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下称"中职校")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最害怕和最不愿意学习的一门课程,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改变学生的偏科思想,笔者在教学中想方设法作了不懈的努力,首先通过数学故事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提高自信
数学课程在普通中学是重点教育科目之一,但在中职校可谓“陪衬鲜花之绿叶”。受应试教育影响,进入中职校就读的学生(下称“中职生”)数学基础普遍低下,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大都对数学课程具有恐惧感,在学习上往往产生厌烦,抵制等消极情绪,偏科思想相当严重。因此,要想顺畅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正确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设计出符合中职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对策,才能有效地施行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收获和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笔者尝试了如下一些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用数学故事营造首次课堂活动的和谐氛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乎是每一级新生的第一次课,在笔者向全班学生宣布我是数学老师时,看到学生们投来的目光是异样的惊奇,七嘴八舌,异口同声的喊“我们还要学数学呀?学数学有什么用啊!……” 。中职新生对数学课程的恐惧感,或者说厌恶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作为数学教师,此时应该清楚学生们急需解决和调谐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常言道:“砍柴不负磨刀工”。中职新生,他们在初中阶段,由于数学基础差,已经受到了太多的指责,批评或训斥。中学数学老师过于严肃的面容和表情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要转变学生们这种不安和恐慌心态,第一次课的教育活动内容是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笔者设计了,给学生讲我国光辉灿烂的数学发展史的故事和数学家们经过艰苦努力,顽强拼搏获取成功,为人类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事迹来感化学生,并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为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经过师生双方亲切友好的沟通,缓和了学生紧张的情绪,改变了学生对数学老师的冷漠态度,让学生意识到了掌握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为端正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态度注入了最佳的营养品和催化剂,激起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动因,激活了学生追求进步的欲望,增进了师生友好和谐的情感,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取得的教育成效比直接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强上一百倍!达到了最佳的期望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生学习与成才的动机源和催化剂。缺乏数学兴趣正是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数学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的一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对所学科目有了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的,从而思维活动才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常创设如下情境:
(一)制造悬念
进入每一个新内容新章节授课之时,注意做到巧妙地设置“悬念”,着意把一些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激起情趣,使学生产生欲解不能,欲罢不舍的心态,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动机都积极地凝聚在一起,以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对数章节内容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把它折叠32次之后有多厚?”在学生注意力集中之后告知结果,“若把折叠的结果竖起来可与珠峰试比高。”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激发起来了。这时向学生作简要说明,用以前学过的算法不好解决,而用对数算法就容易求解了。由此,激起了学生学习对数知识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激起求知欲望
一般說来,学生对新颖和原有经验联系得上的教材内容最感兴趣。当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感觉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欲望。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面临“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兴趣。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等比数列内容时,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某国,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发明者有何要求,发明者说:‘我想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二个格子里放2颗麦粒,第三个格子里放4颗麦粒,第四个格子里放8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64个格子,请国王奖赏我麦粒吧。’国王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你们认为国王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此时,学生满怀信心,跃跃欲试。当学生发现用等差数列知识无法解决时,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掌握了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就容易算出结果了。这时,学生对学习等比数列内容的兴趣就相当浓厚了。
(三)从学生熟悉的活动中引出例子
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让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也是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组合内容时,笔者创设了如下问题:“在我校开展的校运会上,一年级8个班进行气排球单循环比赛,问需要安排多少场比赛?”学生正好刚刚参加校运会中的汽排球比赛,是学生亲临生活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相当浓厚,试图用排列知识来求解,但得到答案与实际结果相差甚远。在学生困惑之时告知他们,用组合知识去解答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对学习组合知识的欲望空前高涨。
(四)结合专业特点设置问题
数学教材如果能紧密地联系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来设置,就能直接让学生看到数学在实际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应用,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重视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为此,笔者在市场营销班的数学应用课教学上设计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的课,每个同学的身份都是商店总经理,请问各位总经理,你想盈利吗?”同学们异常活跃。老师继续问:“你们有什么盈利的办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老师把学生的意见归纳为两种:(1)薄利多销;(2)提高售价。老师又问:“降价扩大销售量或提高售价是否一定盈利?为获得最大利润,应怎样掌握降价和提价的尺度?”学生们全神贯注,思维活跃,求知欲望空前高涨。随后列出两道题,启发引导学生寻找解答,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其他很多方式方法,篇幅所限只举上述四例。要让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兴趣,还需要教师在每节课的导入要生动有趣,教师的思惟角度要宽,知识面要广,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能充分投入精力去探究,去学习,课堂效果是相当显著的。
三、让学生感受成功快乐,提高学习自信心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础。“自信”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是笔者开展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由于中职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并且,人是需要赏识的,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已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做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展示自已才华的机会,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参与性。只要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表扬,为他们感到高兴,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励,争取更大进步。学生们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便会感到我也行,我能行!学习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就激活了。
在解题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角度的灵活多变,并鼓励学生不拘泥常规方法,寻求变异,勇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学生掌握了“排列、组合”的有关知识后,给出如下练习题:“8个人排成一排,某人既不站在排头,也不站在排尾,有多少种不同排法?”。基础好的学生能够找到四种解法之多,成绩中等的学生也能找到二至三种解法,基础差的学生平时不敢露面这时也能找到一种解法。设置这样的练习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尽情地发挥,收获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励中职生 学习兴趣的一点尝试,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设计合理,引导恰当,就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乔家瑞.数学(基础版),第(1),(2),(3)册[M].语文出版社,2005
[2]陈继泽.数学(文科、财经及服务类专业)上,下册[M].语文出版社,2006
[3]李淑化,窦维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M].中小学教育研究,2002
[4]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数学教学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提高自信
数学课程在普通中学是重点教育科目之一,但在中职校可谓“陪衬鲜花之绿叶”。受应试教育影响,进入中职校就读的学生(下称“中职生”)数学基础普遍低下,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大都对数学课程具有恐惧感,在学习上往往产生厌烦,抵制等消极情绪,偏科思想相当严重。因此,要想顺畅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正确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设计出符合中职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对策,才能有效地施行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收获和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笔者尝试了如下一些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用数学故事营造首次课堂活动的和谐氛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乎是每一级新生的第一次课,在笔者向全班学生宣布我是数学老师时,看到学生们投来的目光是异样的惊奇,七嘴八舌,异口同声的喊“我们还要学数学呀?学数学有什么用啊!……” 。中职新生对数学课程的恐惧感,或者说厌恶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作为数学教师,此时应该清楚学生们急需解决和调谐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常言道:“砍柴不负磨刀工”。中职新生,他们在初中阶段,由于数学基础差,已经受到了太多的指责,批评或训斥。中学数学老师过于严肃的面容和表情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要转变学生们这种不安和恐慌心态,第一次课的教育活动内容是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笔者设计了,给学生讲我国光辉灿烂的数学发展史的故事和数学家们经过艰苦努力,顽强拼搏获取成功,为人类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事迹来感化学生,并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为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经过师生双方亲切友好的沟通,缓和了学生紧张的情绪,改变了学生对数学老师的冷漠态度,让学生意识到了掌握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为端正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态度注入了最佳的营养品和催化剂,激起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动因,激活了学生追求进步的欲望,增进了师生友好和谐的情感,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取得的教育成效比直接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强上一百倍!达到了最佳的期望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生学习与成才的动机源和催化剂。缺乏数学兴趣正是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数学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的一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对所学科目有了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的,从而思维活动才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常创设如下情境:
(一)制造悬念
进入每一个新内容新章节授课之时,注意做到巧妙地设置“悬念”,着意把一些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激起情趣,使学生产生欲解不能,欲罢不舍的心态,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动机都积极地凝聚在一起,以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对数章节内容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把它折叠32次之后有多厚?”在学生注意力集中之后告知结果,“若把折叠的结果竖起来可与珠峰试比高。”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激发起来了。这时向学生作简要说明,用以前学过的算法不好解决,而用对数算法就容易求解了。由此,激起了学生学习对数知识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激起求知欲望
一般說来,学生对新颖和原有经验联系得上的教材内容最感兴趣。当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感觉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欲望。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面临“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兴趣。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等比数列内容时,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某国,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发明者有何要求,发明者说:‘我想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二个格子里放2颗麦粒,第三个格子里放4颗麦粒,第四个格子里放8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64个格子,请国王奖赏我麦粒吧。’国王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你们认为国王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此时,学生满怀信心,跃跃欲试。当学生发现用等差数列知识无法解决时,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掌握了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就容易算出结果了。这时,学生对学习等比数列内容的兴趣就相当浓厚了。
(三)从学生熟悉的活动中引出例子
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让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也是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组合内容时,笔者创设了如下问题:“在我校开展的校运会上,一年级8个班进行气排球单循环比赛,问需要安排多少场比赛?”学生正好刚刚参加校运会中的汽排球比赛,是学生亲临生活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相当浓厚,试图用排列知识来求解,但得到答案与实际结果相差甚远。在学生困惑之时告知他们,用组合知识去解答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对学习组合知识的欲望空前高涨。
(四)结合专业特点设置问题
数学教材如果能紧密地联系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来设置,就能直接让学生看到数学在实际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应用,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重视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为此,笔者在市场营销班的数学应用课教学上设计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的课,每个同学的身份都是商店总经理,请问各位总经理,你想盈利吗?”同学们异常活跃。老师继续问:“你们有什么盈利的办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老师把学生的意见归纳为两种:(1)薄利多销;(2)提高售价。老师又问:“降价扩大销售量或提高售价是否一定盈利?为获得最大利润,应怎样掌握降价和提价的尺度?”学生们全神贯注,思维活跃,求知欲望空前高涨。随后列出两道题,启发引导学生寻找解答,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其他很多方式方法,篇幅所限只举上述四例。要让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兴趣,还需要教师在每节课的导入要生动有趣,教师的思惟角度要宽,知识面要广,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能充分投入精力去探究,去学习,课堂效果是相当显著的。
三、让学生感受成功快乐,提高学习自信心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础。“自信”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是笔者开展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由于中职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并且,人是需要赏识的,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已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做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展示自已才华的机会,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参与性。只要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表扬,为他们感到高兴,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励,争取更大进步。学生们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便会感到我也行,我能行!学习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就激活了。
在解题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角度的灵活多变,并鼓励学生不拘泥常规方法,寻求变异,勇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学生掌握了“排列、组合”的有关知识后,给出如下练习题:“8个人排成一排,某人既不站在排头,也不站在排尾,有多少种不同排法?”。基础好的学生能够找到四种解法之多,成绩中等的学生也能找到二至三种解法,基础差的学生平时不敢露面这时也能找到一种解法。设置这样的练习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尽情地发挥,收获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励中职生 学习兴趣的一点尝试,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设计合理,引导恰当,就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乔家瑞.数学(基础版),第(1),(2),(3)册[M].语文出版社,2005
[2]陈继泽.数学(文科、财经及服务类专业)上,下册[M].语文出版社,2006
[3]李淑化,窦维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M].中小学教育研究,2002
[4]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