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应生活化——作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09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作文是学生生活的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要让学生写好作文,使作文有血有肉,感情生动,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入手,在教学中合理的引导学生进入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感悟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我要写、我想写、我能写、我乐写,才能让作文触碰到读者的内心。
  关键字:小学作文 生活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一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学中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突破时空,走进生活——“我要写”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
  二、关注体验,活化积累——“我想写”
  苏霍姆林斯基语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
  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
  三、大胆创新,以学定教——“我能写”
  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四、动态指导,发展评阅——“我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可以这样做:在评价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然后对其进行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另外不能随意胡批乱改,要进行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最后要对学生作文进行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以上几点纯属笔者愚见,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去共同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去努力,共同开启作文教学的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其他文献
为什么,我最信任和最要好的朋友,他会接连偷我的东西?唉,气愤,郁闷,伤心,可恶的老斌……    看,就是他,从幼儿园起就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我们白天一块儿上课,开饭时坐同一张小饭桌,放学后还常常黏在一起。可最近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一些蹊跷的事,让我很郁闷。先是我的四驱车马达不见了,然后是2000毫安的充电电池莫名其妙地丢了……我不但伤心,而且很担心被老爸教训。可更让人难过的是,这些东西竟然出现在老斌那
期刊
呀,太可怕了。  黑洞是怎么产生的?  呀,宇宙博士,说一说吧。  黑洞看着像魔鬼,可怕吧?  质量是太阳8倍以上的星体一旦爆发,其中心物质粉碎,会变得比中子星更小。  星体不断压缩,密度则不断增大。  重力也随之增强。  重力变得极大的星体到达一个不稳定状态后,开始崩塌。  最后从我们的眼中消失,剩下黑色的天体,即是黑洞。  黑洞会把所有在其附近的东西都吸进去,因为它的重力非常大。  黑洞真像个
期刊
摘要: 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轼其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形式三个方面,分析苏轼、柳永两人所作词之异同。  关键词: 宋代文学 苏轼 柳永 豪放派 婉约派  前人论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大纲都要求老师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把要学习的内容上完,而且是全方位地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点,课外除极少量的作业外,基本上让学生能充分享受自己快乐的童年,而不是被作业压得抬不起头来。  寓教于乐的教学法,除了让学生能在平常的学习中得到快乐,更是让他们能更快更牢地掌握好所学过的知识。  一把解题当作快乐的事来做。很多学生一旦讲到做作业就会一脸
期刊
一天中午刚过,名侦探南可应邀来到朋友霍尔曼的家,看见霍尔曼正送警察出门。  “出了什么事儿?”  “嗨,南可,警察勘察了现场刚走。详细情况请进来谈吧。”霍尔曼一边把南可让进客厅,一边说,“昨天早晨,我和妻子去了亲戚家。今天下午,我一进门就发现屋里乱七八糟的。肯定是家里没人时进来了贼,应该是从那个窗户进来的。”霍尔曼指着面向院子的窗户。只见那扇窗户的玻璃被人用玻璃刀割开了一个圆圆的洞,看来罪犯是把手
期刊
摘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都有其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没有优劣之分。教师要想实现学生在原有发展水平上的提升,在教学中就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学生 个体差异 教师 尝试兼顾  教学中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挑战,也是教师专业能力高低的显示。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实现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形成不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来到中国的外国朋友越来越多。作为“地主”,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英语对话,来应对外国朋友,展现我们的友好和热情。    一、见有麻烦问一声  1.What can I do for you?您需要什么帮助?  2.May I help you?我可以帮你吗?  3.Let me help you.我来帮助你。    二、牧童遥指杏花村  1.Excuse me,can y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