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语文课堂人文性目标的落实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f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斯蒂芬·赫雷克导演的美国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是雅各布校长对新来的音乐教师霍兰所说的:“做一名教师有两项工作,为年轻的大脑传授知识,你做了,但更重要是指给他们方向,以免知识被浪费。我不知道你传授知识水平如何?先生,但指引方向方面,你很差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学习,而且是来生活,他们要在这里获得知识,寻找友谊,学会生活,张扬个性。不仅如此,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也会逐渐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变成一个真正能主宰自己的主体。
  现在看来,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在全国试行了一段时间,但是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人文性目标的落实面临较大的困难,简单来说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升学考试的压力和制约;尊重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效果存疑;教师任务繁重,班额过大;学生和家长不重视不配合语文新课程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人文性目标?
  第一,在观念上,教师首先应该明白一个问题,语文学习是一个缓慢积累和消化吸收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极其功利化或者一门心思针对高考的纯答题模式化训练教学,并不能一定能够得到理想的高考成绩。从终极语文素养的培养的角度出发,语文素养提高了,区区高考不再难得住学生。
  用考试指导教学是有问题的,任何考试都只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抽样检查,用考试指导教学,显然是以偏概全了。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实验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教育,其特征是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强调把“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提倡教师“解放自己,放飞学生”,既无可争辩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又在终端考试(指社会的统一选拔考试)成绩斐然。在现行的教育框架下,新教师要拓宽语文教育改革的空间,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除了有坚定的信念,树立大有可为的思想外,更应该积极地引进一些切实可行的、已获实践证明且实效显著的语文教育模式。
  我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扭转部分学生的被动学习倾向。对于一个被动学习的学生而言,教师如果一味强调所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是毫无作用的,甚至会适得其反。思想的独立性和行为的自主性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们拒绝在外部压力下做事,尤其是在规则、规章、秩序和最后期限的压力下工作,因为这些压力干扰了他们的自主需要,人在拥有较大自主权的时候会更加自信、自尊,对自己的表现就有更高的要求。学生亦然。教师不妨授权于学生,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决策,计划自己的学习路线,增进他们的自主与自我决定需要。同时一定要对其进行问责,问责是对授权效果的监督检查,以便激励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发挥创造性,尽最大努力实现目标。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的魅力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试想,有这样一堂课,教师的行为或者幽默风趣,或者循循善诱,或者春风化雨,或者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怎么会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这种课堂良性循环下去,或者它在学生的个体生命中产生回响和延长,结果就必然是很可喜的。这一点是有难度的,似乎有些强求和难以企及,但不代表我们只能消极适应被动学习,还是有可努力的方向的。面对不想学习的学生,即使学生放弃,教师也不能放弃,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并为之努力才是方向感的根本含义。给学生指明方向,包括兴趣、信念、热情,对自己生命的信心,等等。
  第二,语文教师应把握好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是有难度的,我们很难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最重要的是教师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影响学习主体,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的实现,更多依靠的是教师的人生智慧。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的《春去冬来》(Spring,Summer,Fall,Winter…and Spring)一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顽劣的小和尚抓到一条小鱼,一条蛇和一只青蛙,分别用细绳捆住它们,在它们身上分别系上一块小石头后,再放回溪中。老和尚知道后,在夜晚偷偷把一块十来斤重的石头绑在小和尚的背上。小和尚醒来后行动困难,感到十分难受,蓦然领悟自己错了。在师傅的命令下,小和尚背着石头艰难地回到溪边,发现小鱼已经死了,难过,深思;在另一个地方找到青蛙,解开石头,它游向了水深处。最后十分艰险地找到死去的蛇,小和尚终于忍耐不住,放声哭了起来。影片给我们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启发是,老和尚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犯教师最易犯的错误:空洞地说教。他有必要的对话,以启发小和尚将自己的命运与小鱼们联系起来。但是,禅是需要“身体力行”的学问,所以他让小和尚背着石头慢慢地认识并体会自己的错误,感受小鱼、青蛙和蛇的感受。在小和尚触动最深的那个时刻,他甚至并没有出场,因为他不需扮演一个饶舌的智者,在禅中,在教育中,唯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去亲身体会。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中,一份古老的从容和耐心显得更重要。从教师的角度讲,越是美好的事物,越不能随随便便就给学生,一定要与他们的生命打通,与学生的生命进行编织,那才有意义。如果随便扔给学生,而对其生命没有触动,那么真是太可惜了。
  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确实有很多困难,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摸索,只要有一颗热爱祖国语文的心,渴望学生从中获取更多营养健康成长,并为之不断努力探索,语文课程就一定会充满活力,充满魅力。
其他文献
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编制直接决定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一线教师越发认识到导学案的重要性。“学案导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背景之下,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尤为关键。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每个人都有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敬畏自然的探险家。  2032年的一天,我和同事带上高科技产品,坐着时光穿梭机,眨眼间,我们就从北京来到了三亚的沙滩上。随后,我们乘坐泡泡船从海面潜到了海底。  海洋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那随着海浪漂动的水藻、自由自在地游泳的鱼类、挥舞着大钳子的大龙虾……这些景象看得我眼花缭乱。突然,船上的報警器响了,我的心不由得紧张起来。我透过船上的仪器,看见一条巨大无比的鲨
期刊
1.用微课弥补语文教材资源的缺陷。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丰富,涉猎各个方面知识,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始终带给学生惬意、温馨和灵动,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感悟。但由于教材设计有时候与学生的阅历相去甚远,给学生理解课文造成很大障碍,而微课,却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如在学习《葡萄沟》时,学生没有去过新疆,对新疆的异域风情兴致盎然,特别是对葡萄干的制作过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汉语是母语,从牙牙学语就开始接触,但真正要学好语文,并不容易,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下面谈谈学习语文的看法。  一、学语文要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问题,一件事情,我们有兴趣了,就好办,就容易办,而且可以办好。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来是漂亮的鲜花,悦耳的鸟鸣,到作者笔下却变得“溅泪”、“惊心”,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阅读和写作,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高考试卷中以占全卷九成的傲人分值充分体现了它的重要地位。很多时候,我们会分别就阅读和写作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以期更好地指导学生答题和行文。但并不是1 1=2那么简单,当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后,它所发挥的效应可能会远远超过这两者本身。笔者曾经以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阅读为例做了一次尝试,以阅读为基点,由此延伸开去,形成“连锁反应”,为高三阅读与写作的复习提供一个研究的