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者汤计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5758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2月15日,备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案做出再审判决,呼格吉勒图被判无罪。等了18年,正义终于姗姗而来。
  1996年4月9日,呼和浩特卷烟厂工人呼格吉勒图向警方报案,称在公共厕所发现女尸。两天以后,警方认定呼格吉勒图杀人。一个月以后,内蒙古高院二审核准死刑。1996年6月10日,18岁的呼格吉勒图被枪决。2005年10月,连环杀手赵志红落网,主动交代卷烟厂公厕杀人案系自己所为。
  从发现呼格吉勒图可能被冤杀到法院宣布立案再审,又一个9年过去。新华社记者汤计在这9年中先后递上5篇内参,帮助呼格吉勒图案平反。长年为儿申诉的呼格父母曾说:申诉9年,最担心汤计被调走。在丧子双亲眼里,汤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汤计说,呼格案纠正有两处转折。第一处是内蒙古政法委得出该案是冤案的结论。但政法委不能改判,需要当地高院复查后,由最高院下达再审通知。但自治区高院对该案的复查再审并不积极。毕竟,呼格的死刑判决就是由它宣布的。另一处是2011年1月,胡毅峰调任内蒙古自治区高院院长,他曾积极推动呼格案复查工作。
  回顾整个推动再审过程,新华社记者这个职业身份的便利和优势是明显的。1989年,汤计从新华社山西分社调到内蒙古,负责政法新闻报道。多年工作关系,他跟公检法很多人都有交情。他在内蒙古政法系统的口碑很好:“老汤那人不乱写。”
  这种交情集中体现于信任。虽然汤计认为这种信任只跟自己的人品性情有关。但它显然跟新华社的特殊地位也有关系。它是血统纯正的“耳目喉舌”,跟体制紧紧站在一起,私自揭黑曝光的危险系数小。另一方面,新华社报道的宣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般媒体无法企及的。
  这个说话直爽的体制内记者一直相信呼格案终将平反。但他也承认机运的成分。如果没有内蒙古自治区高院院长胡毅峰的推动,法院的消极因素没有消失,无罪的判决说不定什么时候到来。
  他对司法独立一类名词并不抱有太大热情。他拿呼格案平反举例,认为如果没有政法委的复核,案情不会反转。
  汤计更倾向于“德治”,认为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是关键。“法律、制度都是人写的。人才是关键。”但是,人性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偶然,善恶交织才是本性。单单依靠道德,能否保证最小的恶意?在人能否被感化这一点上,汤计更像一个性善论者。

写内参是一个正常的加分比例


  南都周刊:在新华社写内参有什么限制?
  汤计:我们是没有禁区的。新华社记者的报道无禁区。有很多非常敏感的东西,我们不对外公布,都从这个渠道递上去,供中央领导决策参考。
  写呼格案的第一篇内参,我的第一反应是落实有没有这个事儿。他们父母没有我的人脉、渠道。我一打电话很快就证实确有其事。调查启动的时候就跟领导汇报了。这是很正常的,是新华社记者的正常职责,没有说不能做。
  南都周刊:写内参大概占到工作的几成工作量?
  汤计:五五分吧。内参的数量比公开报道少一些,但是内参花费的精力非常大,并不比公开报道少。
  南都周刊:内参纳入一年工作的考核吗?
  汤计:新华社有严格的考核,那是后来建的。年轻记者的考核,啥都跟稿子挂钩。写内参是一个正常的加分比例。但是我岁数大了,也就没有考核了。
  南都周刊:内参主要写些什么?
  汤计:涉法涉诉的、民事这块一般不去干预。这是人民内部矛盾嘛,这种情况他应该上诉。一般是刑事案件,判完了有问题:有的是证据问题,有的是公安办案中有滥权行为,私自办案。访民反映的如果严重违法,就需要反映。
  南都周刊:呼格案的第一篇内参批示下来,为什么隔了一年再发第二篇?
  汤计:我是1980年代进新华社的。社会复杂了,人还没有复杂起来,还比较单纯。我犯了经验主义,觉得批示下来,调查组也成立了,还出了结论。我就认为公检法一开会,这问题解决起来不难。
  还有,我们新华社内参把握就有一个尺度。当在地方上内参已经起了作用,问题也在调研当中、解决当中,又是涉法涉案的时候,就不应该再写了,否则有干扰办案之嫌。
  但2006年11月突然开始审赵志红,他羁押期超了。法院没有起诉那宗案子。专案组的干警就纷纷给我打电话。我就开始为第二篇内参做调查。没几天,赵志红又从看守所里递出偿命申请书。看守所干警就复印了一份送到我这里。

我在公安系统的口碑是很好的


  南都周刊:警方好像特别信任你?
  汤计:对。我从八十年代就跟公检法打交道,都熟了。他们就知道我这个啥人。
  南都周刊:这个跟新华社的特殊地位也有关系?
  汤计:没关系。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地位决定,而是品格决定的。我们这儿也有好多跑这个的,没有我这个信任程度。我做新闻的第一思维不是要抢那个新闻,而是問题解决思维。如果我不用写东西,打电话跟他们说说,问题能够解决,那就不需要写了嘛。写新闻也是为了帮助解决问题。有些问题比较重大,我就写。写了上面批示下来,问题也能解决。我的第一思维不是为了发稿去抢版面。我分管的那些口,他们都对我很好,都说“老汤那人不乱写”,人品挺好的。
  我也会帮助呼吁他们的困难。2011年时候,我写了一篇内参反映内蒙干警警力不足、待遇低下。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中央给内蒙拨了一万个政法编。我在公安系统的口碑是特别好的。

这是我一生中最难攻的山头


  南都周刊:呼格案迟迟不能启动再审,你当时怎么想的?
  汤计:2007年《瞭望》杂志把这个事公开以后,很多媒体开始报道呼格案。但再审程序就是不启动。我恼火得很,气得我这个。法院这帮家伙,僵化顽固得不行。错判他们是主要责任人,问责和赔偿也主要是他们,所以不愿重新立案再审。后来没办法,我就写第四篇内参。
  我给你灌输个思想,一定是要在党领导下的司法独立。这是中国的国情。你看呼格吉勒图这个案子,如果没有党委政法委的调查结论,你靠法院是不可能纠正的,翻案是很困难的。
  当然我们也有弊端,比如说领导伸手干预办案,但大部分案件领导哪能管得过来,都是法院自己在判。还有人说法治进程当中就可以舆论监督,司法独立以后就不能对其舆论监督。这是鬼话嘛。我不监督你就更黑了,脱离党的领导说不定就更黑了。
  南都周刊:这9年跟呼格吉勒图的父母一直保持联系?
  汤计:就是我不联系人家,人家也联系我啊。(笑)他们就谈谈上访情况。绝望的时候我就安慰他们。到我办公室喝喝茶,聊聊天,胡扯一通。记者不能就记着写稿子,还得有人情味,有朋友。
  这件事我从来没有退缩过,一直很坚定。但这件事耗费我精力时间太长了。其他的事儿,一般几个内参就解决了,不像这次。如果没有我们领导支持,我也坚持不了这么久。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难攻的一个山头。
  说实话,我对某些高喊宪政的人士是心里反感。脱离党的领导更完蛋了,可能我的想法也不对,但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啊。法律也好、制度也好,都是人定的。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以仁治天下、以德治天下,是有道理的。
  南都周刊:案子的复审跟国家开始强调依法治国有关系吗?
  汤计:有关系。这案子像踢球,我已经把球带到门口了,那四中全会是临门一脚,正好把球射进去了。这个助力非常明显。从领导到法院到媒体,都意识到呼格吉勒图的案件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南都周刊:呼格案和最近一批冤案的平反意味着什么?
  汤计:我觉得还应该看做个案。现在放出的几件案子不能叫一批,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它们对案件的纠错起到了促进和示范作用。
  这些案子最先被解决,应该是因为它们受到了更多的媒体关注。呼格案的纠正,是中国媒体监督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这是我们所有媒体人的共同心愿。
其他文献
第二次见王瑞时,她打算买房。王瑞的儿子被北京陡然严苛起来的幼升小新政拦在了这个城市之外,因为暂住证的办理时间不合格,她在这个城市8年的生活被一笔抹去,她的儿子拿不到借读证。奔走了45天之后,终是失望了。和她一起维权的少数非京籍家庭在最后一刻拿到了那纸借读证,因为有房产。王瑞看中的房子位于北部郊区的回龙观,房龄15年,报价290万。王瑞的公公打算卖掉老家的房子支援儿子,王瑞还盘算着向自己的父母和哥哥
创始人华特迪士尼曾经说“我希望它所带给你的将全部是快乐,无论是什么时候”。这句话直到今天依然适用,从虚拟的人物,到真实的乐园。迪士尼乐园有个口号,叫做“永远建不完”,每年全球的迪士尼乐园号称有1/3的设施会被淘汰,再加入最新的元素。2015年,全球迪士尼乐园进场总人数位居全球主题乐园之首,比第二名的默林娱乐集团和第三名的环球影城集团人数加起来还要多。  华特迪士尼不仅建造了一个乐园,还创造了一个叫
在夜店蒲终需要潮,职场上的中年大叔稳重格在此不吃香,夜晚的酒吧除了要释放灵魂,还要有型,穿着有朝气,不需要言语,迷妹自然来。  如果不懂就看看当下最受欢迎的Bigbang主唱太阳(Taeyang),他的外装与眼神就是扑倒妹子的必杀技。之前来广州便引爆了整个夜店气氛,你看妹们一个个为之呼叫呐喊,一入店已经昏倒。夜店着装文化  抛弃你的西装革履与衬衫领带吧,这些意味着教条保守,要不就是和传销挂钩,夜店
无论是想象的文明,还是最熟悉的异乡;  无论是另一个我们,还是有意义的他者。  台湾,就在那头。    对于这个经济停滞了20年的岛屿,面对维持了多年的22000新台币(约合4000人民币)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点,很多台湾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开小店或返乡务农,如郭台铭所说的“台湾很多年轻人以开咖啡店为满足”。这种沉迷于“小确幸”的内缩视观,让大约占了台湾十分之一的人口选择在大陆营商工作,这200万人
玛嘉烈和大卫因出租车结缘,拍拖三年。一个本来想说:“不如我们分手吧。”另一个却先说出:“不如我们同居吧。”于是,这对男女住到一起,经历各种芝麻绿豆大的庸常琐事,直到将一段关系消磨殆尽。  如果你对港剧的认知还是一股浓烈俗气的TVB腔,那或许会被《玛嘉烈与大卫·绿豆》的文艺脱俗味呛到,感觉到大大的不适应。无论叙事、台词、色调、节奏、构图,这部剧都打破了旧框框,大约吸引的是那些把家布置成性冷淡风,讲究
碳与钻石的关系,就好比人与天才。碳的结晶体经高压、高温炙炼,再切割打磨成钻,凝结旷世价值。《爆裂鼓手》就讲述了一个处于半成品状态的天才鼓手的炙炼、打磨之路。别误会这是一部热血励志片,实际上片如其名,暴烈得很。  八零后哈佛导演以初生牛犊的姿态,将音乐片拍成了暴力美学的动作片,高频、快速、激烈的节奏击碎了情节,击打观众的神经,无论台词还是作为筋骨撑起影片的音乐,都有饱涨到爆裂的感觉。虽然对“极致”的
“他是谁?”  在李银河的笔下,他是把她从失去王小波的悲痛中拯救了出来的勇士,他是会给她写热情洋溢的 “情诗”的诗人,他是照顾她的生活的伴侣,但他仍是他,没有名字。在采访中她提到这是他阻止的结果,因为他不愿意自己的名字曝光。  这十七年来,许多公开半公开的场合,他都会出现,李银河会淡淡地介绍这是她的经纪人“Z老师”,当他是李银河经纪人的时候,他通常是很沉默的,面无表情,戴着墨镜或不戴,都能感觉到他
蔡志忠,15岁只身来到台北,成为一名职业漫画家。尔后,他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庄子说》《老子说》等中国经典诸子百家思想漫画。不仅如此,他还闭关十年,研究数学和物理学,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四卷本《东方宇宙》,探索时间、空间、物质的真相。果然如他的本家蔡澜先生所说:“他不是地球人,他来自外星。”    蔡志忠  台湾著名漫画家。著有《庄子说》《老子说》《列子说》等100多部作品,在45个国家和地区以多种语
很悲剧,《摩天大楼》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抖森近乎全裸的身体和大长腿。  去年王小帅曾抱怨,大概意思是说如今电影市场虽然空前红火,但全都是商业片、粉丝电影,没有他那样追求高逼格电影人的立锥之地。其实,国外同行们早就给出过解决方案,用拥有众多粉丝的偶像来演观众少的文艺片。年轻偶像们需要提升逼格,文艺片需要市场票房,还培养和提升了年轻影迷的观影水平,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促成这个局面的关键点在于,偶
瓦伦蒂娜·萨基波克正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的隔离区疾走,穿越一片森林,记者和一个拍摄团队跟在她身后。他们在拍一部关于这位老妇人的纪录片。1986年,因为核泄漏,30万人被迫离撤离,但还有少数老妇以“半合法”的状态住回她们的老房子里。  萨基波克曾是个护士,60多岁退休,现在的她头发灰白,戴着栗色头巾,快步走着,时而跑起,其他人只能跌跌撞撞地跟上。她在沼泽上摘起了几个肥大的黄蘑菇,将记者带到一株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