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介绍已进入临床实践以及潜在的免疫相关靶点特征、作用机制、相关药物及其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的临床应用前景,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gov、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治疗靶点、共抑制分子、共刺激分子”为中文检索词,以“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mmunotherapy、the
目的 分析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本院)与美国男性乳腺癌(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通过构建列线图预测MBC患者的3、5年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4-01-2015-06-30本院收治的63例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情况;同时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结果数据库(SEER)中提取2007年1月-2012年12月诊断为乳腺癌的男性患者2030例,与本院63例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对比.以SEER数据库中提取的2030例患者作为建模集,通过单因素及多因
痤疮的四大发病机制是皮脂腺过量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皮肤微生物增殖、发炎与免疫反应.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痤疮的发病机制中皮肤常驻微生物,包括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马拉色菌的作用进行综述,同时综述耐药性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机制,及在耐药率不断升高下,替代治疗以及物理疗法的发展.
目的 回顾性分析西藏高原地区356例面部轻、中度痤疮中果酸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探索高原地区痤疮果酸治疗的最优方案.方法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某院门诊面部轻、中度痤疮患者356例为研究对象,行果酸治疗,每两周一次,四次为一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统计治疗中、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第3周,第5周、第7周、第9周的总疗效分别为68.8%、76.7%、84.0%和93.8%,呈明显上升趋势.经过前三次治疗,刺痒、灼热、轻微浅红斑、中度红斑的发生率轻度升高,第4次治疗后,自觉症状和皮肤反应下降;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