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我国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课堂上,学生往往随着教师的问、讲团团转,大多被动应付,被动地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要想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把以教师问、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参与学习。关于自主参与,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前探究自主参与形式
教师备课时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注重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尽量在学生的情绪体验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设计中,在教学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这一环节时,传统教学往往是这样处理的:先由教师演示测量圆的周长,而后学生模仿进行。这样设计,似乎学生也有了动手参与的机会,但这种模仿参与只是走过场式的学习,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不能发展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
鉴于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先由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留给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同时,在实践中也必然有部分学生会碰到一些障碍,可让他们合作讨论,也可以让他们质疑问难。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规范操作的全过程。此时此刻,学生有的急切想知道自己实践操作是否正确,有的则想弄懂尚未掌握之处,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从而使教师的“导”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又初步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参与热情,可谓一举三得。
二、课内挖掘自主参与潜能
1.唤醒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有的教师也许会认为,高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似乎已进入“休眠”状态,“导”也无用。其实不然,试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见识愈广、思维也愈成熟,“自主”意识也就更强,他们怎会甘心做学习的傀儡?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有交流自己想法的愿望与热情。只要教师能善加引导,相信星星之火也可燎原。这一点,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深有体会。如:教学“比例尺”一课,笔者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课堂旅游”的情境,激励学生量地图算旅程。这时,教师尚未向学生介绍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而故意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寻求计算旅程的方法。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质疑问难。此时再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理一理:“要算出旅程必须知道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有哪些能自己看书解决,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在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既紧张又轻松地认识和掌握了比例尺以及运用比例尺计算路程的方法。
2.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归宿,需要学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掌握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并在灵活运用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能力得以发展。所以,学会自主参与的方法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键所在。如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准备题:“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学生顺利解决后,教师再出示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由于单位“1”发生了变化,学生在理解上遇到了障碍,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学生心存疑虑,有了合作学习的需要。这时,教师再顺应学生的需要,安排四人一组进行操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安排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了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课后延续自主参与热情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如复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考虑到知识点较多且难点集中,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疏导、理解知识要点,复习结束前,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课后请你运用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些问题,下节课由你来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是‘最佳小老师’。”教师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提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在课后引起不小的参与热情。
总之,数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真正将自主学习的观念转变为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课前探究自主参与形式
教师备课时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注重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尽量在学生的情绪体验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设计中,在教学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这一环节时,传统教学往往是这样处理的:先由教师演示测量圆的周长,而后学生模仿进行。这样设计,似乎学生也有了动手参与的机会,但这种模仿参与只是走过场式的学习,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不能发展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
鉴于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先由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留给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同时,在实践中也必然有部分学生会碰到一些障碍,可让他们合作讨论,也可以让他们质疑问难。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规范操作的全过程。此时此刻,学生有的急切想知道自己实践操作是否正确,有的则想弄懂尚未掌握之处,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从而使教师的“导”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又初步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参与热情,可谓一举三得。
二、课内挖掘自主参与潜能
1.唤醒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有的教师也许会认为,高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似乎已进入“休眠”状态,“导”也无用。其实不然,试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见识愈广、思维也愈成熟,“自主”意识也就更强,他们怎会甘心做学习的傀儡?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有交流自己想法的愿望与热情。只要教师能善加引导,相信星星之火也可燎原。这一点,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深有体会。如:教学“比例尺”一课,笔者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课堂旅游”的情境,激励学生量地图算旅程。这时,教师尚未向学生介绍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而故意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寻求计算旅程的方法。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质疑问难。此时再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理一理:“要算出旅程必须知道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有哪些能自己看书解决,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在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既紧张又轻松地认识和掌握了比例尺以及运用比例尺计算路程的方法。
2.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归宿,需要学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掌握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并在灵活运用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能力得以发展。所以,学会自主参与的方法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键所在。如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准备题:“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学生顺利解决后,教师再出示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由于单位“1”发生了变化,学生在理解上遇到了障碍,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学生心存疑虑,有了合作学习的需要。这时,教师再顺应学生的需要,安排四人一组进行操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安排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了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课后延续自主参与热情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如复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考虑到知识点较多且难点集中,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疏导、理解知识要点,复习结束前,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课后请你运用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些问题,下节课由你来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是‘最佳小老师’。”教师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提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在课后引起不小的参与热情。
总之,数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真正将自主学习的观念转变为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