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诚信原则与劳动法适用之博弈论纲——以“奋斗者协议”和“自愿弃保”为例

来源 :河北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奋斗者协议”与“自愿弃保”案件背后隐含的法理可简概为民法诚信原则与劳动法适用问题.实践中的误读和误判、《民法典》缺失劳动权(益)之基本民事权利设置、共享经济下新型劳动用工和疫情与后疫情时代之多重叠加效应,导致了劳动法之“衰”与“殇”.民法诚信原则同样适用劳动法含社会保障法,所谓劳动法不能适用该原则或者民法思维模式都是不严谨之“伪”命题.劳动法适用诚信原则应当考量其特殊性,惩戒权适用时,应当遵循比例原则和有利原则,并不得涉及劳动者非职业行为即私人行为和排除社会保障权.任何排除或剥夺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的约定或规章都是无效的.后劳动合同义务适用诚信原则不能“选择性”“遗漏”抗辩权,如果当事人依法行使抗辩权,则不能裁定其违反了诚信原则,否则就是“伪”民法思维模式.实习关系属于特殊的劳动关系,在实习法律规范严重缺失下,用具有弥补法律不足之价值与功能的诚信原则治理“虚假实习”完全必要而且可行.
其他文献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均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制度,但规范表述的差异与司法判例的冲突给理论与实务界带来诸多解释论上的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确立的侵权责任理论体系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应当被理解为“指示参照性法条”,网络用户与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的侵权责任,应根据指示参照的其他条款加以明确;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第一千一百九十六条确立的避风港规则应当被理解为“描述性法条”,其既非免责条件,也非归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存在构成要件描述不明、与他罪衔接不畅等问题,争议的焦点在于对“国家事务”的不同理解.扩大论者认为地方行政机关的事务均为国家事务,限缩论者认为对国家事务的界定应根据事务影响力本身而非决定机关.这引出了实质刑法观中的实质出罪论,即犯罪的构成与否不能受限于形式要件,而要看其实质法益,综合考虑预防必要性、法益侵害性、国民正义直觉等,做到刑法与预防性刑事政策的统一.论文以李某等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案为引,提出本罪构成要件的厘定问题与根据本案情节可能的出罪事由,进而根据本罪的司法适用探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