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1-000-02
摘 要 高住高练低训是目前最被推崇的一种模拟高原训练方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3000m海拔含氧量的高住高练低训与2500m的相比,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RBC和Hb的生成。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当于3000m海拔高度的高住高练低训,观察运动员红细胞等血象指标的变化,为今后的高住高练低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住高练低训 氧浓度 血象指标
一、前言
传统高原训练能提高运动竞技水平,但存在着诸多弊端。1991年,Levine提出高住低训理论(HiLo法)。并很快得到国际上的认可,HiLo法即是让运动员居住在高原或人工低氧环境,在平原或较低高度的地方训练。HiLo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主要表现在运氧能力的提高,以及骨骼肌结构和功能的保持。
高住高练低训(HiHiLo)是在HiLo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在低氧环境下进行较低强度运动,从而对机体引起更深刻的缺氧刺激,调动机体的机能潜力,对运动能力的提高产生更加显著的效果。它是目前最被推崇的一种模拟高原训练方法。张缨等[1]发现在相当于3000m海拔含氧量的高住高练低训与2500m的相比,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RBC和Hb的生成。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实验组为8名运动员为中长跑项目运动员,每天在14.4%低氧中暴露10h,每周增加两次低氧训练;对照组10人,为健康男性,无长期运动训练史。实验组低氧暴露前、急性暴露后第10h末、及暴露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和第4周末分别采静脉血;对照组实验前及实验第4周末分别采静脉血;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红细胞等血象指标;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实验结果
(一)血液常规指标
3000m高住高练低训对实验组RBC、Hct、Hb、MCH、Ret%影响不大,并无显著性增加。MCHC第1周末与实验前相比有显著性的上升(354.75±7.17vs346.00±4.75,p<0.05),第3、4周末与实验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的下降(341.13±5,341.63±3.11vs346.00±4.75,p<0.01)。
对照组RBC、Hct实验前后都非常显著性低于实验组(4.60±0.44vs4.63±0.30,40.81±3.48vs40.88±3.10,p<0.01);MCHC实验前非常显著性高于实验组(357.70±5.60vs354.75±7.17,p<0.01);MCH实验前显著性高于实验组(31.78±1.27vs30.69±0.62,p<0.05)。
(二)低氧房低氧含量变化
第一周氧气含量平均数多数处于14.5~14.8%的范围内,结合标准差可以确定第一周氧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4.0~16.0%。同第一周变化相似,第二周的氧气含量平均数范围基本为14.4~14.9%,结合标准差判断第二周氧气含量变化范围为14.0~16.2%。较第一周略有上升。第三周氧气含量平均数较第一二周有所上升,其主要范围为14.8~15.1%,结合标准差显示第三周氧气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4.1~16.3%。第四周的氧气含量又有所回落,其平均数主要范围为14.6~15.0%,结合标准差提示第四周的氧气含量变化范围为14.0~16.9%。
四、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中受试者在氧含量为14.0-16.9%的房间里高住,在氧含量为15.3%高练,在平原低训,结果表明RBC、Hct、Hb、MCH、Ret%影响不大,并无显著性增加。MCHC第1周末与实验前相比有显著性的上升,第3、4周末与实验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的下降。通常情况下,模拟高原训练能增加RBC、Hct、Hb。国内外均有学者在海拔3000m或相当于3000m高度的研究,张缨等[1]对足球专项的男生在14.2%氧浓度进行4周高住高练低训,Hb、RBC显著性上升,Hct出现非常显著性上升,随后RBC和Hb继续上升,与急性暴露前相比,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Brugniaux J V等[2]对法国优秀的滑雪和中距离跑运动员进行低氧训练,在相当于3000m海拔高度含氧量的低氧屋每晚居住14h,连续3周,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相反,Ashenden等[3]报道男子耐力运动员在这种相当3000m海拔高度氧含量的低氧屋,每天居住8-10h,居住23个晚上后并没有刺激红细胞的生成。
本研究中RBC、Hb未见显著性升高,其原因可能是有效氧浓度刺激时间不足。一方面是最低氧有效刺激浓度,另一方面是有效刺激时间。由于本研究中每天低氧暴露时氧浓度的变化幅度比较大,有效刺激时间不足可能导致出现本研究中的结果。绝大多数的高住低训的研究中,其低氧刺激不少于10h。Ashenden等[3]报道男子耐力运动员在这种相当于3000m海拔高度含量的低氧屋,每天居住8-10h,居住23个晚上后并没有刺激红细胞的生成,低氧暴露少于10h也很可能是没有刺激红细胞生成的原因。本研究设计运动员在低氧中暴露10h,但实验中有效氧浓度刺激时间可能不足,这表明每天10h的低氧暴露可能是最少有效氧浓度暴露时间。
本研究出现该结果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运动训练强度过大造成的。虽然运动员此阶段处于赛前调整期,运动训练计划上的强度并不是大强度,可能是运动员面临重大比赛,心理压力较大,训练时认真,实际运动训练强度较大。Dehnert等[4]人的研究发现,经过两周的高住低练(住在模拟1956m的高度低氧屋,而训练在800m的平原海拔高度),运动员EPO水平虽然有一过性的显著升高,但Hb含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显著下降,作者把这种现象归因于低氧暴露期间的大强度训练加速了红细胞的破坏。
五、结论
(一)每天低氧暴露中有效氧浓度刺激暴露时间不得少于10h。本研究中低氧浓度的不稳定可能导致有效氧浓度刺激时间不足,从而不能出现血象指标的良好影响。
(二)运动训练强度过大可能导致血象指标变化没有显著性变化。
参考文献:
[1] 张缨,胡扬.不同氧浓度的高住高练低训对红细胞等血象指标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5.25(11):29-32.
[2] Brugniaux JV, Schmitt L, Robach P, et al. Eighteen days of "living high, training low"stimulate erythropoiesis and enhance aerobic performance in elite middle-distance runners[J]. Appl Physiol, 2006,100(1):203-211.
[3] Ashenden M J, Gore C J, Dobson G P,et al. "Live high, train low" does not Change the Total Haemoglobin Mass of Male Endurance Athletes Sleeping at a Stimulated Altitude of 3000m for 23 Nights[J]. Eur J Appl Physiol Occup Physiol,1999.80(5):479-484.
[4] Dehnert C, Hutler M.et al. Erythropoiesis and performance after two weeks of liv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 in well trained triathletes[J]. Int J Sports Med.2002 Nov; 23(8):561-566.
摘 要 高住高练低训是目前最被推崇的一种模拟高原训练方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3000m海拔含氧量的高住高练低训与2500m的相比,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RBC和Hb的生成。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当于3000m海拔高度的高住高练低训,观察运动员红细胞等血象指标的变化,为今后的高住高练低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住高练低训 氧浓度 血象指标
一、前言
传统高原训练能提高运动竞技水平,但存在着诸多弊端。1991年,Levine提出高住低训理论(HiLo法)。并很快得到国际上的认可,HiLo法即是让运动员居住在高原或人工低氧环境,在平原或较低高度的地方训练。HiLo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主要表现在运氧能力的提高,以及骨骼肌结构和功能的保持。
高住高练低训(HiHiLo)是在HiLo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在低氧环境下进行较低强度运动,从而对机体引起更深刻的缺氧刺激,调动机体的机能潜力,对运动能力的提高产生更加显著的效果。它是目前最被推崇的一种模拟高原训练方法。张缨等[1]发现在相当于3000m海拔含氧量的高住高练低训与2500m的相比,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RBC和Hb的生成。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实验组为8名运动员为中长跑项目运动员,每天在14.4%低氧中暴露10h,每周增加两次低氧训练;对照组10人,为健康男性,无长期运动训练史。实验组低氧暴露前、急性暴露后第10h末、及暴露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和第4周末分别采静脉血;对照组实验前及实验第4周末分别采静脉血;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红细胞等血象指标;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实验结果
(一)血液常规指标
3000m高住高练低训对实验组RBC、Hct、Hb、MCH、Ret%影响不大,并无显著性增加。MCHC第1周末与实验前相比有显著性的上升(354.75±7.17vs346.00±4.75,p<0.05),第3、4周末与实验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的下降(341.13±5,341.63±3.11vs346.00±4.75,p<0.01)。
对照组RBC、Hct实验前后都非常显著性低于实验组(4.60±0.44vs4.63±0.30,40.81±3.48vs40.88±3.10,p<0.01);MCHC实验前非常显著性高于实验组(357.70±5.60vs354.75±7.17,p<0.01);MCH实验前显著性高于实验组(31.78±1.27vs30.69±0.62,p<0.05)。
(二)低氧房低氧含量变化
第一周氧气含量平均数多数处于14.5~14.8%的范围内,结合标准差可以确定第一周氧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4.0~16.0%。同第一周变化相似,第二周的氧气含量平均数范围基本为14.4~14.9%,结合标准差判断第二周氧气含量变化范围为14.0~16.2%。较第一周略有上升。第三周氧气含量平均数较第一二周有所上升,其主要范围为14.8~15.1%,结合标准差显示第三周氧气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4.1~16.3%。第四周的氧气含量又有所回落,其平均数主要范围为14.6~15.0%,结合标准差提示第四周的氧气含量变化范围为14.0~16.9%。
四、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中受试者在氧含量为14.0-16.9%的房间里高住,在氧含量为15.3%高练,在平原低训,结果表明RBC、Hct、Hb、MCH、Ret%影响不大,并无显著性增加。MCHC第1周末与实验前相比有显著性的上升,第3、4周末与实验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的下降。通常情况下,模拟高原训练能增加RBC、Hct、Hb。国内外均有学者在海拔3000m或相当于3000m高度的研究,张缨等[1]对足球专项的男生在14.2%氧浓度进行4周高住高练低训,Hb、RBC显著性上升,Hct出现非常显著性上升,随后RBC和Hb继续上升,与急性暴露前相比,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Brugniaux J V等[2]对法国优秀的滑雪和中距离跑运动员进行低氧训练,在相当于3000m海拔高度含氧量的低氧屋每晚居住14h,连续3周,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相反,Ashenden等[3]报道男子耐力运动员在这种相当3000m海拔高度氧含量的低氧屋,每天居住8-10h,居住23个晚上后并没有刺激红细胞的生成。
本研究中RBC、Hb未见显著性升高,其原因可能是有效氧浓度刺激时间不足。一方面是最低氧有效刺激浓度,另一方面是有效刺激时间。由于本研究中每天低氧暴露时氧浓度的变化幅度比较大,有效刺激时间不足可能导致出现本研究中的结果。绝大多数的高住低训的研究中,其低氧刺激不少于10h。Ashenden等[3]报道男子耐力运动员在这种相当于3000m海拔高度含量的低氧屋,每天居住8-10h,居住23个晚上后并没有刺激红细胞的生成,低氧暴露少于10h也很可能是没有刺激红细胞生成的原因。本研究设计运动员在低氧中暴露10h,但实验中有效氧浓度刺激时间可能不足,这表明每天10h的低氧暴露可能是最少有效氧浓度暴露时间。
本研究出现该结果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运动训练强度过大造成的。虽然运动员此阶段处于赛前调整期,运动训练计划上的强度并不是大强度,可能是运动员面临重大比赛,心理压力较大,训练时认真,实际运动训练强度较大。Dehnert等[4]人的研究发现,经过两周的高住低练(住在模拟1956m的高度低氧屋,而训练在800m的平原海拔高度),运动员EPO水平虽然有一过性的显著升高,但Hb含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显著下降,作者把这种现象归因于低氧暴露期间的大强度训练加速了红细胞的破坏。
五、结论
(一)每天低氧暴露中有效氧浓度刺激暴露时间不得少于10h。本研究中低氧浓度的不稳定可能导致有效氧浓度刺激时间不足,从而不能出现血象指标的良好影响。
(二)运动训练强度过大可能导致血象指标变化没有显著性变化。
参考文献:
[1] 张缨,胡扬.不同氧浓度的高住高练低训对红细胞等血象指标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5.25(11):29-32.
[2] Brugniaux JV, Schmitt L, Robach P, et al. Eighteen days of "living high, training low"stimulate erythropoiesis and enhance aerobic performance in elite middle-distance runners[J]. Appl Physiol, 2006,100(1):203-211.
[3] Ashenden M J, Gore C J, Dobson G P,et al. "Live high, train low" does not Change the Total Haemoglobin Mass of Male Endurance Athletes Sleeping at a Stimulated Altitude of 3000m for 23 Nights[J]. Eur J Appl Physiol Occup Physiol,1999.80(5):479-484.
[4] Dehnert C, Hutler M.et al. Erythropoiesis and performance after two weeks of liv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 in well trained triathletes[J]. Int J Sports Med.2002 Nov; 23(8):5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