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凭地理书上的数据,我无论如何也揣度不出面积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崇明岛的大小。在地图上,它是那么小,那么秀气,像一枚玲珑剔透的龙珠,含在长江巨龙的嘴里。踏上那片土地才知道,它是那样阔大,开车的话,从南到北需要一个多小时,从东到西要两个多小时。
无论走到哪里,给人的最大印象是树木蓊郁,连绵不绝,柳树、榆杨、香樟、水杉、海桐,这些常见的树木比比皆是,连山毛榉、锥栗、马褂木等在低海拔地区难得一见的树种,也密布丛生。北沿公路简直就是绿色长廊,公路两侧,排衙一般站着两排三丈多高的大树,树冠蓬到一处,仿佛合十的双手,在手掌根部,故意漏出一条绵延的公路。阳光很难照得进来,即使是炎夏,走在路上也感觉不出热。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高大笔直的水杉连片种植。如今许多知青,还能从这片林子中,找回自己的青春记忆。据说,从好多年前开始,岛上的居民就不种庄稼,所有的土地全部种树。这种生态发展的战略,是具有全球眼光的。
树多,生态就好。阳光下,林木尽情地舒展着枝叶,细碎的阳光在干净的叶片上闪闪发光:清风吹来,叶片上的阳光便涌动起来,潺潺地流淌,无声地飞溅。在森林中走不上几步,就可能遇到锦鸡、白鹭、野鸭、天鹅、杜鹃、伯劳等飞禽,还有水獭、松鼠等动物,连白山羊都是散放的,十来只一群,或者七八只一群,见了人也不怯,客客气气地让到路边,若无其事依然吃草:森林边是清澈见底的河流,水中偶有一些荷花和睡莲,入秋已久,荷花渐残,睡莲开得正旺;视线好的话,能够看见水底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游鱼穿梭往复,自得其乐;水边的芦花白得正好,被风吹得斜斜的,恰能勾人想起《诗经》上的《蒹葭》。
早晨开车到东滩湿地。在北沿公路上看到五个穿白衬衫、系红领巾的小学生,有三个已经冰糖葫芦那样,一个接一个爬到一棵大树腰上,最上面一个最大,中间一个最小,看来他们不是一个年级的。下面两个正准备爬上去。五个孩子的视线都沿着树干往上看。不管是树上还是树下的小孩,都轻手轻脚的,嘴巴里没有想象中的喊叫,生怕惊动什么似的。我感到稀奇,而且亲切。在我印象中,我们,以及我们之前的人们才会爬树,到我们长大以后,这几十年我都没有看到过爬树的孩子。我停了汽车,推门下车,问那两个准备上树的孩子他们这是在干嘛。两个孩子立即露出学生面对老师的神情,指着树上说:“我们想看看树上那窝鸟!”我心想他们大概以为我是路政或者护林队的了。树上的孩子听到下边说话,不再向上爬,停在树腰上,像三只猴子。我沿着树干望上去,树冠上,一个一分为三的树杈上有个鸟巢,从里面探出四五个黑色的小脑袋,一只大鸟飞来,几只黑脑袋争先恐后地把脑袋伸到乌巢外面。我担心他们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掏鸟巢,可看看他们的神情又不像,就说:“这鸟巢有多少时间了?”两个小孩说“两年多了。”我说:“到现在孵了几窝鸟呢?”孩子说:“这是第三次。”“你们,”我说,“只是想看看鸟窝里的鸟吗?”“是的。”一个孩子说完,另一个孩子用大人的口气说,“我们是看着它们长大的!”我一下笑出声来,可能只有崇明的孩子才会用这样的口气说话。一个孩子把指头压到嘴唇上:“嘘——”他怕我的笑声惊了树上的鸟。我问:“你们不会天天都上树吧?”孩子说:“只要天晴,每周都要上去看看的——我们是好朋友!”
跟他们道别的时候,我认为,这也算崇明景了。
到东滩湿地的时候,太阳刚挣脱烟水茫茫的纠缠,一身湿漉漉的,像蜡笔或者水彩笔描出来的,红得十分生动,并不耀眼。金色的阳光铺在湿地的草滩上,又鲜亮,又干净,还有些许娇媚,那样子恰似十七八的少女收到第封情书。滩上螃蟹成片,也许是多的缘故,根本不把人放在眼里,甚至还有点藐视人、欺负人的意思,无视人的存在,横跑竖爬,十分张狂。几个跑海的渔民,身上挂了好几个篓子,手握一把火钳样的工具,一夹一个准,按螃蟹的大小,放进不同的篓子。那样子使我想起一个成语:唾手可得。真的,腰都不需要弯一下。成群的海鸥飞起又落下,几只白鹳和黑鹳夹杂其间,任由海鸥升落,低着头专心觅食,在朝阳的映照下,那些动静相映的水鸟,简直像诗人即将串到一起、进而成篇的诗句。从长江口吹来的风,夹杂着淡淡的咸味儿,给人感觉离海不远了。长江上突突奋进的轮船,各忙各的,往来穿梭,互不牵绊。吃水线极低的驳船在波浪间时隐时现,令人无端生出些担心。在长江口是看不到白帆的,白帆早都被安放到古诗里去了。
当然,如果能真正把心身完全放回大自然去,忘却尘世的烦恼,无忧无虑地吐纳,自由自在地行走,无拘无束地嬉戏,你会觉得,在这里做一缕风都是幸福的,做一棵草也是幸福的。
无论走到哪里,给人的最大印象是树木蓊郁,连绵不绝,柳树、榆杨、香樟、水杉、海桐,这些常见的树木比比皆是,连山毛榉、锥栗、马褂木等在低海拔地区难得一见的树种,也密布丛生。北沿公路简直就是绿色长廊,公路两侧,排衙一般站着两排三丈多高的大树,树冠蓬到一处,仿佛合十的双手,在手掌根部,故意漏出一条绵延的公路。阳光很难照得进来,即使是炎夏,走在路上也感觉不出热。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高大笔直的水杉连片种植。如今许多知青,还能从这片林子中,找回自己的青春记忆。据说,从好多年前开始,岛上的居民就不种庄稼,所有的土地全部种树。这种生态发展的战略,是具有全球眼光的。
树多,生态就好。阳光下,林木尽情地舒展着枝叶,细碎的阳光在干净的叶片上闪闪发光:清风吹来,叶片上的阳光便涌动起来,潺潺地流淌,无声地飞溅。在森林中走不上几步,就可能遇到锦鸡、白鹭、野鸭、天鹅、杜鹃、伯劳等飞禽,还有水獭、松鼠等动物,连白山羊都是散放的,十来只一群,或者七八只一群,见了人也不怯,客客气气地让到路边,若无其事依然吃草:森林边是清澈见底的河流,水中偶有一些荷花和睡莲,入秋已久,荷花渐残,睡莲开得正旺;视线好的话,能够看见水底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游鱼穿梭往复,自得其乐;水边的芦花白得正好,被风吹得斜斜的,恰能勾人想起《诗经》上的《蒹葭》。
早晨开车到东滩湿地。在北沿公路上看到五个穿白衬衫、系红领巾的小学生,有三个已经冰糖葫芦那样,一个接一个爬到一棵大树腰上,最上面一个最大,中间一个最小,看来他们不是一个年级的。下面两个正准备爬上去。五个孩子的视线都沿着树干往上看。不管是树上还是树下的小孩,都轻手轻脚的,嘴巴里没有想象中的喊叫,生怕惊动什么似的。我感到稀奇,而且亲切。在我印象中,我们,以及我们之前的人们才会爬树,到我们长大以后,这几十年我都没有看到过爬树的孩子。我停了汽车,推门下车,问那两个准备上树的孩子他们这是在干嘛。两个孩子立即露出学生面对老师的神情,指着树上说:“我们想看看树上那窝鸟!”我心想他们大概以为我是路政或者护林队的了。树上的孩子听到下边说话,不再向上爬,停在树腰上,像三只猴子。我沿着树干望上去,树冠上,一个一分为三的树杈上有个鸟巢,从里面探出四五个黑色的小脑袋,一只大鸟飞来,几只黑脑袋争先恐后地把脑袋伸到乌巢外面。我担心他们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掏鸟巢,可看看他们的神情又不像,就说:“这鸟巢有多少时间了?”两个小孩说“两年多了。”我说:“到现在孵了几窝鸟呢?”孩子说:“这是第三次。”“你们,”我说,“只是想看看鸟窝里的鸟吗?”“是的。”一个孩子说完,另一个孩子用大人的口气说,“我们是看着它们长大的!”我一下笑出声来,可能只有崇明的孩子才会用这样的口气说话。一个孩子把指头压到嘴唇上:“嘘——”他怕我的笑声惊了树上的鸟。我问:“你们不会天天都上树吧?”孩子说:“只要天晴,每周都要上去看看的——我们是好朋友!”
跟他们道别的时候,我认为,这也算崇明景了。
到东滩湿地的时候,太阳刚挣脱烟水茫茫的纠缠,一身湿漉漉的,像蜡笔或者水彩笔描出来的,红得十分生动,并不耀眼。金色的阳光铺在湿地的草滩上,又鲜亮,又干净,还有些许娇媚,那样子恰似十七八的少女收到第封情书。滩上螃蟹成片,也许是多的缘故,根本不把人放在眼里,甚至还有点藐视人、欺负人的意思,无视人的存在,横跑竖爬,十分张狂。几个跑海的渔民,身上挂了好几个篓子,手握一把火钳样的工具,一夹一个准,按螃蟹的大小,放进不同的篓子。那样子使我想起一个成语:唾手可得。真的,腰都不需要弯一下。成群的海鸥飞起又落下,几只白鹳和黑鹳夹杂其间,任由海鸥升落,低着头专心觅食,在朝阳的映照下,那些动静相映的水鸟,简直像诗人即将串到一起、进而成篇的诗句。从长江口吹来的风,夹杂着淡淡的咸味儿,给人感觉离海不远了。长江上突突奋进的轮船,各忙各的,往来穿梭,互不牵绊。吃水线极低的驳船在波浪间时隐时现,令人无端生出些担心。在长江口是看不到白帆的,白帆早都被安放到古诗里去了。
当然,如果能真正把心身完全放回大自然去,忘却尘世的烦恼,无忧无虑地吐纳,自由自在地行走,无拘无束地嬉戏,你会觉得,在这里做一缕风都是幸福的,做一棵草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