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生体育实践的重要形式。随着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课余体育活动将打破学校界限,与社会和家庭体育相融合,未来的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保健体育、竞技体育都将纳入课余体育活动的体系中来。就我省小城镇而言,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又是如何呢?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调查研究方法在河北省的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沧州、廊坊、唐山、秦皇岛和张家口10个地市中,每个地市随机抽取17所,共170所县级中学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
1.早操和课间操
早操和课间操是认真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调查表明,当前100%的河北县级中学每天开展早操或课间操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早操和课间操内容主要是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在冬季,早操还增加了长跑。
2.班级体育锻炼
调查显示:60%的河北县级中学开展班级体育锻炼,时间是40~50分钟,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作为指导,班干部和体委带领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活动。锻炼的内容有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各种球类活动、体育达标项目等。有些学校还将班级体育锻炼列入课表,以保证锻炼时间和内容。
3.体育兴趣小组
从调查结果看:26.3%的河北县级中学有体育兴趣活动小组。体育兴趣活动小组的内容有足球、篮球、乒乓球、轮滑和健美操等。学生自愿组织起来,自己找时间活动、锻炼,并为自己的球队命名,在校内或走出学校进行比赛活动。邀请擅长此项的体育教师或辅导员担任教练或顾问,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发展成为特长。体育兴趣小组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张扬个人特点的最好的舞台。
4.野外体育活动
调查表明:38%的河北县级中学,特别是地处山区或靠近山区的中学每年都开展野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有越野赛、登山、郊游等。它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独立生活与抗挫折能力,密切学生与大自然的关系。有62%的学校不开展野外体育活动,其主要原因是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
另外,河北县级中学中55%的学校不组织体育兴趣小组和野外体育活动这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究其原因:第一,23%的学校领导不重视,怕出现伤害事故,学校担不起责任。第二,8%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如果出现伤害事故,教师担不起责任。第三,19%的学校是因为场地器材少,学校周围环境不能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野外体育活动要求。
二、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在河北县级中学中常年坚持课余训练的仅占8%。81%的河北县级中学采用赛前中短期集训的方式,这是普通中学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经常采用的方式。调查中发现目前阻碍县级中学体育运动训练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经费不足;受场地、设施条件限制;参加比赛的机会少;缺乏高水平的体育教练;比赛中弄虚作假现象严重;盲目地追求升学率。
三、课余体育竞赛的调查与分析
1.田径运动会
从调查结果看出,河北省县级中学91%的学校每学年在春季或秋季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9%的学校每学年在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是学校检查体育教学、课余锻炼、课余训练等开展情况,推动各项学校竞技运动开展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本人认为各中学应把校田径运动会放到重要位置。
2.其他竞赛活动
调查表明,除了田径运动会之外,河北省县级中学中有75%的学校开展全校性的其他体育竞赛活动,其内容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轮滑、趣味运动等。但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关注的是河北县级中学中有25%的学校没有举行其它体育竞赛活动。河北县级中学中有52%的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体育竞赛,有36%的学校每学年有一次体育竞赛,值得深思的是12%的学校根本不举行体育比赛。占河北省县级中学61%的学校开展班级间的体育对抗赛。有65%的学校设有年级间的体育比赛。
3.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
(1)单项赛。有87.5%的河北省县级中学都举行这种竞赛。如球类中的篮、排、足球比赛,元旦长跑比赛等。这类比赛由于项目比较单一,受规则、场地、器材的限制,参加人数不多,组织工作较简单。
(2)选拔赛。有40%的河北省县级中学在新生入学后10月份举行选拔赛。其目的旨在发现和挑选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为学校篮球、足球、田径、健美操等体育代表队补充新鲜血液。
(3)测验赛。河北省县级中学有32.5%的学校举行这种竞赛,经常是春秋两季县级运动会前举行。
(4)表演赛。河北省县级中学有70%的学校举行这种竞赛,这种比赛一般在运动会比赛前或比赛结束后进行。具有宣传弘扬本校特色体育的作用。可单独组织,比赛时间可以缩短,一般不计名次。
(5)对抗赛。对抗赛其目的是检查教学、训练工作执行情况,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提高教学、训练质量。有62.5%的河北省县级中学举行了这样的竞赛。
四、制定课余体育计划的调查与分析
制定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是使课余体育活动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1.全校课余体育锻炼计划
受调查的河北省县级中学,78%的学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这78%的学校的全校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的内容和实施方法非常全面。
2.班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
所调查的河北省县级中学,45%的学校有班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55%的学校没有班级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这45%的学校的班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都是以全校课余体育锻炼计划为依据,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进行,同时,广泛听取同学意见和班委会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征得教师同意后实行的。并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场地、项目轮流表,结合本班情况遵守执行或选择内容施行。
3.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
调查表明:河北省县级中学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有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训练计划。
4.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
调查表明,河北省县级中学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竞赛计划。78%的学校通过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等优良的思想品德。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赛的兴趣与热情,促进了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从调查的结果看:河北省县级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还是值的肯定的。但是,还有11%的学校因为学校财力、教师数量、教师训练水平等因素没有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今后,应加强各地教育和学校体育管理部门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依据各地的地域特征、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服务;其次,转变教育理念,使学校体育改革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再次,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开展专题性的体育主题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校园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等.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4):23-25.
[2] 田聚群,李相如.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研究.体育科学,2003(1):6-7.
[3] 李相如等.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0(1):10-12.
[4] 李相如等.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初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26-27.
[5] 余学锋,沈建华.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开放现状的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37-39.
[6] 顾渊彦.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7] 波普诺.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
[8] 徐明其.农村体育社会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4(4):49-51.
[9] 张文静.江苏北部小城镇体育人口现状调查.体育科学,2004(4):65-66.
[10] 周小乐.福建省成年人体育锻炼现状研究.体育科学,2002(3):45-48.
(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
1.早操和课间操
早操和课间操是认真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调查表明,当前100%的河北县级中学每天开展早操或课间操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早操和课间操内容主要是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在冬季,早操还增加了长跑。
2.班级体育锻炼
调查显示:60%的河北县级中学开展班级体育锻炼,时间是40~50分钟,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作为指导,班干部和体委带领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活动。锻炼的内容有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各种球类活动、体育达标项目等。有些学校还将班级体育锻炼列入课表,以保证锻炼时间和内容。
3.体育兴趣小组
从调查结果看:26.3%的河北县级中学有体育兴趣活动小组。体育兴趣活动小组的内容有足球、篮球、乒乓球、轮滑和健美操等。学生自愿组织起来,自己找时间活动、锻炼,并为自己的球队命名,在校内或走出学校进行比赛活动。邀请擅长此项的体育教师或辅导员担任教练或顾问,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发展成为特长。体育兴趣小组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张扬个人特点的最好的舞台。
4.野外体育活动
调查表明:38%的河北县级中学,特别是地处山区或靠近山区的中学每年都开展野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有越野赛、登山、郊游等。它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独立生活与抗挫折能力,密切学生与大自然的关系。有62%的学校不开展野外体育活动,其主要原因是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
另外,河北县级中学中55%的学校不组织体育兴趣小组和野外体育活动这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究其原因:第一,23%的学校领导不重视,怕出现伤害事故,学校担不起责任。第二,8%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如果出现伤害事故,教师担不起责任。第三,19%的学校是因为场地器材少,学校周围环境不能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野外体育活动要求。
二、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在河北县级中学中常年坚持课余训练的仅占8%。81%的河北县级中学采用赛前中短期集训的方式,这是普通中学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经常采用的方式。调查中发现目前阻碍县级中学体育运动训练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经费不足;受场地、设施条件限制;参加比赛的机会少;缺乏高水平的体育教练;比赛中弄虚作假现象严重;盲目地追求升学率。
三、课余体育竞赛的调查与分析
1.田径运动会
从调查结果看出,河北省县级中学91%的学校每学年在春季或秋季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9%的学校每学年在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是学校检查体育教学、课余锻炼、课余训练等开展情况,推动各项学校竞技运动开展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本人认为各中学应把校田径运动会放到重要位置。
2.其他竞赛活动
调查表明,除了田径运动会之外,河北省县级中学中有75%的学校开展全校性的其他体育竞赛活动,其内容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轮滑、趣味运动等。但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关注的是河北县级中学中有25%的学校没有举行其它体育竞赛活动。河北县级中学中有52%的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体育竞赛,有36%的学校每学年有一次体育竞赛,值得深思的是12%的学校根本不举行体育比赛。占河北省县级中学61%的学校开展班级间的体育对抗赛。有65%的学校设有年级间的体育比赛。
3.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
(1)单项赛。有87.5%的河北省县级中学都举行这种竞赛。如球类中的篮、排、足球比赛,元旦长跑比赛等。这类比赛由于项目比较单一,受规则、场地、器材的限制,参加人数不多,组织工作较简单。
(2)选拔赛。有40%的河北省县级中学在新生入学后10月份举行选拔赛。其目的旨在发现和挑选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为学校篮球、足球、田径、健美操等体育代表队补充新鲜血液。
(3)测验赛。河北省县级中学有32.5%的学校举行这种竞赛,经常是春秋两季县级运动会前举行。
(4)表演赛。河北省县级中学有70%的学校举行这种竞赛,这种比赛一般在运动会比赛前或比赛结束后进行。具有宣传弘扬本校特色体育的作用。可单独组织,比赛时间可以缩短,一般不计名次。
(5)对抗赛。对抗赛其目的是检查教学、训练工作执行情况,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提高教学、训练质量。有62.5%的河北省县级中学举行了这样的竞赛。
四、制定课余体育计划的调查与分析
制定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是使课余体育活动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1.全校课余体育锻炼计划
受调查的河北省县级中学,78%的学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这78%的学校的全校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的内容和实施方法非常全面。
2.班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
所调查的河北省县级中学,45%的学校有班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55%的学校没有班级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这45%的学校的班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都是以全校课余体育锻炼计划为依据,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进行,同时,广泛听取同学意见和班委会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征得教师同意后实行的。并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场地、项目轮流表,结合本班情况遵守执行或选择内容施行。
3.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
调查表明:河北省县级中学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有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训练计划。
4.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
调查表明,河北省县级中学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竞赛计划。78%的学校通过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等优良的思想品德。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赛的兴趣与热情,促进了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从调查的结果看:河北省县级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还是值的肯定的。但是,还有11%的学校因为学校财力、教师数量、教师训练水平等因素没有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今后,应加强各地教育和学校体育管理部门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依据各地的地域特征、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服务;其次,转变教育理念,使学校体育改革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再次,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开展专题性的体育主题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校园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等.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4):23-25.
[2] 田聚群,李相如.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研究.体育科学,2003(1):6-7.
[3] 李相如等.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0(1):10-12.
[4] 李相如等.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初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26-27.
[5] 余学锋,沈建华.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开放现状的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37-39.
[6] 顾渊彦.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7] 波普诺.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
[8] 徐明其.农村体育社会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4(4):49-51.
[9] 张文静.江苏北部小城镇体育人口现状调查.体育科学,2004(4):65-66.
[10] 周小乐.福建省成年人体育锻炼现状研究.体育科学,2002(3):45-48.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