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人文教育的任务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asdf32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滑坡现象,重振大学人文教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对大学教育人文内涵缺失的理性反思,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热点。与专才教育重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不同,人文教育的重心是“做人”教育,帮助大学生精神成人,培养一种理想人格。那么,大学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人文教育最终要使大学生具有怎样的理想人格?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哪些精神内涵?这是大学人文教育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语境出发,对此做一初步探讨。
  
  一
  
  大学人文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拥有一种人文关怀,这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能水平的提升。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在建立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远未形成,急功近利、注重实用之风在当今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人文底蕴,有的甚至出现精神失落、信仰危机。因此,要教育大学生懂得人为什么活着,人应怎样活着,有明确的目标,打定一个健全的立身外世的主意。有理想、有信念、有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这是一个高素质的人必备的精神底子。这种精神底子应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缺乏理想和信念追求,没有彼岸关怀的人,往往会过分看重实利,过早学会世故,没有超功利的信念和律令。这样的人是无根的人,对自己的生存依据茫然无知,当然只能随风逐浪,东倒西歪。即使靠掌握的技能发财致富了,也会是个不知荣辱、没有精神家园的人,最终是个为富不仁的人。
  有了这个精神资源,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愿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活法,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且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不随波逐流,不赶时髦,不朝三暮四反复无常,而会坚定不移锲而不舍,义无反顾地走自己的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高远的志向和坚强的毅力。立志是成才的动力,“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和意志。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便会朝气蓬勃,勇往直前。当代大学生就要立志成为现代社会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文学艺术家,将来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杰出的贡献。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越有益。”即使是一个智力超常的人,如果胸无大志,到了社会上只能跟着感觉走,浑浑噩噩,一事无成。“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只有立下远大的志向,并有为之奋斗的顽强毅力,忍受艰苦,加倍地磨砺自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勇往直前的强者。
  
  二
  
  人文精神就是人成为人,人成为目的,使人成为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大学人文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人性。中国古代人文主义注重“仁爱”、“忠孝”、“礼仪”,以及个人的修身养性。在我看来,这一优良传统至今仍不失为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罗素认为支持生命的三种激情是:对知识的渴求,对爱情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悲悯。其精神内核和我国儒家人文理想中的仁爱是相通的。在我和青年大学生的接触中,深深感觉到他们缺乏这种基本的品格。所以,培养大学生的仁爱情怀,使他们对他人和世界万物充满爱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缺乏爱心的人,就会以物化的态度对待他人,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也会以物化的方式处理人生问题,将效用奉为行为法则,将现实功利当作人生目标,从而全然忘却了人生的根本在于“做人”。
  我们所说的仁爱人格,是一种博爱的观念,即整个人类的生命都与我有关,甚至扩展到对人类以外的整个宇宙的关怀。要培养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也要学会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等对话,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合而言之,“仁民爱物”方为完美的人性。否则,以物化方式对待他人和大自然,必然会造成滥用和伤害。有了这种仁爱情怀,就具备了大家风范,就会克服狭隘自私,刚愎自用,小肚鸡肠。也许伊拉克人死了会伤感,也许美国人死了也伤感,甚至一个小动物的死也会容情动性,这才是博大的仁爱情怀。人要有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没有敬畏就成不了人,我们的无所敬畏造成了SARS现象,这是很可怕的。
  与仁爱情怀密切联系的还有宽容气度和合作精神。有了宽容,就能谅解别人,就能海纳百川,就能不计前嫌,就能克服自私、贪婪,就能对不同意见持宽容与尊重态度。这样的人具有与人共处、与社会交往合作的能力,这种协作精神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具备了对他人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之心,就可以放开心胸体味人生,领受与自己习惯思维不同的生活启示。
  
  三
  
  大学人文教育还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诗意的态度。诗意地栖居是使人区别于动物,使人成为人的标志。但是置身商品社会,日常生活的几乎各个方面,都用合力来窒息人对诗意的感受。人们的世俗欲望被刺激的异常发达,而精神境界却日趋狭小。这种趋势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他们一味贪图享乐,追求金钱,个人主义膨胀,对社会、对事业、对他人越来越冷淡。他们把学习的目的仅仅局限于是否有“用”,是否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时又把“用”狭隘地理解为“钱”,对人文学科所具有的“无用之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保持一种诗意的审美态度。
  没有诗意的态度,就会丧失正常的感觉。该愤怒的时候他们自嘲,该羞耻的时候他们庆幸,该忧伤的时候他们茫然无觉,该蔑视的时候他们诚惶诚恐……人类的苦难和艺术的感染已很难让他们热泪盈眶。这种感觉的钝化正显示了灵魂的粗鄙。大学人文教育就是要利用人类的一切文化资源,唤起大学生正常的感觉和正常的思维,激发他们对身内身外种种平庸猥琐的反感,使他们如坐针毡,既不能忍受卑琐,更不能忍受对这种卑琐的麻木。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
  
  四
  
  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人文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要引导大学生欣赏那些伟大的艺术经典,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创造性阐释,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净化升华他们的灵魂,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活力,对人类现有知识进行批判反省。这有利于大学生独立个性和自由人格的形成。
  在进行艺术教育时,要兼顾文学、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培养大学生广泛的艺术兴趣。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用直觉的方法静观事物本身,形成直觉思维,激发创造灵感。同时,通过对审美对象的纯然欣赏,达到人与物相互融通、“同情”的艺术境界。由于审美活动是非功利、非实用的,美本质上是自由的象征。所以,艺术教育既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塑造出一种永恒超越的自由人格。同时,还可以把一个人内在的美好的本质激发出来,使它升华、丰富,从而与这个世界建立一种更加广泛的联系。
  总而言之,大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关注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有世界性的眼光和仁爱情怀,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和创造活力,成为一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高校大学生生员结构的不断变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德育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及其发展,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必须把德育工作提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来常抓不懈。高校德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在高校德育建设中,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
雨葭,女,1982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现在郑州某高校读书。因患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而郁郁寡欢,极度自卑,手术后仍不能摆脱生理疾病的阴影,进而导致心理障碍。      9月,又是一年一度新生入学的时候,当我晚自习和这些新来的孩子们面对面相坐,引导他们如何开始新生活的时候,一个女孩儿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瘦小、体弱,眼光无神,流露出孤独寂寞和自卑的神情。凭我的直觉,这个学生极需我的进一步了解和帮助,职业的责任
当前,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比较多,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已成为高校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因此,认真学习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法制教育思想,深入持久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我国大学生法制观念的现状    1.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欠缺  高校法制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法纪的遵
有一个记者来采访我,说您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开心理卫生学课的人,而且您讲得有滋有味的。我们来采访您,您开这门课是不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都挺健康的。他说那你干吗开这课啊?我说我的工作量不够,我要提职称。(笑)  梦游的行为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么复杂。侯宝林相声里头有一段儿,小伙子卖西瓜,白天卖了一天,晚上睡觉,半夜起来了,拎着刀,把同屋哥儿几个的脑袋拍了一遍,最后说不熟,现实当中也就是倒倒水、关关灯……  
诚信教育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阵地、重要窗口的高等学校,诚信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大学生既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又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载体,时代要求他们应该成为具有较高诚信品质的群体。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目前大学生中道德滑坡仍然十分明显,表现在诚信缺失上有以下几个突出表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不教”是指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他看来,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在教育逐渐大众化、国际化的今天,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重要,我们应采取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 大学生自我教育
唐朝的王勃“六岁善文辞,十岁能作赋,十三岁便写下了名扬天下的《滕王阁序》”;大诗人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九岁已能够“谙识声韵”,十六岁便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有唐一代,像这样少年而成大器者不胜枚举,从中可以看出唐人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家教为本、激励上进的指导思想强
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代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它不仅损害健康、影响生活,而且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保护和治理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是刻不容缓,环境保护也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由化学产品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最为普遍,因此,在化学教育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就十分必要。    一、化学教育中  必须增加环保内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薄弱的工业基础和落后的科技管理以及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