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学形象 把握教学技巧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创作者与其让文中的语言说话,不如让语言描摹出的文学形象说话。文学形象是作者胸臆的传达者,传达的方式是隐秘的,分散在语言文字的河流之中,需要读者去打捞。换句话说,用语言来描摹一个文学形象并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作者的真实想法是借文学形象来进行主題思想的言说,言说是一个过程,是对生活的演绎。读者需要对文学形象每一事件之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挖掘、概括,提炼出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文学形象入手,通过对文学形象的行为、神情、心理状态、命运走向的演绎,来提炼文章主题。可以说,对文学形象的把握未尝不是进入主题的有效途径。
  一、分析文学形象描摹的技巧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有意无意地对作品中文学形象进行了审美,这样的审美是浅显,甚至是潦草的,学生只是以“好”或“不好”来概括作者用许多事件、语言、表情、神态、心理描写构造的文学形象,这势必要有所偏颇。所以,教师要有所介入,引导学生从对文学形象的描摹技巧的分析切入,在技巧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对作者的文学形象的创作技巧进行把握、理解,也能对文学形象蕴含的思想内涵进行把握、概括。从形象入手,学生可以一举两得,既能了解文章创作的艺术特点、学到刻画形象的写作方法,也能对文学文本中的形象塑造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以《皇帝新装》为例,这则童话故事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大多围绕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状态进行塑造,而这些又构成文章整体的格局,推动事态的发展。这便是童话故事的特点,以人物的活动为核心推动故事的发展。当然,在塑造文学形象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技巧,让文学形象生动,足够有力量推动事件发展,凸显文章的情感与思想。此外,技巧的运用也使得文学形象具有可读性,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所以,在学习《皇帝新装》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对每一个形象进行独立的审美,提炼作者塑造形象的精湛技巧。然后分享给大家,相互进行交流,实现审美的有效体验。如,有学生举出皇帝试衣服的场景“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扭了扭腰”,“转了转身,扭了扭腰”这两个动作简洁、“入木三分”,将皇帝的虚伪、丑陋的嘴脸刻画出来,惟妙惟肖。这正显露出作者描摹形象的技巧。
  二、总结文学形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学形象如同一个个点,它们互相交织、作用、影响,而构成文学文本这个面,这个面实质上是一个巨大的生活空间,包揽万象,蕴含着情感与思想。而蕴含的思想情感,便是文学形象吐纳的。可以说,每一个文学形象对文章整体都具有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在对文章整体阅读的情况下实现的。换句话说,教师要使学生理解每一个文学形象对文章整体的作用、意义、价值,应以整体阅读作为基础进行文学形象的解读。引导学生概括每一个文学形象对主题的呈现而发挥的作用。
  还以《皇帝新装》为例,每一个形象或多或少对主题的凸显发挥了作用,包括两个骗子,他们是事件发展的必要因素,而皇帝、大臣则是作者最想揭露的关键人物形象,他们的动作、语言、心理状态、神情等都紧扣文本的主题。为了让学生具体的理解每一个形象对文章整体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并将文学形象对文章整体的作用概括出来。
  三、联想文学形象所影射的现实形象
  文学高于生活,但生活又是素材的提供者,所以,作者笔下必然会创造出生活的浮世绘,其文学篇章中的文学形象也必然会对生活中的现实形象有所影射。源于此,教师在文学形象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得不做以延伸,让文本形象回归生活。当然,回归并不是最终的状态。每一个作者在创造文本的过程中,就预先设下文本存在的意义,一是揭露生活,二是指引人们更好的生活。所以,教师必须应作者所求,在延伸到生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概括文本的意义、价值、作用,从文学的镜子中看到生活投下的影像,进而得到警醒。
  例如,安徒生所创作的《皇帝新装》,其中塑造了皇帝、大臣等一系列形象,他们围绕一件出自两个骗子之手却根本不存在的衣服,进行着行为动作、心理状态的演绎,虚伪夸张的动作下掩饰着丑陋、虚伪的内心灵魂。这种形象不仅仅在童话故事中涌现,在生活中也到处都是。教师可让学生分享自己看到的,如有些人爱慕虚荣,把自己的外表伪装得绚丽多彩,内心却空虚苍白。当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说,还要引导学生再回到文本,说说文学形象塑造对生活的指向。
  文学形象是作者情感、思想的传达者,它是作者埋伏在语言文字中的文学灵魂。因此,教师要使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就必须从文学形象的解读入手,分析文学形象的塑造技巧,总结文学形象对文章整体的作用,并进行一次生活上的延伸,看到文本对生活的指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康和实验中学(225300)
其他文献
语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性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及掌握其他学科的前提与基础,重视及做好语文教学成为一切教学工作的重点。从现行教学态势来看,语文教学课堂趋于多样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知识认知与感知能力也日渐提升。因而,初中语文教师应适时顺应这一良好态势,充分尊重学生科学的学习的规律及其自身发展的特征,有针对性地使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生动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最基础的工具性学科,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的今天,汉语越发显得重要,现在已经成了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的学习,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并取得成功。一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
在进行生成性学习策略的过程中,生成是学习中的核心部分,知识进行生成就是将原本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化,学生在其中占据主体的地位,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将知识进行转化,形成生成、动机、先前知识、学习策略四个模块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权,不再顺应教师的教学过程,而是将信息进行加工,与以往掌握的知识进行融合,使得初中的语文阅读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了语文阅读的质量。  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生成性策略在语
语文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普遍性关注,而在教改和课改不断推进的情况下,语文的专题教育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从教学实践来看,专题教育的进行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改革,在作业布置上也要进行变化,所以积极的分析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中的作业设计改革对于专题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专题教学  专题教学是在课改不断推进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教学手段,此手段在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明显
以往初中语文教学照本宣科,教师讲授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热情,严重制约课堂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提高。新的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行动的根基在哪里?笔者觉得可从对教材的发掘、语文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角度,使我们的课堂更为灵动与活泛。  一、寻听余音,拓展学生思维  在对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中,教师应该是最主要的力行者。尽量找寻到教材中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
语言教学是语文课文教学的核心,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不仅包括基本知识,如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更须要通过对每一字、每一句地细细咀嚼,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就是“悟”带来的喜悦。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那么课文教学与“禅道”、“诗道
用海绿石作载体吸附硅酸盐细菌,在第97天试验结果时,测昨海绿石载体的含水量为11.5%,但细菌数量达103×10^6/g,高于一般最常用的含水量为30%的草炭载体,证明了硅酸盐细菌能较好的存活在海绿石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