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照片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at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下午,学校举行教师篮球赛。为防止裤袋里的手机跑丢,我把它交给了一名学生,请他暂时替我保管起来。谁知,那名学生在家经常拨弄手机,对手机上的一些功能不但了解,还会操作。手机到他手后,就忍不住地“研究”了起来。
  开始并不知道手机正在他的手里折腾着。当全班学生在他的周围围成一团,而且大呼小叫时,我才不得不临时退场去看个究竟。
  原来,他在我的手机里发现了我给学生们拍的照,大家都争着要看自己的照片呢。
  球赛结束了,全班学生一下子把我包围了。看得出,他们都非常兴奋,同时,又带有几分惊奇。当那名学生把手机交给我时,有的学生马上就撒娇似地问我:“老师,你的手机里怎么会有我们的照啊?”接着,所有学生一片声地说:“是啊,我们怎么跑老师的手机里了呢?老师,你是什么时候拍的,我们怎么不知道啊?”
  看着学生们兴奋且自豪的样子,我的心里也产生了几分快意,笑眯眯地说:“你们想知道吗?那好,回到教室我再告诉你们吧。”
  来到教室,我告诉学生们,他们的那些照,都是我平时趁他们没在意时拍的。
  孩子们感到奇怪,问我为什么要偷拍他们。我说,那样拍下来的照显得自然,而且更天真。学生们还在叽叽喳喳地不断追问,我趁机把心里话告诉了他们。
  我对他们说:“我之所以把你们的照拍在手机里,是因为我喜欢你们。不论走到哪,当想你们时,我就可以随时拿出手机,把你们的照一个个地调出来看。当我有烦心事心情不愉快的时候,看到了你们的照,我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当我快乐时,看到了你们的照,我就会更加快乐。”
  我的一番真切的表白,立即得到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再看他们的脸上,好像都写满了幸福、快乐和自豪。
  说实话,以前这个班并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班,由于调皮、不守纪律的学生较多,各方面在全校的位次几乎都属下游。说也奇怪,自从学生们在手机里发现我给他们拍的照后,一个个好像懂事了许多,就连那些调皮、不守纪律的学生也逐渐变好了。他们说,没想到我的心里真的是装着他们,真的是喜欢他们。我把他们的照片留在了手机里,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孩子们似乎都铆足了劲,班级的各方面工作也上去了,一学期下来,全校所有老师对这个班都刮目相看了。在文明班级评选时,百分之九十的老师都给我们这个班投了赞成票。
  我给学生们拍照,把他们天真可爱的容貌留存在手机里。就这么简单的举动,却让学生们看到了我对他们的热爱,从而无声地感动了他们。也就是这无声的感动,让他们变得懂事了,知道了该如何学习、守纪、上进。
  多好的学生,多么纯洁的孩子!他们对老师的要求并不高,老师心里装着他们,从某方面表现出真心地喜欢他们,他们就满足了。就像我给他们拍照,也就是按几个键,几秒钟的时间,就这么简单。
  之前,我也没有想得太多,只是从心里喜欢这些孩子,只想留个念想,却换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们受到了感动,我又何尝不被学生们感动?这样的感动,我要永远留存着,而且要不断地、自然地去创造新的感动。
  (吴克龙,东海县石榴中心小学,222314)
其他文献
“至今年9月,于2001年进入学校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已届十年……”是无意间,我看到了这则“我的新课改”主题征文启事。已经十年了吗?是的,任由我如何无法顺理成章地接受这个数,它还是发生了,而我的青春恰好就在这段新课改路上真实地走过,一路的泥泞,留下的是深深的足迹。  张文质说: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走了这么久,我也很想“回家”了,期待在“回家”的途中给自己留下一份十年的“微观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成长档案袋”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常用的评价方法。那么,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的设计内容以及评价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呢?笔者结合苏州高新区各中小学校的实践经验,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成长档案袋”的内容要丰富    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着学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详细过程,像
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自己感恩的人,或是老师或是朋友或是亲戚,他们曾经扶携我们走过坎坷的岁月,时时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在我教学之路上,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的师傅是史勤蒙老师。他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用现在最流行的话形容是他一个标准的宅男,最喜欢逛的地方居然是菜市场。他说话的声音不高,说话中时常带着他溧阳家乡的口音。很多时候,他都喜欢安静地坐在一旁,或看书、或冥思。可是每当谈论到有关教学的任何问题时,他的
“德心相融”模式中,“德”是内容,“心”是主体。“相融”就是把内容和主体相融合,把德育做到人的心里,让德育走进人的精神,走进人的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德心相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德育过程中内容单一、形式僵化、脱离实际、空洞说教、单向灌输、偏重认知的问题,针对学生对德育厌倦反感,、双重人格、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等现状提出的。我们认为真正的德育应该是、也必须是德与心的相融,此教育模式重点解决的
受访:陈全福(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校长)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    [学校名片]  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坐落在长江之畔全国闻名的“华东灯具城”——丹阳市界牌镇,1948年创办,1979年复校。从1989年起,学校依据地方经济特色,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实施劳技教育,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江苏省“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劳技教育课题研究任务。二十余年来,“以劳育人,全面发展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的特包之河,流淌的是丝绸文化的基因,奔向的是素质教育的大海。在20余年的历程中走过了从文化特色——学科教学特色——课程特色三个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源起:注入文化的基因      我们知道。把特色投进文化的河流就不会枯竭。    一、一个领先十年的课题    1989年,盛泽实验小学在华东帅范大学杜殿坤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开展了“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苏南小城
我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作品已有20多年,一直欣赏他简洁的文字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更欣赏他文章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从容和淡定。最近几年,我不仅经常浏览周先生的博客,而且将《周国平文集》这套书摆放在自己案头,时常反复翻阅,细细品读领悟,并且摘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中的一本,将周先生最近几年与教育有关的文章汇编而成。也许是喜欢周先生作品的原因,在
一、“发现”如何    1.什么是“发现法”  “发现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他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的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他甚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老师们逐渐开始关注通过联系学生研究实际、解读范例、及时应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但现实中我们也经常感受到,方法指导的时间、精力投入似乎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许多学生讲起采访和问卷调查的要求来头头是道,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很少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运用方法获得的信息不丰富、不准确、不能服务于研究目标的现象屡见不鲜。稍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导致方法指导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
颜 莹: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熟悉教育科研的媒体和人物,只要说到吴江,都会提起您的名字。是您与教育科研特别有缘吗?  沈正元:关于我跟教育科研,确实应该说有“缘”,这种“缘”不是我天生对教育科研有深刻的认识和超凡的能力,更多的是作为一位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培养起来的对教育科研深厚的感情和一种专业的特质。  回顾我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是经历了懵懂——忐忑——探索三个阶段  1980年,我在八坼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