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却忽视对学生情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语文教学就要用另一种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生命教育,是指教师要让学生思考有关生命价值的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综合学习语文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提高。本文拟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前提下,谈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的学习。
一、用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文章,而作者对生命的看法,有时却不是直白地展现在文字中的,而是要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的。如果学生能够透过课本的文字去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内容,从而体会到生命的意义,那么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课为例,部分学生对这一课的理解仅仅是在蔡桓公讳忌疾医,所以导致自己死亡的层面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扁鹊与蔡桓公对生命的认知的角度去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蔡桓公一次、两次不听医嘱,扁鹊还要给蔡桓公建议呢?为什么最后他又不再给蔡桓公建议了呢?学生经过思考可以了解到:扁鹊作为一个医生,他会主动关心别人的身体健康,他觉得蔡桓公有病,但是能治,就去提醒他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可是当蔡桓公不听医嘱,导致病入膏肓以后,他就不再做无用功。扁鹊用治病救人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蔡桓公不去了解别人的看法,也不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蔡桓公没有一个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所以导致死亡。学生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去阅读文章,就能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使语文水平、思考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用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展现独特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的时候,要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领悟能力、个性特长不同,他们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理解会不同。如果教师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就不会愿意自主地思考这些方面的问题;反之,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那么学生就能够在思考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他们本身的生命能量就会得到释放。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皇帝的新装》为例,一名学生认为,这个故事中的皇帝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希望自己的世界里都是开心、都是掌声、都是鲜花,最好整个世界都在围绕自己转。对他来说,他不需要了解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不需要知道与自己想法相异的意见,不需要在意民众的想法,只要其他人,包括大臣、民众等没有推翻这个皇帝,只要他们依然让他有机会过着这种自我的生活,那么大臣和民众的所思所想于这皇帝来说就不重要。这个皇帝可能不是一个好皇帝,可是他是一个懂得让自己开心和幸福的人。然而其他人与皇帝则不同。这些大臣也罢,民众也罢,他们均在乎别人的看法,如果大家都穿衣服的时候,他们就会穿衣服;如果大家都不穿衣服的时候,他们就不穿衣服。他们不会让自己成为社会中的异类,不能承受别人的挑剔、指责、讥笑,这些人活在社会里,活在别人的影响下。学生认为这个皇帝和其他人拥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自己开心或者不开心,别人接受或者不接受等。对皇帝来说,他自己开心了、满足了,不穿衣服又如何?他依然是幸福的。
安徒生虽然是抱着嘲笑皇帝的想法去写这篇童话故事的,可是,这仅仅代表他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所有读者的想法。虽然这个学生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可是教师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的看法。这个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这篇童话,提出一个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就是他对生命价值的一种个性化的思考。教师要尊重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学生以后才愿意自主地用发散性的思维去创意、去想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以及创造能力都会提高。
三、用生命教育尝试学生体会真情实感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有时会觉得学生不能以感情的角度对课文中的文字产生共鸣,或缺少充沛的感情,或缺乏表达感情的能力。学生如果内心缺少真情实感,就很难真正地学好语文知识,在实践应用语文知识的时候,还会显得特别的矫揉造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从感情的角度去体会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这些感情将会是学生与他人共鸣的一个衔接点,也是以后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好素材。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母亲》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翻阅从前的旧照片,观察母亲是怎样从一名少女变为一个母亲,然后去思考母亲为这个家庭付出过些什么?如果学生能够去认真面对自己的亲人、去感受亲人给予自己的亲情、去思考自己应当去如何面对这份感情时,学生的真情实感就会被激发。
教师如果能从生命教育价值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感知能力等,学生的综合能力会有很大提高,从而能够达到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综合性学习的效果。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不妨从此角度去做些尝试。
一、用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文章,而作者对生命的看法,有时却不是直白地展现在文字中的,而是要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的。如果学生能够透过课本的文字去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内容,从而体会到生命的意义,那么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课为例,部分学生对这一课的理解仅仅是在蔡桓公讳忌疾医,所以导致自己死亡的层面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扁鹊与蔡桓公对生命的认知的角度去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蔡桓公一次、两次不听医嘱,扁鹊还要给蔡桓公建议呢?为什么最后他又不再给蔡桓公建议了呢?学生经过思考可以了解到:扁鹊作为一个医生,他会主动关心别人的身体健康,他觉得蔡桓公有病,但是能治,就去提醒他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可是当蔡桓公不听医嘱,导致病入膏肓以后,他就不再做无用功。扁鹊用治病救人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蔡桓公不去了解别人的看法,也不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蔡桓公没有一个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所以导致死亡。学生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去阅读文章,就能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使语文水平、思考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用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展现独特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的时候,要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领悟能力、个性特长不同,他们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理解会不同。如果教师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就不会愿意自主地思考这些方面的问题;反之,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那么学生就能够在思考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他们本身的生命能量就会得到释放。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皇帝的新装》为例,一名学生认为,这个故事中的皇帝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希望自己的世界里都是开心、都是掌声、都是鲜花,最好整个世界都在围绕自己转。对他来说,他不需要了解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不需要知道与自己想法相异的意见,不需要在意民众的想法,只要其他人,包括大臣、民众等没有推翻这个皇帝,只要他们依然让他有机会过着这种自我的生活,那么大臣和民众的所思所想于这皇帝来说就不重要。这个皇帝可能不是一个好皇帝,可是他是一个懂得让自己开心和幸福的人。然而其他人与皇帝则不同。这些大臣也罢,民众也罢,他们均在乎别人的看法,如果大家都穿衣服的时候,他们就会穿衣服;如果大家都不穿衣服的时候,他们就不穿衣服。他们不会让自己成为社会中的异类,不能承受别人的挑剔、指责、讥笑,这些人活在社会里,活在别人的影响下。学生认为这个皇帝和其他人拥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自己开心或者不开心,别人接受或者不接受等。对皇帝来说,他自己开心了、满足了,不穿衣服又如何?他依然是幸福的。
安徒生虽然是抱着嘲笑皇帝的想法去写这篇童话故事的,可是,这仅仅代表他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所有读者的想法。虽然这个学生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可是教师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的看法。这个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这篇童话,提出一个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就是他对生命价值的一种个性化的思考。教师要尊重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学生以后才愿意自主地用发散性的思维去创意、去想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以及创造能力都会提高。
三、用生命教育尝试学生体会真情实感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有时会觉得学生不能以感情的角度对课文中的文字产生共鸣,或缺少充沛的感情,或缺乏表达感情的能力。学生如果内心缺少真情实感,就很难真正地学好语文知识,在实践应用语文知识的时候,还会显得特别的矫揉造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从感情的角度去体会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这些感情将会是学生与他人共鸣的一个衔接点,也是以后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好素材。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母亲》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翻阅从前的旧照片,观察母亲是怎样从一名少女变为一个母亲,然后去思考母亲为这个家庭付出过些什么?如果学生能够去认真面对自己的亲人、去感受亲人给予自己的亲情、去思考自己应当去如何面对这份感情时,学生的真情实感就会被激发。
教师如果能从生命教育价值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感知能力等,学生的综合能力会有很大提高,从而能够达到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综合性学习的效果。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不妨从此角度去做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