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音乐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角色互换,体验乐趣;以爱育人,以情感人;畅所欲言,教学相长;评价方式个性化、多样化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在音乐教学中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音乐教学;师生关系;构建方式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11-1
  如何改进音乐课中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前提,更是关键。教师坚持“以爱育心,以心赏美”,特别注意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与心灵的交流、沟通,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次创作;用朋友之心去关心、鼓励;去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艺术课堂上采取情感教学方式的几点体会:
  一、角色互换,体验乐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认为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接受我,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我的教学,并能主动参与。初中的学生已经形成较为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要让学生觉得上音乐课是一种负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分子,和学生一起参与作品的完成和讨论,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把他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体现出来。
  二、以爱育人,以情感人,深化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的美好感情,在教学中有时还表现出“爱屋及乌”的激励功效。学生出于对老师的敬慕,也就对所授的课程抱有学习热情,并努力学习来增进和老师的感情,以回报老师的爱。记得在上七年级有一节歌唱课《中国功夫》时,我要求学生把书翻到15页。当全班大多数学生在认真完成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在座位上玩,走近一看,他的手上空空如也,我微笑地问他:“你的书和笔呢?”他用敌视的目光看了看我,回答的口气十分强硬:“忘了!再说,没带我也一样上课,我又没旷课。”我用商量的口气问:“那老师的书借给你用好不好?”他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我,当他从我手中接过笔时,我分明看到他的目光变得友好起来(也许从来没有老师会把自己的书借给他),当他把书还给我的时候,也把他的第一份作业交给我。他说到:“老师这首歌我会唱了,以前看电视里学唱的点,现在你教我们就全会了。”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表扬了他并和他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他上课都不带课本,故意跟老师过不去,我给予了适当的批评。从此以后,他上音乐课都非常认真,很积极。作业也完成得很好。在期末音乐考核时,也考出了好成绩,这可以说是我在教学中的一次美餐。
  三、畅所欲言,教学相长,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许多新事物,新变化面前,作为教师的我们还得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实,学生富有的智慧和主动精神常常使我们惊讶,学生的许多设想和建议也会令我们赞许,所以,在课后,我常常会抽出时间到学生中去,让学生畅所欲言,讲讲我上课令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他们最喜欢以怎样的方式上音乐课,并讨论下节课最想了解的内容,以及自己的设想,可以让学生提出建议以参考,有时也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设想假如他们是音乐老师,该怎样上课,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觉得老师上课全是为了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也会事先预习好课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教师从中也可以改进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有一次,在课后,我到班级与学生们交流沟通时,大家踊跃发言,其中有的学生说:“老师上课时,特别是在讲解欣赏音乐作品时,可以播放一幅世界名画,把音乐课堂多元化。”于是,我在上《大中国》时,放着优雅的中国古典艺术,上《我们的奥运》时,放着雄壮的有关运动会的乐曲,这样,上课时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活跃。不但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艺术情感。
  四、评价方式个性化、多样化,构建和谐音乐课堂
  构建和谐音乐课堂,评价方式个性化和多样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观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学生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唱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来定学生本学期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非常随意,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正确、客观、全面,同时以激励为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和定性评价等手段。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倡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上自我鼓励、自我调整。科学而严谨的评价会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能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同学之间互评既是互相学习也是提高鉴赏水平的极好办法。定性评价是对学生寄予希望和鼓励的评语,用现代教育的新观念,重在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我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在定性评价中以肯定为主,如:你的歌声使我们陶醉,你们的情景剧表演得非常好等等,伴随着你优美的舞姿,我们进入了美的境界等。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也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促进了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将心理素质列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四大素质之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着促进作用。然而,传统概念下的政治教学多数采用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新课改提出要转变这种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方法,围绕新课程要求,强调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学应围绕学生需要而开展。  【关键词】新课标 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课改前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