪地)种花。——因果关系
  D.本在种子未发芽时就放弃种植莲花,静的种子发芽后悉心呵护。——对比关系
  当然,在分析材料时,还是要抓住牵涉到主要人物和事件的逻辑关系,至于次要人物和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则是对材料立意的补充或完善,也是对核心立意的验证。某些情况下,可以以次要人物之错误来验证主要人物之正确。
  五、定倾向
  把握材料的立意,看看作者所写的人或物持有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褒还是贬,或是否中立,通过作者的情感倾向确定写作的立意倾向。本则材料中,作者的情感倾向非常鲜明,即肯定安及其做法,对于本和静及其做法持否定态度。
  六、思根源
  这是确定最佳立意的关键一步。也就是透过材料的“内容” 层面,把握材料的深层含义。这一步可从作者的情感倾向或材料的结果入手,追问几个为什么,从而探究事件的本质原因,得到最佳立意。本则材料中,要追问的是:安为什么可以成功种出莲花?还可以追问:本和静为什么失败?从而自然得出结论:安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种下莲花种子,表现出他具有耐心平和、遵循规律、抓住时机等优点,本则是急于求成,静种植方法错误。选择起到决定性因素作为材料的核心立意:应遵循规律,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进行了以上六个步骤,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提炼出的核心立意展开联想,调动自己的素材库积累,合理选材,完成作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是关键。教师要针对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教授恰当的方法“授之以渔”,带领学生抓住重点,勤练多思,提升能力,方能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作者简介:徐维婷,女,1984年生,江苏南京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表达、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构成,写作教学从小学开始,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反作用于表达和阅读,更是学生进入中学后学好语文的基础。但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等,由此所衍生出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上无序低效,学生的写作质量不高,写作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方法上得以改进,达到新课程改革新提出的要求。本文从写作教学的趣味性出发,通过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古圣先贤的教诲,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学会鉴赏和感悟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灵魂。然而由于古诗词的创作时代距离当下较为久远,无论是句式表达,还是单独的字与词,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为学生的學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提升古诗词教学水平,教师需要一定程度上改革教学思路。为此,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内创新;课后延
【摘要】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生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學整体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理念陈旧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认清自身责任,积极承担起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任务,以此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整体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
每当看到父亲蹲在屋前时,他手上的纸烟总是明明灭灭的,生一缕白烟飘向天空。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我得到的回答往往是长久的沉默,或是一瞥。  我没有经历过父亲艰难岁月里的煎熬,体会不了他心底的涟漪。父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那片红土地,就像一棵苦楝树一样立在原野之上栉风沐雨。禾苗返青了,他在放水;水稻拔节了,他在施肥;棉花生虫了,他在除虫;土地大旱了,他在保苗……在岁月的河流里,他就像一头沉默的老水牛一样,每
【摘要】新课标在识字与写字方面,实行了“识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要求会认的字不但在本课中认识,放到其他语境中也认识,要求会写的字,强调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这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进行识字教学呢?本文谈谈笔者在这一方面的做法。  【关键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因为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基于识字的基础上。正所谓万丈高楼基于平地。所以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并且是难点。所谓情境教学法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导或设置于一个情境中,在情境中学习汉字,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景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  【中圖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掌握的字词,不仅关
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的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有着其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因古长安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这里既有博采全国各地美食的精华,也有吸收了各民族的珍馐风味。在西安,无论是独具魅力的陕菜名宴,还是路边深巷中的特色小吃,都能带给你别样的体验,极大满足你的味蕾。  羊肉泡馍 面  提到西安的美食,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会想到西安的羊肉泡馍。 一大碗肉香四溢、汤鲜味美的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展开了讨论,以供借鉴。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兴趣;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
【摘要】学习语文,传统方法非朗读莫属。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区别最大的标志之一。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笔者尝试了现代资源辅助下适合小学阶段的课外朗读活动。  【关键词】朗读;课外朗读;七点晨间读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是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是语言、思想、价值观发展非常重要又关键的时期。语文之美首先在于诉诸口、入诸耳的语言之美和诉诸书、入诸于目的文字
【摘要】封建伦理道德是杀死祥林嫂最大的凶手,所谓的“族权”“夫权”“父权”,硬生生地将一位年轻健康、淳朴善良的妇女逼上了绝路,这不仅毁了她的青春,毁了她的感情,毁了她的尊严,最后还无情地夺走了她的性命。而鲁迅正是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进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发起最为猛烈的抨击。  【关键词】《祝福》;封建伦理;祥林嫂;妇女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