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根据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阐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语文不仅是工具学科,更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生做人,因此必须重视德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有效地渗透德育,开展有益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对老师说:“你不仅仅是活的知识库,把理智、财富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在他们心灵中点燃求知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你更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雕塑家,教育创造真正的人。”德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文因道存,道以文显”,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教师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自觉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通过巧妙的渗透,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教师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师德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根基,也是一个教师能否赢得学生尊重,能否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衡量标准。语文教师的行为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具有感染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语文教师应该在生活、事业的每一个方面具备执著的人生追求,尤其是在面对困境时要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拼搏,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二、利用教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精神化的语文课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领悟教材中的真善美,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价值。
  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叶圣陶说:“作为一个老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多方面、多角度的德育教育。下面我从四个方面阐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1.在情景导入中渗透
  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选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或渲染课堂气氛,或设置悬念,或引用诗文佳句,或激发想象,这些都能达到艺术感染和思想教育的目的。如教《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剪切一些《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镜头,创设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会主人公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通过两对主人公相同的感情经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急于探索和挖掘造成这种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加深学生对真挚伟大爱情的理解。
  2.在倾情诵读中渗透
  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创造性地劳动,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寓德于情”。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如讲授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教师以饱满的激情朗诵,就会让学生感受到辛弃疾在词中表现出的那种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壮志难酬的悲愤无奈之情。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英雄人物自然流露出的钦佩、崇敬之情,定会不自觉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感的熏陶。
  3.在文章背景介绍中渗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文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现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语文教学中,适当介绍时代背景,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作为一个时代的人,就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多关心社会,思考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尽自己的力量。如我在讲解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就特别介绍了朱自清在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嘱托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史实。介绍后我引导学生认识: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有骨气,绝不做恬不知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4.在情境教学中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鲁迅的《祝福》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要求学生在表演时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并通过分析时代背景,理解人物性格特殊性产生的原因。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了阶级矛盾本质,认清了旧社会的冷酷无情,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三、在语文第二课堂中渗透德育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学习机会。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在实践中教学语文,在实践中把德育落到实处。
  比如鼓励学生看《心理访谈》、《大家看法》、《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既生动有趣,又寓教于乐,引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让他们养成自觉学习与思考的好习惯。
  也可引导学生阅读《张海迪传记》、《老人与海》等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书籍。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以健康的人格、奋发的努力和奉献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创造出美好生活。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结合。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勇于探索,善于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具有健康的人格,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义洲著.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把零散、孤立的资料置于知识框架中,从中获得整体思路和基本思维架构,据此组织语言文字。因此,知识框架是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的必备条件。本文从知识框架的建构背景、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和一般应用出发全面阐述知识框架对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的必要性。  关键词: 知识框架 中学生 地理语言文字表达 必备条件  所
摘 要: 本文总结了形旁析义、声旁猜义、结构分析、成分分析、温故知新、语境推断、排除检验等七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在备考过程中使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应对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试题。  关键词: 文言实词 词义 教学方法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考试中文言文分值高,难易度稳定,是语文试卷中的得分点。但是就是浅易的文言文,学生们读起来都感觉很吃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文
摘 要: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不同于传统的封闭型试题(条件完备、结论确定),主要体现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的开放,它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强调整体性、思考性,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路与策略)而不单单是问题的结果.与此同时,还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开放性试题 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不同于传统的
改革创新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发展的核心推动因素,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趋势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紧扣工作要点开展改革创新,在教学理念、手段、空间及评价模式等方面全面优化,将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引导模式,为课堂教学增加信息容量,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从而形成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合力,提升教学成效。  一、教学理念得到更新,从“教师灌输讲解”变为“教师启发引导”  在传统的
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正在全面深化的改革开放的事业,使学生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每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改革的内容,古今中外很多,例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近代的戊戌变法,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等,无一不对当时和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史
摘 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发展智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语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主体性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并且强调“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