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住宅小区设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益成熟。小区规划设计直接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一些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区规划、经济、实用、地域环境、结构、分区、布置、安全性、私密性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TB4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居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各个城市新开发的住宅小区也越来越多,小区的品质也越来越好。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无疑成为了各个设计院项目中比较重要的一块。笔者从事建筑设计10余年,就自己实际工程经验,浅谈一下居住小区规划的发展及一些设计问题。
   我们国家的住宅产业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建国初期,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住宅发展基本处于停滞时期。由于和西方国家政府没有交流,技术相比只能单方依靠前苏联。当时设计从苏联引进了小区规划的理念和单元式住宅。
  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十年的动荡造成住宅极其紧缺。而经济刚刚起步,国家基础还很单薄。这时候经济实用主义成为了居住区规划的主导思想。大量的住宅区采用行列式布局。
  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住宅逐步走向商品化。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对居住生活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受西方先进的规划思想影响,人们开始注重小区的文化地域特色及可持续发展。小区规划除了满足日照、通风等基本功能外,设计时更加注重了舒适性。小区的组合方式变得多样化,改变了以往的单一的成行成列式。
  2000年至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房产制度更加完善。全面取消了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针对不同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由于经济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产品的多样性需求,引导了设计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单一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小区规划出现了各种组织模式,如行列布置、周边布置、混合布置、自由式布置、成组成团布置、成街成坊布置。
  那么在当今如何适应社会需求,设计出一个好的小区规划方案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方面问题:
  一、小区规划设计中要重视地域环境。
  地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小区的设计应充分尊重地域环境。在具有历史文化境内的地域当中,小区的设计应该很好的融入其中。无论其建筑风格或整体规划都应该很好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同时小区设计还应该与自然环境良好的结合在一起。下图为笔者刚工作时参与的一个小区规划设计方案。整个地塊面山背水,自然环境条件非常好。小区设计时采用了自由灵活的布局,摒弃了呆板的成行成列式,并从外部引入了水系使内外水景交融,很好地使小区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了一起。
  
  
  二、小区规划应注意结构清晰、分区合理、布置妥当。
  从结构上分,小区分为住宅部分、公建配套部分、绿化部分、道路部分等。住宅部分又分为高层部分、多层部分、低层部分等。公建部分包括教育系统、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邮电、行政管理、市政公用等。绿地部分分为公共绿地、公共建筑物和公用设施专用绿地、宅边和庭院绿地、街道绿地。道路分为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宅前小路。
  我们划分各部分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功能要求,从而才能合理的进行分区布置,使各功能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1.住宅部分的布置需要满足:
  (a)使用要求。住宅布置要满足日照、通风、防止噪音等功能要求。间距要满足日照间距,建筑的朝向要注意太阳的入射角度,同时还要注意当地的季风风向。尽量把住宅部分排在地块里面,来减少道路噪音对住宅的影响。
  (b)卫生要求。住宅布置时不能靠近餐厅、垃圾收集设施等一系列产生卫生环境影响的部分,并保持足够的间距。
  (c)安全要求。住宅部分和公建部分要分区明确,不交叉,以避免外部人流进入小区内部。
  (d)经济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而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小区的容积虑要合理。住宅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合理的利用高差和地块北面道路,能够减少日照间距,增加建筑排数。
  (e)施工要求等。住宅的布置要注意分期施工的可能性。
   (f) 空间形态要求。住宅的布置要高低错落有致,点线面排列有方,形成一个良好的空间秩序,并与周边的城市空间相协调。
  2.作为配套辅助部分的公建的规划布置则要求满足:
  (a)便于居民使用,应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
  (b)应考虑人流的集中与人流的流向。
  (c)要注意减少对于居住部分的干扰。
  (d)注意与与景观道路等部分相结合,如公共服务中心可以中心绿化结合布置。
  3.绿化部分的布置要注意:
  (a)绿地布置应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系统,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相协调。
  (b)尽可能地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设计,以节约用地。对建设用地中已有的绿化、湖河水面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
  (c)应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
  (d)在植物配置的种植方式上力求投资少、有收益、且便于管理。
  3.道路部分的布置则要求:
  (a)满住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活动,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
  (b)道路划分应保证小区居民的安全与安宁。
  (c)道路的设计要满足进入小区的各种车辆的需求。
  (d)道路的走向应符合人流的动向,应便于与城市交通系统接轨,同时又避免相互干扰。
  (e)道路要满足铺设各种管线要求。
  (f) 道路应良好的与地形相结合,解决好雨水排放问题,合理的利用地形进行分水线和汇水线设计。
   (g)车行道路与住宅之间的距离要足够大,以减少噪音对居民的影响
  同时从空间上分,小区的各组成部分又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要合理地组织好各空间,各空间既要有联系,又不能互相干扰。还要保持各空间的独立性,完整性。
   三、小区规划设计要重视安全性、私密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富裕,社会治安环境并不乐观。保护居民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也成为了小区规划设计中应重视的环节。在规划设计中,我们要合理地处理好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公共建筑部分与住宅部分之间的位置布置。避免内外人流交叉,阻止外面人流进入内部居住空间。同时,通过组团的划分,可以在满足绿化均好性的在前提下,封闭各组团,使不同组团的居民无法进入另外的组团内。增加了小区的私密性和它的合理性。在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也应考虑景观中公共活动空间如广场等对底层住户的私密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小区内交通带来的安全因素。尤其注意小区内车辆行驶对儿童安全的影响。可以进行人车分流,有效地减少车辆与人行之间产生的各种矛盾,大大提高居住的舒适性。但是,设计时要注意汽车坡道位置的设计,防止外部人流从地下车库进入小区内部。
  小区规划设计还应该注意一些配套服务设施的设置。
  小区配套服务设施的设置虽然是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细节问题,但是往往这些小环节会产生大的问题。如垃圾收集的设置不当带来的卫生问题,会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变电所位置设置不当可能会对住宅造成火灾预期危险,并使所住居民心理产生负担。自行车停放解决不好,随意乱放带来的交通、噪音、视觉影响会降低小区的品质。因而在设计当中,应该对这些细节给予足够重视。在大的分区解决后,合理地分配这些小的部分。有时候也可能和大分区同时考虑,避免后期“塞不下”硬塞而影响整个小区规划设计。
  “以人为本”是设计的宗旨。小区规划设计与住宅设计是最贴近生活的设计内容,也是设计师应该掌握并且应当做好的一类设计。我们设计时应牢牢把握基本功能原理,并“与时俱进”顺应社会的发展,解决发展带来的新的需求和其产生的新的矛盾。宏观地把握整体,深入地处理细节,才能设计出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
  [1] 赵冠谦/开 彦.  中国住宅建设规划五十年发展与成就    2000年7月
  [2]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摘要:监理是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理也是极其必要的。因此,本文简述了在房屋建筑中,要想搞好整个建筑施工的质量,必须了解监理的现状及在监理过程中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工程质量检测的监理方法,才能正确的完做好工程质量检测监理工作。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理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在建筑工程中房屋建筑是其中的一部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直接体现着建筑的使用价值,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也提高到了一定高度。而我国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内容通常设计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和消防工程等。因此,我们应该对此予以足够的认识。本文主要就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析,旨在与同行交流,提高给排水系统设计质量,助推企业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那么如何能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事业发展十分迅猛,加强工民建中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工民建中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渗漏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混凝土工程  (一)混凝土施工孔隙的原因分析  混凝土孔隙按成因不同可分为结构孔隙和施工孔隙两大类。本文主要探讨施工孔隙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